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為何兩度放棄歷史性機遇?易中天沒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2020-05-31     我獨沉吟

原標題:他為何兩度放棄歷史性機遇?易中天沒告訴你背後的真相

說起劉表,也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單馬入宜城,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病逝,劉表統治荊州長達十八年之久。

劉表

劉表治下的荊州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和平,在那個群雄兼并的時代,實屬難得。但也有人認為,劉表坐擁荊襄八郡之地,卻始終坐觀天下之變,未免太過不思進取。尤其是他兩度放棄背襲曹操的機會,更令人覺得他懦弱不堪。

然而事實的真相或許並不這麼簡單。孤身一騎冒死上任,屠宗賊,敗孫堅,南收零、桂,北拒漢川,帶甲十餘萬的劉表,豈能是泛泛之輩?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兩次面對重大戰略機會時,都選擇了放棄呢?

官渡之戰

我們先看第一次。那是在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兩強對峙,袁紹以盟主身份派人向劉表求援。我們不難想像,倘若劉、袁兩家真的南北夾擊曹操,歷史很可能會要改寫。然而,劉表沒有動。個中緣由,錯綜複雜。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連董卓這樣的大老粗都知道擅專朝政,劉表又怎能看不清群雄逐鹿的形勢呢?

後漢書中有劉表「多行僭偽,遂乃郊祀天地,擬斥乘輿」的記載,孫策上表時也稱「劉表僭亂於南荊」。這些固然有可能只是敵對者的片面之辭,但筆者還是非常願意相信,作為漢室宗親的劉表,是很想將光武帝劉秀的故事再演一遍的,但劉表也有他的難處。

一是軍事上不夠強大,建安三年曹操攻張繡,劉表「遣兵救繡」,結果被曹操「步騎夾攻,大破之」。建安四年,孫策攻夏口,大敗黃祖。

當然,建安五年的情況對劉表是有利的,因為孫策已死,曹操則面臨著袁紹的巨大壓力。但劉表還有他的第二個難處,那就是支持其問鼎天下的人實在太少了。

早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之時,治中鄧羲就已經對劉表一面「遣使貢獻」,一面又「與袁紹相結」的兩面人作派表達了不滿,而劉表的答覆則是——「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治中獨何怪乎?」

夫妻之間沒有默契,那絕對是人生一大悲劇,領導和下屬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劉表油腔滑調的回答,以及一副要將「兩面人」做到底的模樣不但沒有說服點醒鄧羲,反而激怒了他,結果「辭疾而退,終表之世」,再也沒為劉表效過力。

咱們不妨捋一捋,劉表是荊州牧,相當於州長,別駕劉先相當於常務副州長,治中鄧羲排第三,副州長,也算是位高權重了,結果一言不和就撂攤子,湖北人這爆脾氣……

劉表也是很無奈啊,老子的心思你們怎麼就視而不見呢?

好不容易終於等到袁紹和曹操開乾了,從事中郎韓嵩和別駕劉先率先諫言,說老大您要是想干點啥,現在是個好機會。如果沒啥想法,您就得站隊了,再這樣坐山觀虎鬥的話,兩家都得記恨您。接著這二位把形勢分析了一通,最後一致認定,「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的曹操必勝,並建議「舉州以附曹公」。

雖然韓嵩和劉先稍稍挑明了劉表的小心思,但明顯也是話裡有話,從頭到尾都在說曹操的好話,對劉表的雄心壯志只是捎帶一提,立場不要太鮮明。

前面我們說了,別駕的職務相當於常務副州長了,二把手都不看好自己,你說這乍整,劉表那個尷尬,隔著螢幕都能噴涌而出。

這時大將蒯越也出來勸劉表,至於怎麼勸的,史書上沒講,只說劉表狐疑,拿不定主意。說到底,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啊!

不死心的劉表於是決定派韓嵩出使一趟許都,以觀虛實。劉表的原話是——「今天下未知所定,而曹操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

天下未知所定,這是在暗示韓嵩,別忘了,你老大我,也是候選人之一嘛。

可韓嵩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他的態度非常堅決,讓我去可以,但話咱先說清楚了,您現在是荊州之主,我為你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可一旦到了許都,萬一天子給我個一官半職,我就是天子門生,而您只算我的故主了。

劉表心想,你唬誰呢。最終還是義無所顧地派了韓嵩去了許都。

結果正如韓嵩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出使回來之後,韓嵩的立場也較之前又進一步,「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這不相當於變相勸降了麼……

韓嵩

劉表很生氣,後果也很嚴重,開了個批鬥大會,要把韓嵩這敗類給處決了。史料記載稱——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

在妻子蔡氏的勸說下,劉表最終還是沒下殺手,只是把韓嵩給關了起來。經過對隨行人員的拷問,發現韓嵩也就是打打嘴炮,其實並沒有做任何不利於劉表的事,這事也不了了之。

但事情發展到這地步,歸附曹操的方案基本上就算是給否決了,劉表宣布:舉州以應袁紹。

不論從私人感情還是政治立場來說,劉表傾向於袁紹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和袁紹都是黨人,那可是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曹操雖然也同情黨人,但由於年紀略小,沒能湊得上黨錮的熱鬧。

