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暴君一生打了44年仗,卻造福中華2100年,我們至今仍在受惠

2020-09-17     塞上曲

原標題:此暴君一生打了44年仗,卻造福中華2100年,我們至今仍在受惠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暴君,也是中國歷代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是中原王朝的征服者,在他54年的統治生涯中,44年都在對外打仗,他的對手遠不止我們熟知的匈奴。東夷、西羌、南蠻、北胡,所有大漢可以找到的對手,要麼已經被漢武帝滅了,要麼正在被漢武帝挑戰。這個暴君,用強硬的手段,一手締造了「絲綢之路」的光輝,將大漢推向了世界。司馬遷,如此評價漢武帝:

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中原富庶之地,從來不缺守成之君,唯缺拓土開疆之雄主,與血性飛揚的人文思潮。因此,縱使漢武帝,令司馬遷承受了,每個男人都無法忍受的「腐刑」。但奇恥大辱在身,司馬遷仍然恪守本心,對漢武帝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評價,這是時代的風骨,也是漢武帝人格魅力的體現。君雄臣正,漢之極盛。漢武縱有千般錯,卻給中國留下了3大偉績,我們至今仍在受惠。

1.反擊匈奴,塑造民族之靈魂

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匈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和親」只能換回一時安寧,漢武帝決定反擊。自武帝掌權之後,大漢再無和親之公主,唯有破敵之利劍。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優秀將領的出現,給了漢武帝十足的底氣。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漢軍全面反攻,打得匈奴由「鼎盛」轉為「中衰」,他們悲傷地唱到: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漢經五世,於武帝一朝,逐匈奴出漠南,而後橫掃漠北,一雪「白登之圍」後的百年國恥。在漢武帝時期,無數如衛青、霍去病一般的大漢男兒,將匈奴趕回了長城以北。而後,數以十萬計的大漢鐵騎,馳騁在漠北草原之上,讓匈奴的悲歌見證漢人的血性。此戰之後,漢人立族,但之後千年,再無此戰。直到中國封建社會結束,也再無一朝一代,可以發兵10萬,以騎兵對騎兵,掃游牧民族於漠北。此為千秋之遺憾,民族之絕唱!

2.四面開花,奠定中原王朝疆域範圍

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離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皆將罪人,江、淮以南樓船十萬人,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禺。

漢武帝時期,分別從東、西、南、北,全方位擴大華夏疆域範圍。在南面,向南滅南越國,完成漢地統一。再從西南擴張,建交趾,南拓漢地上千里,達到歷代漢地最南端。

遣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將應募罪人擊朝鮮。夏,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

在東邊,遠征朝鮮半島,設立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等郡縣。東部勢力範圍,甚至要遠超,大多數後世王朝。

向北、向西就更不用多說了,那就是主攻匈奴的方向。向西邊,將河西走廊,永久納入漢地傳統範圍。遙遠的西域,也有著相當的統治力。向北邊,河南地化為漢土,漠南、漠北的興衰,全由漢地決定。

3.打通絲綢之路,將大漢推向世界

「烏孫使既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漢武帝,將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河西走廊」,永久納入漢地,無疑是功在千秋之舉。自漢武帝一朝之後,無數的東方人、西方人,通過咽喉要到「河西走廊」,進行貿易、交流、傳播文化。這條繁榮的世界貿易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這條綿延上萬里的道路,讓東方古國看到了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了東方。

此後,無論是哪個朝代,只要國力強盛,就一定開啟絲綢之路,這裡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大國復興之夢。西域、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大秦(羅馬)……

在這條「絲綢之路」上,漢武帝首次放飛了,華夏文明的大國夢想。世界需要東方,東方不能沒有華夏,兩千年前如此,兩千年後亦如此。沿著這條祖先,走過的輝煌之路,我們終將抵達彼岸,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wwHm3QBeElxlkkaPX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