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棋棋手的最佳年齡

2019-10-16     西洋棋業餘愛好者

今天討論下:西洋棋棋手的最佳年齡。

頂尖的西洋棋棋手職業生涯可長達25年,甚至更長。他們在少年時代就挑戰世界上最好的棋手,而過了一個甲子,到了70、80歲,還依然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但問題是,什麼年齡下西洋棋最好,最可能取得成功?什麼年齡段才是西洋棋棋手的「黃金期」?

2012年世界冠軍賽是在42歲的印度棋手阿南德和44歲的以色列棋手格爾凡德之間進行的,二人年齡相加是86歲,據說創造了世界冠軍對抗賽參賽者年齡相加最高的紀錄。但是,他們二人在西洋棋世界排名上已落後了,許多年輕的棋手超越了他們。最突出的是挪威棋手卡爾森,目前他的等級分已達到2876分,已經打破由卡斯帕羅夫保持的2851分世界紀錄。卡爾森作為領軍人物,正帶領一批90後的棋手不斷攀登西洋棋新的高峰。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年輕在西洋棋中還是一大優勢,雖然它不一定是決定性的優勢。

15歲,菲舍爾傲視群雄

菲舍爾,1956年,13歲

美國西洋棋天才鮑比·菲舍爾(Bobby Fischer)1958年在波多羅茲區際賽(Portoroz Interzonal)上奪冠,取得參加1959年候選人賽的資格,當時他只有15歲,他獲得特級大師稱號並進入世界排名前9之列。儘管菲舍爾作為最年輕的西洋棋特級大師的紀錄一再被人打破,但15歲即進入世界排名前9之列,這一記錄迄未有人打破。

匈牙利的小波爾加最先打破菲舍爾的最年輕特級大師紀錄,當時她的世界排名是第93位。繼她之後,列科、卡爾雅金、卜祥志等棋手不斷打破這一紀錄,但無人同時進入世界前10行列。

16歲,世界冠軍們在幹什麼?

在美國,16歲的孩子可以考駕照;在歐洲,16歲的孩子可以喝酒。但是,16歲,萌芽中的世界冠軍們在幹什麼呢?

1959年,菲舍爾16歲,他參加他的第一個候選人賽。

1953年,斯帕斯基16歲,他參加在布加勒斯舉行的一個大賽,獲得第4名。1967年,卡爾波夫16歲,他在一個捷克小鎮的比賽中奪冠。

1979年,卡斯帕羅夫16歲,他在班加盧卡比賽中奪冠。

上述4人後來都先後成為西洋棋世界冠軍。

19歲,卡爾森的紀錄

卡爾森19歲成為西洋棋世界排名第一,他現年29歲,一直保持這一紀錄,目前他的等級分2876分,已經打破由卡斯帕羅夫1999年創造的世界紀錄2851分!

22歲,卡斯帕羅夫的紀錄

卡斯帕羅夫於1985年成為世界冠軍,時年22歲。在接下來的20年中,他一直保持國際等級分世界第一。

摩菲

還有一些棋手22歲戰績輝煌:摩菲,1859年他22歲,遠征歐洲凱旋歸來,被視為非正式的西洋棋世界冠軍;皮爾斯布里,1895年他22歲,奪得哈斯汀大賽的冠軍;凱列斯,1938年他22歲,同當時24歲的法因並列阿佛羅大賽(AVRO)冠軍。

凱列斯

22歲對於西洋棋棋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齡。一般在這個年齡,棋手們需要決定是否把西洋棋作為其職業生涯,他們下棋水平穩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與此同時,一些有才華的棋手也是在這個年齡完成學業,他們決定放棄西洋棋,選擇一份新的工作。

一些非常有才華的棋手在22歲左右達到西洋棋生涯的頂峰:

塔爾

卡爾波夫

塔爾23歲奪得世界冠軍,卡爾波夫24歲奪得世界冠軍,拉斯克和克拉姆尼克25歲奪得世界冠軍。

拉斯克

30歲,精力充沛,經驗豐富

30歲,而立之年,頂尖的西洋棋棋手往往精力充沛並且經驗豐富,比較容易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菲舍爾29歲成為世界冠軍,斯帕斯基1966年29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棋手,但卻未能戰勝彼得羅辛。

