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全國小朋友能把哪件事做到全國統一?恐怕是寫作業磨蹭莫屬了!
近幾年讓人「聞風喪膽」的陪寫作業,以及由陪寫作業/寫作業磨蹭而引發的「血案」已是屢見不鮮。
這不,最近又有一起。
浙江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許惠明,還專門發朋友圈吐槽了這件事。
原來是輔導兒子寫作業時,孩子磨磨蹭蹭,催了好幾次都不見效後,當爹的脾氣也上來了,直接掄起手甩了過去。
爸爸本想嚇唬嚇唬,沒想到,兒子正好轉頭,結結實實地 打在了他的面耳部。
孩子一臉驚嚇,瞬間左耳轟鳴。
許惠明在進行了一系列檢查後發現,被扇的左耳鼓膜呈不規則穿孔,約0.2X0.4公分大小,聽力檢測提示輕度傳導性耳聾,初步診斷為 左耳外傷性鼓膜穿孔伴輕度聽力減退。
如果兩三個月後鼓膜穿孔不能癒合,就需要進行手術修復鼓膜。
事後,這位老父親也是後悔不已。
相信每一個經歷過孩子磨洋工的家長,都能體會這位爸爸的感受。
那種「箭在弦上」不發火、不揍一頓心中難平的怒氣和打罵之後的後悔,交織在一起讓人非常難受。
管理情緒很重要,可話又說回來, 就算咱可以不生氣,不也得解決娃寫作業磨蹭的問題麼?這才是根本。
為什麼寫作業會磨蹭?
其實CC大班時候有段時間也很磨蹭,但上了小學之後卻完全沒有了這個問題,每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她早寫完了作業,作業上的事兒真的沒操過一丁點兒心。
雖然寫作業的問題解決了,但CC又把磨蹭大法用在了別的地方——練鋼琴。
其實正經練也就20分鐘的時間,拖拖拉拉,沒一個小時下不來。
她也不是不喜歡鋼琴,十分喜歡。但,就是磨蹭,每天都要把彈鋼琴這件事放在最後。
後來我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CC上大班剛寫幾行123都磨蹭,後來寫一篇卷子卻完全不磨蹭了?為什麼她現在寫作業不磨蹭,學英語不磨蹭,偏偏練琴卻磨蹭?
其實問題寫出來,我就有了答案。
因為現在的練琴和最初的寫作業,都讓她有不太愉快的體驗,讓她不願面對做不好的自己。
最初幼兒園寫123的時候,老師要求較高,要求田字格,每筆要占對位置,我眼巴巴的盯著:
這個2不行,上面沒頂格;這個4不好,太直了, 要斜一點。
最初學鋼琴的時候,老師說基礎要紮實, 手型要注意,我又眼巴巴的盯著:
剛才4指抬指又沒彎曲,重抬一遍,5指怎麼又折指了、再來一次。
當耐心磨得差不多後,就忍不住變成:
這兒怎麼又錯了,說這麼多遍怎麼還是理解不了呢!有那麼難嗎?!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站在上帝視角「監督」、「糾錯」、「指正」,最關鍵的是還在他們本來就覺得難、不會、有抗拒的事情上。
後來關於為什麼大班磨蹭而一年級不磨蹭這件事我也專門問過CC。
她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本來就覺得作業難,寫不好心裡著急,一看到你不耐煩的樣子,就更不想寫了。
但又不想讓你說我,看你生氣,所以就假裝在想、在做,其實並沒有。
後來你不著急了我也就不著急了,而且我寫的好的時候,老師還會圈起來表揚,甚至把我的作業當做範本來給同學們看呢!我就更願意寫作業啦!
沒成想正是我的「無欲無求」,反而成全了她後來的不磨蹭。
我們一直以為,是因為寫作業認真、不磨蹭,所以孩子才學習好的;也正是因為磨蹭、不好好寫作業才學習差的。
其實是搞反了。
真相是,因為會做、覺得容易,每一次寫作業都是愉快的體驗,所以孩子才不磨蹭,才願意認真寫作業。
也是因為不會做、覺得難,甚至每一次寫作業都要被羞指責、否定、打罵,才變得磨蹭、更不願寫。
之後便形成循環,越認真的越認真,越磨蹭的越磨蹭。
其實,沒有天生牴觸寫作業的孩子,有的是父母不恰當的干預方式,讓寫作業在孩子心裡變成一件令人討厭,想要牴觸的事。
並不是作業本身討厭,而是背後父母對他失望、否定的態度,讓孩子也認為自己就是又蠢又笨。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興致沖沖地面對「差勁」的自己。
而拖拉和磨蹭又恰恰可以將他們「保護」起來,暫時不用去面對作業的難題、家長的負面評價。
這才是寫作業磨蹭最深層次的原因:來自自我以及外界的壓力和評價。
父母能做點什麼?
