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在學生們的感謝聲中度過了我生命中的第17個教師節。同時,也跟其他父母一樣,張羅張給自家孩子的老師慶祝教師節。
作為老師,每年9月10日這一天,都是開心的,不管之前你要承擔多少壓力,至少這一天,老師們會感受到被尊重。
高興喜悅之餘,因為一件事情,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惆悵。
一位畢業已久的學生,發來微信,表達他對我的感謝。
這是一張圖片,「教師」二字赫然在目,定睛一看卻是將二字做了拆分。大大的「教師」二字之下,八個小字有序地排列著:品德、文化、思辨、價值。它在告訴我們,教師是在教學生四種品質或能力,從而鑄就了學生一生的財富。
不得不承認,這張圖片乍一看上去很具有鼓動性,也會讓人們對教師這份職業產生崇敬之情。我認同「教師」兩個字拆解後的這四種價值觀,確實,一個老師終其一生最要緊的事情不應該是傳播知識,而是塑造完整的人。
但作為一個中文教師,我得說,拆解「教師」二字,做這個文案的人可能不了解漢字字源字形的發展,不了解古人創造每一個漢字的初衷,很精彩的文案,是建立在不了解漢字意義的基礎上完成的。
該怎麼表態呢?我只好鞠躬表示,不好意思,我沒教好自己的學生。
我在之前,已經講過「教」這個漢字了,今天就不再贅述。今天我想一定有必要講講「師」這個漢字,因為,在慶祝教師節的「狂歡」中,老師是核心。
其實,在追尋「師」這個字老師的意義之前,我們對這個字最熟悉的還是它表示部隊的意義。許慎《說文解字》說:「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可見「師」的本義應該是指人多,而且指部隊中的一種編制。
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他不僅開創了春秋霸業,身上也有不少故事。有一次,齊桓公揮師進攻魯國,引出了很多人都熟悉的「曹劌論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大家記住了「一鼓作氣」這個成語。
魯莊公和曹劌坐在一輛戰車之上。魯莊公準備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認為還不是時候。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堅定地說:「是時候擊鼓進軍了。」齊軍果然在魯國大軍的強攻下大敗而潰。
看到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追擊齊軍。曹劌說:「不可以。」說完便下車察看齊軍的車轍印記,看畢後他登上戰車,遠望齊軍敗退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追擊齊軍。此中的「遂逐齊師」的「師」便是「軍隊」之意。
那麼問題來了。人多的地方,各種思想彙集,會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有人加以引導,使大家能達成共識,勁往一處使,那麼,在眾人中,擔當引導、教導大家的這個人,就成為了師。「師」才逐漸演化為教導眾人,最終成為受眾人敬仰尊重的「教師」。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阿加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