另外,李傕、郭汜入長安之時,為了拉攏劉表,「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這就挺識趣。反觀曹操,迎漢獻帝之後,自己做了司空,把大將軍讓給袁紹,但對遣使進貢的劉表卻一點表示都沒有,這就很沒意思了。不管怎麼看,曹操與劉表的關係相當一般。

儘管舉州以應,但劉表也只是給袁紹畫個餅,並沒有真動。應該說劉表看問題的角度確實和底下的人不太一樣,他對袁紹和曹操的心態,相對來說拿捏得或許更準確。對於曹操來說,不在背後捅刀子就已經是幫我了,而對袁紹來說,劉表雖然口惠而實不至,但起碼沒有吃裡扒外。大家都是當老大的,有點小心思再正常不過了,都能理解。

不過劉表千算萬算還是算漏了一點,他響應袁紹的政策一出,居然惹得半個荊州都反了。長沙太守張羨宣布,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與劉表集團劃清界線。

襄陽城裡,一眾文武都傻了眼,導演,劇本是不是拿錯了……

劇本還真沒錯,搗鼓張羨造反的人叫桓階,這哥們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他為啥要非要造劉表的反呢?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他確實看好曹操,二是劉表跟他有仇。

桓階

在那個時代,門生故吏的忠義是非常被看中的,孫堅在長沙太守任上,舉薦桓階做了孝廉,這層關係可是非同尋常。孫堅戰死硯山,沒人收屍,桓階「冒難詣表乞堅喪」,他的忠義也讓劉表為之動容,於是便把孫堅的屍體交給了他。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仇不同戴天。劉表做的這個人情,不足以消除桓階的憤恨。如今機會來了,桓階自然要報復。恰好長沙太守張羨和劉表也不對付,兩人一拍即合,就這麼地,反了!

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

後院起火,這回袁紹是徹底指望不上劉表了。史書記載,劉表攻打張羨,「連年不下」,直到張羨病死,其子張懌繼位,這才被劉表所並。劉表費了老大勁總算是擺平了江南四郡,但那會估計官渡之戰都已經打完了。

武林外傳的佟掌柜曾經說過,如果孫堅不去攻打劉表,他就不會死,孫堅不死,桓階就不會造反,桓階不造反,劉表還有背襲曹操的機會。所以,曹操得感謝孫堅,或者說應該感謝江東孫氏,縱觀整個三國爭霸的過程,曹操最好的盟友大概就是江東了。不信你可以接著看。

一晃七年過去了。隨著劉備帶著一票猛將的到來,劉表在軍事上陡然硬氣了許多。第二次背襲曹操的機會也悄然降臨。

北征烏丸

建安十二年,曹操親率大軍北征烏丸,中原空虛,劉備勸他趁曹操懸軍塞北,襲取許都。倘若成功的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不再是曹操,而是他劉表了。然而,劉表還是沒動,等曹操凱旋而歸,他卻突然懊惱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可惜悔之晚矣。

套用一句電影台詞,曾經有一次改寫歷史的機會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好吧,劉表用行動證明了,再來一次也是白搭。

就在劉表猶豫要不要對曹操宣戰時,他自己倒先被宣戰了。建安十二年,羽翼已豐的孫權悍然出兵,在江夏方向發動了戰事。和桓階一樣,孫權也是來報仇的,所以曹操或許還得再謝一次孫堅,如果他不打劉……(以下省略若干字)

當然,面臨兩線作戰只是對劉表不利的一個方面。由於有劉備的存在,襲取許都的成功性仍然還是不小的,但相比幾年前,最令劉表困擾的內部問題卻愈加矛盾重重了。

寓居荊州的劉備雖然是堅定的抗曹派,但劉表對他還是不太放心,鑒於諸葛亮當時可能還沒有出山,劉備的野心或許也還沒有完全顯露,所以劉表最擔心的倒不一定是劉備取而代之,而是主戰派的劉備與擁曹派之間的矛盾。

畢竟,而在荊州的一眾高官中,擁曹勢力仍然占據主流,而這股勢力中還包括有劉表的親家——蔡氏。劉表不但娶了蔡夫人做後妻,還為劉琮迎娶了蔡夫人的侄女。

由於蔡氏的枕邊風一直在吹,劉表越來越傾向於讓劉琮來繼位,在此種情形之下,劉備作為劉琦的支持者,勢必也要遭到劉表的壓制,否則劉琦勢力坐大,二虎相爭,荊州危矣。

劉備

劉表已經老了,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他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身後事了。在此種考量之下,劉表否決劉備襲取許都的計劃,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儘管劉表獲得了兩次背襲曹操的良機,但不論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他都受了了很大的牽制,尤其是荊襄地方豪族勢力,這是劉表一直依賴的核心勢力,他們不願意與曹操交惡的立場,極大地影響了劉表的決策。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這兩次機會固然難得,但背後所需承擔的風險也是巨大的。劉表本身的性格因素,以及他深受黃老無為而治的理念影響,也是讓他沒有冒險的原因之一,這裡就不贅言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vAhanIBnkjnB-0zQf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