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會發現這樣一件事,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會圍著父母轉,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關注。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喜愛的東西了,這時,父母開始有些失落。
我最近也遇到這種情況。有一次,我跟兒子為一件小事爭執不下,我希望他能聽取父母的意見,他悶了半天,抬頭跟我說:「媽媽,你講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不對?」我突然無話可說。
這時,就需要父母們反思了。孩子長大了,我們開始有隔閡,他們慢慢長大,有自己的想法,父母需要學會聊天。很快我發現,如果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故事,那麼,聊天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前段時間,小傢伙非常喜歡看北貓的《米小圈上學記》,看得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
一天,他突然問我:「媽媽,我也想助人為樂,我可以做到嗎?」被他突兀地一問,我竟然不知道該怎樣回答他了,忙嗯哈地答應著。他迫不及待地又說:「可是不能像米小圈他們那樣扶著老奶奶過馬路,那不是助人為樂。」這下子,我是更懵了,便問:「怎麼幫助老奶奶過馬路就不是了呢,那明明就是助人為樂的表現呀?」
他一下子哈哈大笑起來:「你聽我說嘛,這是因為米小圈和姜小牙為了能夠得到助人為樂的稱號才去幫人的,而且他們幫助的老奶奶實際上已經自己過了馬路,米小圈他們不知道,居然又把老奶奶給扶回了馬路對面!而且他們還在幫助人之後有很自覺地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呢!媽媽,你說好笑不好笑?你說我能這樣去助人為樂嗎?這分明就是弄巧成拙嘛!」
聽小傢伙給這麼一講,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便笑著說:「對呀,這不能算是助人為樂哦,他們的助人為樂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的,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意願,想要幫助他人,這樣不可以哦!」小傢伙笑著說:「我知道的,所以我說我才不要像他們一樣呀!」「對了,我們要做真實的人,不可以偽善哦!」「偽善?什麼是偽善呢?」「就是不真實的,虛假的!」聽完後,小傢伙若有所思地離開了。
我們曾經在講「斤」這個漢字的時候,提到了莊子,他是一個極善於講故事的人,他通過講故事告訴我們很多哲理,並讓人有了醍醐灌頂的頓悟。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有一個「七竅出而渾沌死」的故事非常有意思。莊子說,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呢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的關係非常好,可是他們想要見到彼此,如果一個往南海跑,或者一個往北海跑,都是非常費事的。於是呢,中央的海帝渾沌非常的友好,他提供地方讓倏與忽相會,同時對待這兩位客人非常的熱情。
倏和忽非常感謝混沌對於他們的幫助,就想要好好報答渾沌,他倆見大家都是有眼、有耳、有口、有鼻的,可以用來看、聽、吃、聞。可是呢,混沌卻沒有七竅,他們想混沌沒有了七竅就沒有了感知的能力,那麼最好報答混沌的方式就是為他鑿七竅。於是,他倆便每天為混沌鑿一竅,鑿了七天,混沌是有了七竅,但是渾沌也因為被鑿了七竅死了。
混沌的死是因為倏和忽不了解混沌,自以為是的用他們所認為的常理幫助混沌,但是卻適得其反。莊子想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無為」可能要好於「有為」。
我想古人在造字的時候,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順應自然而存在的客觀事物便是實在的,而人們刻意而為之的事物往往就是虛假的,所以才會有「偽」這個字的存在。
眾所周知,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孟子,一個是荀子。他們雖都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但都亦有揚棄。
其中荀子在《荀子•性惡》篇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也就是說人性與生俱來就是惡的、不好的,而我們看到的人性中善良的行為都是人為的。所以荀子才會提倡人們應當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從而改變天生有持有惡,通過教育從而向善。此處的「偽」就是「人為的」意思。
而有時,我們會發現,人為的痕跡過於明顯、過於刻意,那麼就有了不真實的、虛假的味道。所以「偽」便有了一個引申義就是——「虛假」「不真實」的。就像米小圈和姜小牙一樣,他們是抱著要被表揚的初衷,才會到處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並且還主動地留下了姓名,完全違背了「做好事不留名」的原則。
所以,這個故事的結局是,米小圈和姜小牙沒有得到老奶奶家人的感謝信,而是收到了一封批評信。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阿加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1vR728BjYh_GJGV85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