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長途旅行中,大家會不會為打發乘坐交通工具的時間,特別準備一些娛樂項目。
比如:補補劇、看看書、打打遊戲,或者乾脆睡上一覺?
我和身邊的不少朋友,都喜歡準備一堆零食。既可用吃零食的方式分散注意力、打發時間,又可以緩解長時間在封閉空間的焦慮感。
其實是用食物來放鬆情緒,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有科學依據的:在自然界中,動物通常只有在安全環境下才會進食。所以咀嚼食物,也會起到放鬆神經的作用,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
比如在飛機飛行和降落時,可以嚼口香糖來緩解不適。除了平衡耳壓,還能放鬆神經。
但是也有一些非但不能緩解焦慮、反而會讓心情變得更糟的食物,比如:萬米高空上的飛機餐。
想像一下,你的飛機已經起飛了四十多分鐘,順利進入了平飛階段。
空姐正推著塞滿各色飲品的推車,站在你身邊,禮貌的問你需要點什麼。
同時,前面的機箱裡也喧鬧起來,一股夾雜著肉、蔬菜和米飯加熱後特有的「飛行盒飯」味道,從遠處蔓延至你的鼻腔。本來並不飢餓的你,忽然開始覺得有些想吃飯了。
隨著分發飛機餐的空姐越走越近,已經擺好小桌板的你,卻有些焦躁起來:「我想吃的東西還有沒有了?什麼時候才能到我啊?!」
終於,你拿到了那份屬於自己的飛行快餐。你焦急的掀開主食飯/面的錫紙、打開配菜盒子,卻又有些失望:與你期待的不同,眼前的飛機餐看起來有些單調。帶著溫度的主食菜色非常簡單,因為加熱流失水分的蔬菜顏色並不鮮艷,整體看起來,與這幾年流行的自熱快餐並無區別。配菜的麵包和小菜塑封得整整齊齊,像剛從冰箱裡拿出來一樣,觸手冰涼。
你想著總之吃了再說,然後就更加失望了。
因為無論是什麼菜,吃起來都十分的寡淡無味。你甚至都有些分不清,嘴裡的具體是什麼蔬菜……
於是你對這頓「不值票價」的附贈飛機餐,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廚子到底手藝得差到什麼程度,才能把一頓材料看著尚可的飯菜,做得如此難吃?
|被物理環境「迫害」的廚藝
近兩年有個詞叫做「風評被害」,我覺得在飛機餐難吃的問題上,做飛機餐的廚師真的是風評被害的典型了。
在平時,如果食物不好吃,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廚子廚藝不行,再者就是食材過於糟糕。
但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這個密閉空間內的氣壓、空氣濕度等,與我們平時生活的地面,都有很大差異的環境下,難保不是我們的身體產生了什麼變化。
就算是水的沸點,在不同的氣壓下還會有所改變呢,更何況是運作精密的人體呢。
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同樣的食物,我們經常會勞累、流汗之後,聞起來更香、吃起來味道更好。
雖然食物沒變,吃的人也沒變,但在外在的條件改變,確實會影響到我們的味覺。
首先是機艙內氣壓會對我們嗅覺造成影響。
沒錯,乘坐飛機時,氣壓的改變不僅會使我們的骨膜發生變化、讓耳朵不舒服,使我們的聽力發生改變,而且還會影響嗅覺的敏感性。
其實我們平時「嘗」到的味道里,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嗅覺,而不僅僅是味蕾。也就是說,其實大概有80%左右,我們感受到的口味是來自於氣味。
而第二個會影響嗅覺的,還有隨著飛機飛行高度不斷下降的空氣濕度。這會使得我們用來聞氣味的鼻粘液會蒸發得更快,使氣味感受器不能正常工作
比如在大約9144米的高空時,空氣濕度會小於12%,這時候的機艙甚至會比大多數沙漠還要乾燥。
低壓加上乾燥,這會使得我們品嘗到的味道比平時淡60%左右。所以即便飛機餐比平時多加了更多鹽和香料,我們也仍然會覺得它味道寡淡。
刨除了這兩點,還有一個影響我們味覺感受的因素,就是飛行中巨大的噪音。
嘈雜的就餐環境,不僅會使人的味覺變得遲鈍、對於食物甜味和鹹味的敏感度降低。而且長時間的噪音還會使我們情緒煩躁、心跳加快、血壓增高,進而使唾液和胃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失去食慾。
所以乘坐飛機時,那些莫名的煩躁不安、心緒不寧,或者忽然不想吃飯,並不是你的問題,都是噪音的錯。
然後也請放過那些做飛機餐的廚師。畢竟是高空飛行造成了我們的味覺改變,並不是他們忘了放調料。
而且很多航空公司為了改善這個問題,都會在配餐里加入小袋的鹹菜或醬料。近幾年因為飛機餐豐盛而走紅網絡的川航,更是會準備老乾媽辣醬,在用餐時間分發給有需要的乘客。
當然了,也有個別航空公司近年因為成本或承包商問題,使得航空餐質量大幅降低。可這也不是廚師能決定的不是。
|親,你「玩」飛機餐麼?
跟很多人不同,我和家人都屬於不太會被飛行噪音影響食慾的類型。但因為我對噪音非常敏感,飛行時比較容易焦慮。所以除了睡覺,基本上無法長時間進行其他活動。
無論多有趣的故事、多好玩的遊戲,都無法讓我擺脫這種不安定的狀態。
時間一長,我就發現了一個現成的娛樂項目:擺弄飛機餐。
從研究包裝上食物的產地、各航班食品種類和餐具的差異,到拍照留念、給口味打分。最後,通常以尋找最為搭配的餐後飲料為結束。
從照片來看,近些年我的擺拍水平確實有所進步,而國內經濟艙飛機餐的豐盛程度確實有所下降。
由記得97年第一次坐飛機,從哈爾濱飛北京。那時候年齡很小,看什麼都新鮮極了。
當年的飛機餐還是一盒種類豐富的麵包,搭配方便包裝的小盒黃油、紙包砂糖等物。因為年頭太久,具體內容已經無法回憶完全。倒是記住了配餐給的黃色塑料刀叉,因為那時在生活中並不常見,所以被我們帶下來做了紀念。
可能當年的經歷在記憶里實在太新鮮有趣了,所以才留下後來擺弄飛機餐的愛好。
不過擺弄久了,還真的成了個旅途中的小樂趣。而且攝像頭仿佛有種魔力,被費些心思擺拍過的飛機餐好像變得更好吃了。
不信?不然下次你也試試?
————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旅行與美食的攻略、故事,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參考文獻:
(1) 宗禾.飛機餐100年[J].齊魯周刊,2019,(第42期).
(2) 劉半甜.飛機餐的歷史 飛機餐,越來越難吃![J].世界博覽,2016,(第16期).
(3) 有關飛機餐,你想知道的都在這兒[J].科學之友,2016,(第9期).
(4) 老沉.飛機餐的百年演變史[J].環球飛行,2019,(第1期).
(5) 羅小龍.如何讓飛機餐更美味?[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6,(第9期).
(6) 劉江峰.飛機餐難吃,是因為噪聲大[J].長壽,2016,(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