CC爸媽
「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加入我們一起科學養育。
關注
做公眾號以來,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今天文章的作者花時間,就是一個非常讓我佩服的媽媽。
第一次聽說她創立的公眾號「慢成長」時,就覺得理念挺好——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後來得知她在 當媽四年後重返校園,到美國加州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所讀研,覺得這個人真是有魄力。
熟悉起來才知道,其實她原本是香港國際新聞碩士,曾在香港著名媒體集團擔任資深編輯,也在聯合國下屬NGO做過媒體官。是女兒果果出生後,她愈發覺得教育的重要,於是做了公眾號,分享用心帶娃的親身經歷。
因為是心理學科班生,在孩子的問題上,她總能分享出 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非常有意思又實用,大大拓寬了思路。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她的公眾號 「慢成長」,既有國際視野,又接地氣,還有為人父母后對我們自身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回復關鍵字領資源:回復 「時間管理」,可以領取花時間特別為媽媽們製作的時間管理表格;回復「高頻詞」,獲得適合孩子學習的英文高頻詞資源;回復「數學啟蒙」,可領取在家就能帶孩子玩的數學啟蒙手冊哦
大家好,我是花時間。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很多國外幼兒園的優秀啟蒙方法,比如:美國幼兒園裡文氏圖的用法 、……
今天再來和大家分享一個讓我非常受益的啟蒙內容——Needs & Wants,需要和想要。
學經濟和市場專業的人對這兩個詞一定不陌生,這是經濟學裡面的基礎概念。可我發現,美國竟然是從幼兒園開始教孩子們的。
我非常好奇為什麼教孩子們這個?又怎麼教?了解之後,我覺得不僅很必要,而且連自己這個大人都獲益良多。
為什麼教孩子區分 Needs & Wants?
上次和大家聊過,孩子理解抽象概念需要一個過程 。而」需要「和」想要「都屬於抽象概念,為什麼要這麼早教孩子區分呢?
美國老師說,這首先是因為:」Helping children learn to deal with the desire for instant gratif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stant gratification是指」即時滿足「,也就是說 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慾望。
我們當家長都熟悉的一個場景,就是孩子站在店裡非買不可、非吃不可。常見的育兒方法是:溫和的家長和孩子共情、講道理;強硬點兒的就直接說」不行「,然後拖走。
微博圖,站在玩具櫃前不願走的果果
而美國的教育觀念是——家長不可能永遠替孩子約束行為。
如果我們從根本上教會孩子,什麼是必要的」需求「,什麼是額外的」想要「,那麼他就可以自己做取捨, 成為一個理性思考,並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這才是我們想看到的。
所以,他們會從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做活動和練習題,來區分什麼是Needs,什麼是Wants。
幼兒園的牆
怎麼教孩子理解呢?
老師 首先會引導孩子們思考:我們人類活著都離不開什麼呢?你每天必須要有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的東西是什麼呢?
例如:食物、空氣、水、房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的,那就屬於需求(Needs)。Needs也不一定都是物品,有些是我們的行為、活動。
而零食、玩具、貼紙、寵物等,並不是必須的,而是我們喜歡的、渴望的,但即使沒有,我們也能生活下去。這些就是想要的(Wants)。
老師還會 讓孩子們由點及面地發散思維。例如,大家都說水是」需要「,零食是」想要「,那麼水也有很多種,都包括什麼呢?我們要喝水、洗手洗澡要用水、農民種地要用水……水果然用處多多,非常重要!
零食是」想要「,那麼零食都有哪些呢?糖果、薯片、巧克力、餅乾,原來這些都不是必須的。等孩子下次想要某件東西時,腦海里就能迅速對應起來——對我來說,真的是」需要「嗎?
接下來,老師會 讓孩子們做一些練習題(worksheet),讓孩子們自己聯繫實際,將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想要「都分別填寫下來。
對於年紀比較小、會的字比較少的孩子,就用塗色或者手工的方式。例如下圖,藍色是wants,紅色是needs:
剪下來最下方的圖片,貼到表示want和need的地方:
用剪報的形式也可以,會變成很好看的創意手工:
幼兒園孩子們的作品,使用拍照的方式完成的:
小學以後,老師出題的難度會加大,例如不僅要區分Needs and Wants,還要給出充分理由,學習表達常用句型:
除了老師們的課件,也有不少關於這個主題的童書,可以作為課外的補充:
我知道大家在國內不好買到這些書,所以我上傳了一本電子版來分享, 在慢成長公眾號內回復「Needs and Wants」即可下載。句型很適合英語啟蒙階段的孩子。
我非常喜歡這種「幫孩子區分Needs & Wants」的啟蒙方式,它並沒有將「慾望」一棍子打死,對孩子說「想要就是不好的、不對的」,而是說「想要是很正常的,它能讓我們快樂,但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對待它」:
書中關於Needs和Wants的區別,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小孩子也很容易懂:
學會這兩個詞的更多好處……
1、學會對物質取捨
我第一個體會就是,孩子可以學會在生活中對物質的取捨,不僅是出門不鬧著買東西,還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例如我帶果果去新加坡親子游 時,會讓她準備自己的行李。小朋友的思維就是帶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各種絨毛玩具、碎紙、吸鐵石、玩具項鍊戒指、已經穿不上的鞋……能塞上一堆。
塞進箱子的屬於」想要「的愛莎公主全套行頭
學了區分Needs & Wants之後,我會在家和她玩」旅行中安檢「的遊戲。假裝要坐飛機去旅行,安檢時要求只能帶6件東西,你要帶什麼?孩子就要思考怎麼取捨。
下一次換不同的物品,但數量是5件;再下一次是3件。這樣一邊篩選,一邊和她聊,你為什麼選擇帶這些東西,它們是你需要的,還是你想要的?對孩子來說,是個好玩也有挑戰的遊戲。
2、學習有計劃地生活,培養財商
Needs and Wants 其實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幼兒園教孩子這些,其實也是培養孩子的財商。
孩子 學會將自己的需求和慾望排序,知道什麼是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 有了金錢該怎麼分配。
例如下圖的標題是」需要優先於想要「,兩個欄分別是」我先把錢花在需要的東西上「和」然後再花錢在想要的東西上。「
帶孩子在家做手工可以簡單又有趣,看我怎麼用阿拉伯數字教孩子畫出一個動物園 ,數學、藝術一起體驗!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加強這個觀念。例如帶孩子去超市時,孩子很喜歡往購物車裡加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問:哪個是需要的?哪個是想要的?為什麼呢?
