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段子說,女人矯情膽小脆弱什麼的,生個孩子都治好了。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三十而已》童謠飾演的顧佳,就用實力展現當媽之後,一名女性的「優秀與成長」。
顧佳生活在上海,和老公一起創業開了一家煙花公司。生了孩子後選擇做全職太太,把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條,日子過得蒸蒸日上,順便遠程指揮公司的大小事務。
平時除了照顧孩子,還要學烘焙,做瑜伽,談生意,拉訂單……
全職太太做成顧佳這樣,算是不少女性的終極夢想了。
看起來顧佳光鮮亮麗,住著上海高檔小區,與東方明珠隔江相望,可是她這一路走得並不輕鬆,每一步都需要她未雨綢繆步步為營。
孩子想要上高檔幼兒園,要經過幼兒園的面試,為了那次面試她準備了整整一年。
可是面試還是出了一點差錯,她的兒子進入「待選」的階段。聽說她們頂樓的王太太可以寫推薦信,她想方設法步入王太太的圈子。
在得知電梯停電,王太太又要去參加下午茶的時候,她「心機」地穿上拖鞋跑到頂樓,把拖鞋給王太太下樓用,她則是幫人家拎著鞋光腳走下來。
閨蜜恰好看到這一幕非常心疼,她沒有一絲絲委屈,笑著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
不靠別人,只靠自己,為了孩子,吃點苦算什麼。
當媽的人,能忍氣吞聲,也能橫眉冷對。
由於一些事情顧佳得罪了兒子幼兒園家委會的會長,那位媽媽借著自己兒子過生日的由頭,把顧佳的兒子接到自己家,並且關進「小黑屋」。
顧佳安慰好兒子的情緒,轉身進屋脫下高跟鞋就揍了那兩位作惡的家長一頓。
「三十年來第一次打人,比起體面,我有了更想保護的人。」
就問你颯不颯!
為了孩子的前途,盡最大努力;一切想要插足家庭的人,都是紙老虎;只要孩子受到一點傷害,雖遠必「誅」!
這是顧佳,也是每一位媽媽的寫照。
當媽後的女人,多少會有一些變化,變得柔軟,變得堅強。
「顧佳式」的媽媽的確厲害,可是卻不是大多數媽媽的榜樣。正是因為她太優秀了,過於優秀的同時,也會變得高要求,苛求自己,苛求孩子,苛求伴侶。
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當媽的修行」?是媽媽為了彰顯母愛,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無所不能嗎?
不,當媽的修行是媽媽自己內心富足,在養育過程中從孩子身上學到新的感知,獲得自我的成長。
就像《母親進化論》中說的:當我們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反而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給予孩子的東西,而且,源自我們自身富足感的給予讓我們覺得喜悅和充實,這是一個人在內心貧瘠,狼狽的狀態下不可能做到的。
1.
當媽後的柔軟,是孩子喚起的母愛
武志紅老師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我」,一個是理想父母的原型,另一個是自己內在的小孩。
看到漂亮的衣服,就想要給孩子穿。真正的孩子未必需要,我們內在的小孩卻實實在在地需要。
我們還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就像理想父母的原型一樣,無條件的,抱持的。
甚至對於別的孩子,對於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我們也會變得溫柔無比。因為我們期待善良可以傳播,期待別人會同樣善良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同時,因為小孩子本身的柔軟和脆弱,很多事都能激起媽媽們對糟糕事物的恐懼。
朱丹曾經在微博中說,自己是很愛開車的一個人,在德國自駕的時候開200碼都不害怕,現在帶著孩子,開到100都緊張。
有了孩子,他們就是我們與紅塵之間最大的羈絆。
有一位網友在下面留言說:現在不敢玩刺激的東西,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意外,害怕寶寶失去母親哭著找媽媽,想想都難受。
當媽後,我們看待世間萬物的方式,都會以一位母親的視角。大街上看到孩子哭會心疼,新聞里看到被虐待的孩子會流淚。
女性孕育生命的母性,包容萬物的溫柔,都被孩子激發出來了。
有時候柔軟,有時候又很勇敢,當媽後的人生變得很寬廣,很豐富。
2.
