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書重不重要?該上怎樣的學校?劉備的經歷值得家長們深思

2020-05-28     我獨沉吟

原標題:念書重不重要?該上怎樣的學校?劉備的經歷值得家長們深思

說起劉備的學問,人們多半沒太多印象。看過《三國志》的人,津津樂道的也多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學渣形象。

劉備

然而,為後人留下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經典名言的,卻正是這位不甚樂讀書的劉備。

倘若我們再好好審視一下劉備的師承,或許就不會再奇怪這樣的名句會出自他口了。

1、一代宗師

劉備的老師是盧植,這個大家都知道,但人們對盧植的印象,更多的可能還是停留在他被宦官構陷的冤屈上,而忽略了其一代大儒的身份。

盧植歷任九江、廬江太守,北中郎將,先後兩次平定蠻族叛亂,也是討伐黃巾的功臣,又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還參與了《東觀漢紀》的編寫。他的學問或許比不上老師馬融,但在知行合一,德才兼備上就遠不是馬融能夠相比的了。

曹操就曾對盧植有過「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的讚譽。

唐代的郝經則更是斷言:東漢儒者之盛,防於三代,而王室賴之。……時則有盧植、趙岐,二子歿,而漢室僨矣。植挾幽朔之氣,高壯質烈力與寇角,以衛君存國為己任,有真勇矣。昭烈以門生奮起,豈非義槩所激?問學之淵,有所自邪?

從劉備怒鞭督郵,力抗曹操的經歷來看,還真是秉承了盧植剛毅不阿的風範啊。

縱觀盧植一生,顯然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也得到了後世的景仰,唐宋兩代均從祀孔廟,宋真宗時更是追封盧植為良鄉伯。

劉備能夠拜入盧植門下,還得多虧了他守寡的母親,在他十五歲那年毅然讓他出門求學。不得不說,劉備的母親眼光還是毒辣的。

2、師兄和師叔

在史料中,關於劉備的學術水平幾乎隻字未提,但這並不妨礙他日後頂著盧植學生的名頭來混圈子。確切的說,劉備尚在盧植門下求學時,就已經在經營自己的人脈了。

師兄公孫瓚絕對是劉備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據《三國志》記載,在求學時,公孫瓚「深與先主(先主即劉備)相友」,而劉備對公孫瓚則是「以兄事之」。

公孫瓚

仔細研究一下劉備的履歷就不難發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劉備都是被公孫瓚罩著的。筆者在前作《中山大商張世平對劉備資以金財,究竟看中了他什麼?》中已經提到,公孫瓚結束求學生涯後回到遼東,很快就被舉了孝廉,一路官運亨通,成為遼東地區的實力人物。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之所以對劉備「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很大程度上看中的其實是劉備有公孫瓚這個靠山,有了富商的資助之後,劉備「由是得用合徒眾」,其勢力進一步壯大。

借著黃巾之亂的機會,「不甚樂讀書」的劉備迎來了躋身政壇的機會,幾番折騰之後,他終於做到了高唐令,堂堂的正縣級幹部,可惜不久便「為賊所破」。落魄之際,已經官至中郎將的公孫瓚收留了小弟劉備,先給了個別部司馬的差事,然後平原令,平原相,不經意間就是兩千石的地方要員了。

在任平原相期間,劉備的人脈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其中尤其重要的一個人便是孔融。當太史慈奉北海相孔融之命向劉備求援時,劉備發出了「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的感嘆。

孔融

我們看看地圖便會發現,在北海郡和平原國之間,其實還隔著樂安、齊、濟南這三郡,為什麼孔融偏偏要向更遠的平原相劉備求援呢?

我們不排除當時劉備正領兵與黃巾作戰,駐紮地或許並不在平原,而是在北海附近的可能,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得從人脈著眼。

孔融雖然名頭很大,但當時北海第一人氣大咖卻並不是孔融,而是鄭玄。

鄭玄

鄭玄先後隨多位名師學習,他的最後一位老師,是有關西孔子之稱的巨儒馬融。當年鄭玄入馬融門下,得益於一位友人從中牽線,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馬融的另一位弟子,也是日後劉備的老師——盧植。孔融之所以選擇向劉備求援,不排除有鄭玄的因素。

得知北海有難後,劉備隨即便拔了三千精兵給太史慈前去解圍。他與孔融的關係自然就非比尋常了,有了孔融的加持,劉備從此已然步入名士之列。

太史慈

3、聲名顯赫

儘管公孫瓚對劉備多有提攜,但以劉備不甘久居人下的個性,分道揚鑣只是時間問題,在陶謙奉上四千丹楊兵之後,劉備果斷地脫離了公孫瓚陣營。陶謙死後,在麋竺、陳登、孔融等人力勸之下,劉備領徐州牧,開啟了作為一方諸侯的新篇章。

袁紹

值得一提的是,袁紹雖然與公孫瓚是敵對關係,但對劉備領徐州卻是樂觀其成的態度。

獻帝春秋曰: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方今寇難縱橫,不遑釋甲,謹遣下吏奔告於執事。」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袁紹的此種表態,顯然是從分化公孫瓚勢力的角度出發。但劉備師從盧植,與孔融相友的背景,也是他能夠將劉備區別對待的原因之一。袁紹的嬸嬸是馬融的小女兒,馬融的弟子盧植去世前還是袁紹的軍師,算起來,袁紹和劉備這關係也就隔得不遠了。因此後來在豫州,劉備舉袁譚為孝廉,更是有意示好,也為後來叛曹投袁埋下了伏筆。

結語

有人說,上名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混圈子。這話固然過於功利,卻也不無道理,沒有盧植這名校名師,劉備上哪去網羅公孫瓚、鄭玄、孔融、袁紹這一圈又一圈高不可攀的關係呢?

等到劉備寓居荊州,與劉表等人坐而論道,贊陳登文武膽志,笑許汜求田問舍時,那種從容洒脫,再也不是當年感嘆「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的那個無名之輩,而是帝室之胄,盧植之徒,孔融之友,名動天下,非其莫可以擋曹操的劉豫州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u6XWnIBnkjnB-0zFq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