托帕洛夫30歲,在國際棋聯在阿根廷聖呂易舉辦世界冠軍賽上奪得冠軍。

35歲,「黃金期」

35年左右構成西洋棋棋手職業生涯「黃金期」的例子也不少。

阿廖欣

阿廖欣1927年35歲,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擊敗卡帕布蘭卡而一舉成為世界冠軍。

得羅辛

卡帕布蘭卡和彼得羅辛均在32歲時獲得世界冠軍。尤偉是34歲奪得世界冠軍的。鮑特維尼克和斯梅斯洛夫均在36歲時成為棋王。

斯梅斯洛夫

阿南德31歲獲得國際棋聯世界冠軍,37歲獲得聯合賽制世界冠軍。

40歲,鬥志旺盛

超出40歲,一切都仰賴老天恩賜了。一般到了40歲,西洋棋棋手開始思考退役,他們不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卡斯帕羅夫於2005年42歲生日前不久宣布退役。

但有些特級大師40多歲依然鬥志旺盛,並且成績斐然。前世界冠軍阿南德目前已49歲,等級分目前世界排名第9。

40多歲,要有好的成績,保持頑強的鬥志是最重要的。

卡爾波夫1994年參加利納雷斯大賽時年齡42歲,他最終以13輪積11分成績領先卡斯帕羅夫和希洛夫2.5分奪冠。但6年後,卡爾波夫退出保持28年之久的世界排名前10行列。

50歲,大器晩成斯坦尼次

前後20年之久,斯坦尼茨雖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棋手,但他要等到1885年50歲時,才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軍。

鮑特維尼克參加最後一次大賽是1970年,當時他58歲。

60歲,斯梅斯洛夫的紀錄

63歲,斯梅斯洛夫以一局之差在候選人總決賽上輸給卡斯帕羅夫,與1984年世界冠軍賽失之交臂。

70歲,充滿了趣味和幽默

在這個年齡,人們對他們不在期待,但是他們參與比賽總能夠給人們帶來美好的情感,使比賽充滿趣味和幽默。

納伊道夫72歲,在1982年布果涅奧大賽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他見證了卡斯帕羅夫第一次在一個國際大賽中奪冠。

賽後,納伊道夫不無風趣地對一同參賽的卡瓦列克說:「卡瓦列克,今天是你的幸運日!」

「為什麼,米格爾?」卡瓦列克不解地問。

「因為今天你在一個大賽中同偉大的納伊道夫並駕齊驅!」

80歲,耄耋之年,對西洋棋熱情不減當年

最突出的例子是1978年和1981年兩次獲得挑戰者資格的柯爾契諾依,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參加元老和美女對抗賽,他似乎永遠保持一種不服老、不服輸的精神。

上述種種,均為現象。怎麼透過現象看本質呢?

對此,林峰先生曾在書中介紹了蘇聯心理學權威克羅基烏斯的研究成果,克氏對包括魯賓斯坦、塔塔科威等32位棋手的聯賽成績進行分析對比後認為,一般而言,西洋棋棋手30-35歲左右成績最好,是「黃金期」,可維持10年左右,過了45歲成績明顯下降。這是普遍規律。但是,凡事皆有例外,有幸成為例外的,都是翹楚之士。

克氏的研究進一步說明,拉斯克、卡帕布蘭卡、阿廖欣、鮑特維尼克、尤偉、馬洛奇、維德馬、列文費希、塔拉什等棋手,有的「居高不下」,有的「經久不衰」,有的「重新崛起」,在西洋棋上具有「永葆青春」之說,這與他們腦力活動受過多方面的嚴格訓練、始終保持「創造生命力」不無關係,他們不僅是棋壇巨匠,而且是數學、心理學和理工科學等領域的頂尖天才。

話雖如此,時代在前進,長江後浪推前浪。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推波助浪,年輕一代棋手擁有的信息量和電腦引擎分析手段,均非前輩棋手可以想像和比擬的。

讓我們不妨大膽地推測:年輕一代棋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許能創造新的奇蹟,創新紀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影響是雙重的:一是棋手的「黃金期」可能提前,20多歲他們就能進入頂峰期;二是由於不斷有新一代的棋手湧現,頂尖棋手「經久不衰」、「永葆青春」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增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pxA1W0BMH2_cNUgMu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