當媽的修行,你可別當成西天取經
當媽這件事,確實能讓女性更加柔軟,更加「全能」,可是,當媽真正的修行不是錘鍊各種技能,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自己身心的成長。
像顧佳那樣完美,未必是一件好事。
網上有一個問題,說顧佳是不是當代女性的楷模?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顧佳太追求完美了,我們凡夫俗子不必如此。
顧佳第一次去王太太家看到人家的裝潢與名畫之後,她回到家第一反應是:我現在三十歲,老公我們好好奮鬥,到了40歲爭取也能像她一樣。
老公體檢血脂高,她就直接「下令」不許吃晚飯。
顧佳確實有些強勢,有些追求完美。這樣的顧佳很難複製,我們也完全不必如此。
要求自己必須活得沒有瑕疵,360°無死角的媽媽,也就會以同樣的要求,「掃射」老公和孩子。
孩子或者老公在完美媽媽的「鏡映」下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在完美媽媽這面「鏡子」里,大家都要活得完美,都必須是成功人士。
最後的結果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和老公會以極高標準要求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認識媽媽「鏡映」裡面的自己,一生都在尋找真實的自我。
另一種結果是,他們用變得糟糕,來對抗媽媽的完美,來證明自己的獨立靈魂。
當媽這件事的確偉大,的確有很大成長空間。但是,為人母的修行並不是西天取經,誰也沒必要不取得真經誓不罷休。
沿途中看看風景,和妖魔鬼怪逗逗玩玩,多關注自己,也是一種修煉。
媽媽關注自己,降低要求的做法,就是在給孩子留有「母嬰間隙」的饋贈。
做媽媽沒必要做到100分,就像曾奇峰老師說的,做到60分即可,剩下的40分,讓生命中的其他人進入,讓缺點和瑕疵進入,讓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進入。
當媽是一種修行,可你沒必要把自己當成唐僧。
別把自己逼成顧佳,你可以沒那麼「顧家」。
3.
為人母的修行,是愛和共同成長
當媽的修行,不應該是把自己逼成全能超人,而應該是在愛與理解中,與孩子共同成長,懂得愛與被愛。
很多成年人,背負著自己的童年創傷,成為了父母。
尤其是沒有被足夠愛過的人,不懂得愛,不會去愛。可是孩子的存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也是為人父母重走童年路,自我療愈的過程。
當媽後學會了愛,那是對孩子的愛,也是對自己內在小孩的愛。
曾經我對我的父母有著非常大的牴觸情緒,他們讓我做了多年的「留守兒童」,回到身邊後也沒有特地去彌補。
在我很多年的人生里,敏感,討好,軟弱,從來不敢拒絕,害怕與別人衝突,這些負面的情緒牢牢地抓著我。
我不能原諒我的父母,覺得他們太不合格了。
直到有了孩子以後,我發現做媽媽這件事,即使再努力,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即使再付出,也有威脅到孩子安全感的時候。
原來,有的父母看起來不盡責,可他們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
他們已經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撫養孩子長大,責備他們只能傷人傷己。
同時,孩子的軟萌可愛,給了我最渴望的那種愛。她乖巧,愛我,讓我在做母親的過程中也治癒了自己。
做了媽媽的女人,為什麼都會變了一個樣子?
一方面是要逼迫自己強大,做孩子的鎧甲。另一方面,在養育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了自己。
做媽媽的確是一件身心疲累的事,但也是能帶給自己蛻變與成長的事。
當你享受做媽媽的快樂,也就能獲得新的人生體驗。
敢愛敢恨,無知無畏,有時候勇敢有時候慫,這就是當媽的修行。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