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官提醒:未成年人在網絡上易遭性侵害和詐騙兩類犯罪侵害

2020-04-16     濰坊檢察

來源:正義網

未成年人犯罪新特點

涉足網絡高科技犯罪

劉莎檢察官介紹,他們所辦理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案件中常見的案件是由網遊引發的財產類犯罪、瀏覽網絡非法信息引發的犯罪等,而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呈現出的新特點,即未成年人涉足網絡高科技犯罪。

小章是江西某電腦學校在校生,上網過程中認識一名網友,該名網友向其推薦了一個可以發起DDOS攻擊的網站,小章為了賺取外快,2018年1月開始,通過學習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並將可以發起DDOS攻擊的網站連結放在自己的網上進行售賣,賺取中間差價,從建立到案發,用小章建立的網站發起的攻擊次數多搭5萬餘次,獲利8萬餘元。最終小章以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被追究刑事責任。

「常見的未成年人網絡高科技犯罪還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嚴重的可能危害國家網絡安全。」劉莎提醒,網絡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每一個公民在網絡世界也應當學法、懂法、守法,應當清楚的認識到網絡並非法外之地。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涉網犯罪還有擾亂網絡空間秩序的犯罪,例如在網絡上辱罵、恐嚇他人,傳播謠言,造成嚴重後果的就有可能觸犯尋釁滋事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侮辱誹謗罪等。「我們辦理的案件中還遇到校園欺凌類案件,未成年人經常出於威脅、恐嚇或者單純娛樂的目的將虐打被害人的視頻、圖片放到網上進行傳播的行為,給未成年被害人造成極大的身心傷害。」


未成年人易遭兩類網絡犯罪侵害

性侵害和詐騙

「未成年人在使用一些常用的社交軟體時容易交友不慎,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容易被誘騙見網友而後被性侵。」劉莎檢察官介紹,未成年人遭受網絡犯罪行為的侵害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是遭受性侵害,另一類就是詐騙。

13歲的小女孩小花平時喜歡上網聊天,他的父親是當地的礦山老闆,家境較好。小花在上網時收到一則中獎信息,對方說需要交手續費後才能領取。大喜之下,她並沒有多想,也沒有告訴家人,就按要求將手續費匯入對方「王某」的帳戶,前後匯款共計18萬餘元。案發後,據王某交代,小花是其有意挑選的詐騙對象。此前一個實施過網絡詐騙的人告訴王某,曾遇到一個13歲女孩很好騙,那個人從女孩手裡騙了2000多元,而這個很好騙的女孩就是小花。

劉莎提醒,未成年人一定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輕易約見陌生網友;初次見面時,不要在封閉環境獨處,不上陌生人的車,不前往陌生的地方;最好不喝來源不明的飲料,以保持清醒;同時,不要輕信不熟悉的網絡上的人,不要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家庭信息等,以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未成年人網絡支付防範意識弱

家長要管好支付密碼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未成年人對網絡支付的防範意識薄弱,家長要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碼,不可將銀行信息告訴未成年人,家長應及時查詢自己的網絡消費記錄、支付帳單等,核實是否有充值行為發生,如確實有大額充值,要及時保留相關記錄,向平台維權或者訴諸法律途徑。」劉莎檢察官說道。

疫情防控期間謹防受騙

另外,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犯罪行為也出現了新動向,傳統的電信網絡詐騙分子轉移到家長微信群、QQ群冒充學校老師或者班主任,以收取材料費等內容進行詐騙。劉莎檢察官提醒廣大同學和家長,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門推出的網課資源全部免費,如有相關收費信息,要及時與老師或者學校電話核實,不要隨意在二維碼上付款。網絡上也有不法分子利用網際網路獲取未成年人的家庭、學校信息甚至是未成年人的照片等,由此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犯罪行為,家長和青少年一定要提高警惕,網課期間不要輕易加好友,對網絡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距離,妥善保護自己的隱私。


家長如何保證孩子安全上網

此外劉莎檢察官建議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引導他們合理使用網際網路。「從法律層面來說,家長要引導孩子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尤其是刑法學知識,守好法律的底線;在價值觀層面,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和人生觀,要引導孩子們建立良好的網際網路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5Zsh3EBnkjnB-0zD8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