我們大人買的東西,也可以和孩子說說理由。這其實就是一種」金錢規劃「的觀念,也是培養孩子對生活有計劃的習慣。
3、有邏輯地思考
其實,要區分」想要「和」需要「,對小朋友經常來說並不容易,孩子經常會覺得哪個都不想放棄。這時,美國的老師就會問孩子:」別光想『我想要什麼』,而是先想『 這個東西對我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幫助?沒有它會怎麼樣?「
還記得我之前介紹的思維啟蒙好物—— 文氏圖 嗎?也可以用來教」Needs & Wants「,因為現實中我們的」需要和想要「會有重合的部分。
下面這張圖,是幼兒園組織給一個慈善機構捐物(貧困兒童),孩子們帶來的東西很雜,於是老師就用兩個呼啦圈,讓大家區別開」需要的「和」想要的「。
這個過程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第一,它讓孩子們從以慾望為中心去想」想要「,變為思考物品對自己的意義,這是一個 邏輯逆向;第二是 思維延展,我們有需求的東西,別人也是必需的,但是這世界上有些人卻沒有,我們該如何對待別人?我們自己該如何生活呢?
進入小學,老師還會進一步問這些問題:世界上有許多人的Needs還沒有滿足(例如水源、食物、衣物),而有的人卻花很多錢去滿足自己的Wants,是否合理?動物是不是和我們一樣有需求?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當我們無止境地利用這些資源去滿足Wants,地球會怎麼樣?其他需要這些資源的動物會怎麼樣?
這些問題會培養孩子學習放寬自己的視野,認識到世界是有機整體,而不是只看眼前。引導孩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從對自己的關注,延伸到對周圍、對他人、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就像在腦海中鋪開一張思維導圖,逐漸生出 宏觀的認知脈絡。
我還給大家找了一個有趣的學習視頻,英文的,可以放給孩子們看看哦!
就像開頭說的,和孩子一起學習 Needs & Wants 的過程,其實對我的啟發很大。孩子需要學習從 從「想要」的東西中找出「需要」的東西,我們成人不也是嗎?年紀越長越覺得,隨時梳理一下自己的慾望,確定自己的真正需求,原來那麼重要。
回想我決定辭職全職陪娃的原因,也是在Wants和Needs中做了抉擇(花時間辭職帶娃的經歷,詳看《當媽四年後,我又要到美國讀研啦!》 )——在金錢上還能夠生活,更多的消費屬於Wants;而在孩子低齡階段去陪伴她,卻是我的Needs,也是孩子的Needs,那麼我就選擇了後者。
學習分辨「需要」和「想要」,其實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簡單,也可以走得更堅定,而不是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沒有,就開始焦慮、不滿,甚至自我否定。我想,這才是我們最需要教給孩子的理念吧。別忘了在慢成長公眾號內回復「Needs and Wants」可下載英文教材哦!
我始終覺得, 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長,即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身心健康是智力發育、啟蒙社交等一切的基礎;也只有我們理解孩子心理發育的規律,才能真正順應他/她的發展做好教育。
如果喜歡既有國際視野又接地氣的育兒知識,來關注 公眾號【慢成長】吧,這裡會分享從 早教發育、親子閱讀、兒童心理到媽媽成長。我始終相信「育兒就是高品質地陪孩子慢慢長大」 ,很高興能和志同道合的你成為朋友
報告,我今天要明目張胆的偷個懶,哈哈……
CC小學錄取通知下來之後,一堆的雜事,我都攢著周末去做。眼瞅著9月份就來了,什麼校車報名、小飯桌考察……還都沒安排妥當,真是沒有一件老母親操不著的心。
C爸周末回來,這人手終於能調配開一些了,趕緊麻溜一件件解決。
我感覺自己最近像個麼得感情的帶娃機器,顧完老大、顧老二,雖然也並不太能顧得過來。
有二胎過來人勸(嚇)我,你這才哪到哪,開學見!
不用高估我了,還沒開學我已經要瘋了,我已經寫好一篇大!型!二!胎!拔!草!文!整理整理,明天拔給你們看!
準備要二胎的,坐穩了!小心被顛下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idQ13MBLq-Ct6CZBA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