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司機 物流食物鏈的最底層

2019-10-11     重汽親人配件豪立信

在整個物流生態系統中,卡車司機群體內部競爭非常的激烈。尤其是對於現在這個不景氣的物流市場,過剩的運力讓物流老闆根本就不缺拉貨的司機,停車場信息部每天都會有大量找不到貨的司機。為了提升競爭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壓低運價,這似乎已經成了他們提升競爭力的唯一選擇。

筆者隨車採訪了一對開半挂車的年過半百的夫妻,一千公里的貨運里程——筆者跟了32個小時的隨車採訪,除了坐著睡覺,站著撒尿(服務區),其餘就是聊天發獃。

寂寞應該是卡車司機生活的主旋律。如果車上沒有第三者,這對夫妻主動交談的次數可用手指頭數得過來。「每天都這麼跑,還有啥可聊的!」司機老張說。

此時,和老張說說「外面的世界」,是記者最大的價值。不過剛一開始,這對夫妻很排斥記者隨車採訪。除了不方便,當然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

對卡車司機來說,時間就是金錢。他們要和油錢賽跑,和過路費賽跑,和高得驚人的車輛折舊率賽跑,甚至要和自己剩餘的職業時間賽跑。但是這趟從寧波到武漢的行程,老張並不是那樣行色匆匆。

「貨急車不急。」駕齡超過20年的老張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說幾乎在路上的每一天,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交通事故。見得越多,手裡的方向盤就越沉,所以不管老闆催得多急,他不會著急。

其實在整個物流生態系統中,卡車司機位於食物鏈的最低層。信息黃牛、貨運經紀人、物流公司老闆、貨主以及交警、路政、運管等,都和卡車司機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在整個物流生態系統中,卡車司機是四處流浪的一個個體。在停車場,能見到許多車輪上的家庭,一家三口甚至一家多口生活在狹小的駕駛室里。車隨貨走,人隨車走,「身家性命」都拴在了車輪子上。非常的辛苦,也非常的危險。

業內人士估算,我國目前約有3000萬名貨車司機,背後支撐的家庭供養人口在一億左右。提高卡車司機的收入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保障,是一項緊迫且重要的民生工程。

減少卡車空載率,減少中間環節,讓司機分享更多利潤,「網際網路+」是被看好的解決之道,但前提是如何提高卡車司機使用網際網路的意願和能力。是當前的一件大事。

和老張一樣,許多四五十歲的卡車司機,依舊在使用待機時間長、鈴聲嘹亮的老式功能手機。部分曾使用過找貨軟體的司機反饋,沒有通過軟體找到理想的信息,也沒有獲得愉悅的使用體驗。所以還是有很多的老卡車司機對這種新時代的高科技不是很感冒。

此外,目前「貨主找不到司機,司機找不到貨主」的局面,看似不合理,背後隱藏著根深蒂固的行業潛規則。比如,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企業的物流部的工作人員,與物流企業有著緊密的「利益」關係。

不管怎麼說,「網際網路+物流業」的發展趨勢已經形成,卡車司機——這些國民經濟血管中負責運送養分的紅細胞,需要在這場變革中主動尋求轉變。希望所以的卡車司機能儘快的去適應新時代的物流信息技能,找到更多的貨源,儘快讓自己的錢包鼓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HfRv20BMH2_cNUgrQ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