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楊宇霆沒有死,九一八事變還會不會發生,真相出人意料

2020-09-20     塞上曲

原標題:假如楊宇霆沒有死,九一八事變還會不會發生,真相出人意料

九一八事件是近代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侵略事件,由於不抵抗的錯誤政策導致東北淪陷,東北軍撤入關內,自此日本侵略者憑藉拿下東北地區的優勢,開始加強其軍事活動,為下一步的侵略進行準備。

東北淪陷是近代戰爭史上的重大災難事件,導致民族存亡問題更加嚴重,而丟失東北的張學良也被後世進行了批評,其中有一種歷史觀點認為張學良過於年輕草率,執政東北期間政治失誤太多,導致東北軍事部署不充分,才無法對於日軍的侵略做出及時的反擊。

而對於張學良的政治決策,有人認為,假如張學良不將楊宇霆殺死,而是與楊宇霆進行積極合作,或許能使得東北的軍政局面更加統一,從而不會發生九一八事變。而這種觀點的重要依據在於,楊宇霆是東北奉軍的代表性人物,在張作霖時期就身任要職,此後張學良上台之後,在東北的地位僅次於張學良,如果不是因為張學良與其不和而將他殺死,之後或許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了。

那麼,基於這種假設,我們來詳細探究一下楊宇霆是否真的具備拯救東北亂局的局面,以及他的政治意見與張學良有哪些不同之處。

首先,楊宇霆本身在奉系的脈絡根據並非最初的元老派,而北洋徐樹錚所器重的人選,是以高層派系的身份開始進入軍界,之後在徐樹錚與張作霖合作期間向奉系軍隊靠攏,後來成為了張作霖秘書集團當中的一員,而與曾參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奉系軍官相互存在聯合,成為了士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麼,現在分析一下楊宇霆的個人實力,是否可以比張學良更有威懾力主政東北,首先,整個張作霖所建立的奉系軍隊中存在有三大派系,第一種是在張作霖土匪時代就已經在其麾下的人手,這一派被稱為元老派系,主要的代表人物無外乎湯玉麟與孫烈臣等人,第二種就是士官學校派,以楊宇霆為首的留洋軍人出身,在奉系軍隊當中具有一定的人脈。第三種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講武堂派,也是張學良比較倚重的一個派系。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元老派人物基本上都開始退場,但是以湯玉麟為代表的一些元老派軍官仍然坐擁地方軍權,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講武堂派表現突出,但是郭松齡與楊宇霆的矛盾卻日益突出。後來由於戰後郭松齡的反叛,講武堂派也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不過楊宇霆的勢力並沒有太多的上漲。

從這樣的情況來看,相比於郭松齡這樣掌管軍權的人物來說,楊宇霆在奉系中更多的是依靠其人脈網絡,屬於人脈網比較豐富的角色,但並非某個東北軍實力山頭的代言人,而所謂的士官派,也是最為鬆散的一支派系。

那麼,從這種局面來看,楊宇霆恐怕並不能影響局面發生反轉,因為之所以張作霖死後,楊宇霆還能掌管大權,其實實質上只是依靠張作霖時期所賦予他的權力,本身楊宇霆是沒有能力調動東北軍各山頭的實力派的,諸如張作相等人也只能被張學良這位少帥所掌握,雖然張學良本身也無法完全控制整個東北軍的各派系勢力,雖然張學良所下轄的陸大系部隊是其實權性質的家底,但要想完全控制整個東北軍也十分困難。

楊宇霆身死老虎廳,確實是張學良比較極端的政治決定,但其實這也是必然現象,楊宇霆本身的政治實力就在張學良之下,冒然干涉東北政治,自然會被張學良所反擊,楊宇霆也必定走向敗亡。

日本之所以能夠發動九一八事變,本質上是看到了東北軍陣營內部的嚴重分化,而在九一八事件爆發後,發生的一些系列事件都印證了這一點,當發生危機之時,多名前線團級軍官不在崗位,而張學良與萬福麟等軍政大元尚在北平,加上此時由於之前的中原大戰,東北軍許多主力尚在關內,結果倉促之下選擇全軍撤出也在時局的意料之中,之後像張景惠這樣的元老級人物居然會叛變投敵,熱河抗戰時湯玉麟竟然棄守逃走,這些事件充分說明了東北軍內部分化極為嚴重。

東北失守並非一時決策失誤,而是東北軍本身的內部腐化所導致的,這一點完全繼承張作霖統治的張學良無法扭轉,就連張作霖本人就算沒有身死恐怕也無可奈何,楊宇霆的力量就更加難以掌控時局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w0dqXQBd8y1i3sJtc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