01
對孩子不要一上來就高標準
兒童的自我認知並不完善,他們的自我評價80%都來自於外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父母。
如果通過寫作業得到的評價是否定、是責罵、是質疑,那他們就會因為不願面對眼前「差勁」的自己而拖拉——越做越挨說,拖一會兒是一會兒,實在沒辦法了再說。
這不僅會使磨蹭越來越嚴重,還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我驅動力。
當然了,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不是指沒要求,而是要 找到他能力範圍內能達到的標準,並且使用正確的方式。
比如我從不干涉CC寫作業,只做最後的檢查、簽字。
但是一旦發現錯誤,我就會跟她一起分析原因,如果是沒掌握熟練的,我就會幫她分析解題思路,解釋她的認知盲區,並在錯題本上抄下來,並出幾道類似題型,確保她掌握。
她十分喜歡這個模式,因為這是真正可以幫她「消滅錯題」的方式,開始她主動要求我們出題,現在甚至會自己出類似題。
即便是糾錯,她也樂在其中。
後來的練琴也是,我不再死盯著手型,優先考慮她愉快的完成,然後在指出不足的部分,以及可以有效改善的實用辦法。比如,談到用4指的地方,小提示一聲「四指」幫她引入察覺。
孩子是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先肯定孩子的付出和進步,再一步步提高要求也不遲。
家有寫作業磨蹭的娃,先想辦法幫他把「不會寫」的難題解決掉,再考慮磨蹭。
02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這個權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先玩還是先學,另一方面是先寫哪個作業。
很多媽媽都特別認同,一定要先做完該做的事(作業),再做想做的事(玩)。
雖然CC目前是這樣做, 但這是我們帶著CC反覆試驗後,她自己選擇的認為最佳的方式。(當然,我們有鼓勵)。
我並不鼓勵大家都去追求這個標準。
先玩還是先寫不重要,能寫好又能玩好,才是最好!
比如我閨蜜家娃,雖然才上中班,但從一開始有作業就非常積極,剛四歲多就可以實現媽媽做飯,他自己寫作業,一篇10以內的加減法(約20道),用不了5分鐘就能搞定。
他們家就是典型的先玩後寫,每天放學十有八九最後一個走,在整個幼兒園都是出了名的「貪玩小孩」。
可每次釋放完能量,孩子回家很快就能進入學習狀態,作業寫得又快又好!
所以,如果孩子一心想著先玩一會兒再寫, 不妨給他這個權利,不以你認為好的方式來強行要求他, 人為地拉仇恨,把寫作業和玩對立起來!
可以給孩子的另一個選擇權,是先寫哪一項!
很多家長仔細到先寫哪一項都要管,這點也真的沒必要。
可能有的人會說,這樣安排也是在幫助孩子更合理地規劃時間、有節奏地完成作業……
但實際上,孩子贊同還好說,如果有不同意見,勸從的意義真不大。
因為對於學齡前,甚至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而言, 讓他愛上寫作業、願意寫作業,遠比安排如何寫作業更重要。
03
陪寫作業而不是盯寫作業
有一個原則套用在這裡也非常合適,那就是:管住嘴,邁開腿。
孩子寫的時候 別說話!別說話!別說話!
除非孩子需要你幫助,否則不要額外製造壓力。
管不住自己,可以離寫作業的地方遠一點。
對於有陪寫作業需求的孩子,比起盯,更好的陪伴方式是,在旁邊不打擾。
我一般會坐在書桌的另一邊寫稿子,或者拿本書讀,當CC求助時,我再給予回應。
對於沒需求,或者更高年級的孩子,父母完全可以該幹嘛幹嘛,提供相對安靜的環境就可以了。
其實寫作業磨蹭並不是什麼老大難,了解了它的本質,掌握了杜絕的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夠擺脫。
告別磨蹭,先從消除寫作業帶來的不良體驗開始吧!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C爸是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主治醫生;C媽是報社育兒主編,我們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