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對運動極不感興趣的人,上學的時候曾被同學們戲謔地稱為「體育智障」。我總覺得運動的事情是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外,實在是不可強求的。
但就在前兩天,網絡上,一片歡呼聲,原因是基普喬格居然成功挑戰了人類極限:
2019年10月12日,在維也納普拉特公園,基普喬格用1小時59分40秒完成了全馬,成為人類馬拉松史上首個跑進2小時的人。
說實話,這則消息雖然刷爆了我的朋友圈,但是我卻不太明白它的意義是什麼?直到有人給我科普了一下:基普喬格破2,如果做一個簡單的換算,那就是每100米用時僅為17秒,這相當於基普喬格用勻速運動完成了422個100米。聽到這裡時,我深吸了一口氣,我這樣的人,跑10個100就已經是極限了。
在基普喬格破2之前,早有醫學家、運動學家預言,人類想要在馬拉松比賽中破2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有科學家預測,以人類現有的生理條件,想要突破2小時,大概會發生在2075年。
基普喬格已經用實踐證明了所謂的「極限」是可以被打破的,他說:「不知道極限在哪裡,但是我會一直向著它跑下去。」
我想,這就是朋友圈刷爆的原因吧,沒有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你肯全力以赴、挑戰自我。
今天,我想講一個與跑步有關的漢字,但不是「跑」字,而是「走」字。
知道了「走」的本義是奔跑,便不難理解《韓非子•五蠹》中那個著名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其中「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就是說兔子在狂奔的時候撞到了樹樁,這才會使它折斷了脖子死掉。否則,如果理解「走」就是我們現在的「走路」的「走」,它頂多是撞暈,怎會「折頸而死」呢?
「走」由奔跑進而引申為「逃跑」。《孟子•梁惠王上》中,當梁惠王為自己的人民並沒有增加而感慨發問的時候,孟子便說:
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孟子是一個善於聊天的人,他知道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打仗打比方。他說,當戰鼓敲響,交戰激烈時,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這合適嗎?
此處的「棄甲曳兵而走」的「走」便是逃跑的意思。
無論是「奔跑」還是「走路」都會有一個方向,因而「走」還有一個引申義便是「往」的意思。杜牧的《阿房宮賦》,開篇即寫阿房宮的宏偉氣勢: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宮從驪山向北,再往西轉彎,其走勢一直走向咸陽。「直走咸陽」的「走」便是「往」「通向」的意思。
「走」還有一個詞性上的變化,因為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奴隸制社會,善於奔跑的人往往供人役使,甚至是被人當牛馬一樣騎著。因此,「走」還有一個意義便是「仆」。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一開篇便說:「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這裡的「牛馬走」便是司馬遷對於自己的謙稱,說自己象牛馬一樣以供奔走。李善在為其做注的時候也說:「走,猶仆也,言己為太史公掌牛馬之仆,自謙之辭也」。
-END-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