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要塞,旱地水城,會呼吸的「廣平府」--邯鄲旅遊攻略廣府古城

2019-12-22     春秋兒絮語



我出生和生長的地方,是一座格外「年輕」的城。

開阜不過百餘年,除了那條千百年來奔流過境的松花江,拿得出手的名勝最老也不過是與城同壽。可能因為如此,我自小就對 「古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哪怕是他們當地人自己都瞧不上的殘垣斷瓦、土石基地,我都能不厭其煩的看上好久。要是有保留著原貌和原始建築材料的古城就更不得了了。



說起來,原始結構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城國內也有不少,但是「城堡」結構保存程度的如廣府古城一般完好的卻不多見了。



廣府古城現存的古城牆是由明代時重新修繕的,城池整體結構也是明朝成化年之後逐漸疊加、增修所成,繞城的滏陽河水也是由時期引進。

古城的城垣整體呈矩形,每隔百米左右有一外伸的「馬面」。城牆主體堅實厚重,高約十二米、寬約八米,總周長有九里十三步之說。城內面積約有一點五平方公里,整體面積不大,但是早期外環護城河,只由四座吊橋連通內外,內有四瓮城、四城門以為據守。城牆上有一千五百七十二處垛口,兩道城門上皆建城門樓,城池四個角有還角樓,每道城門的城牆上設有二十六座鋪舍,供兵士居住。明代所設「四門八樓」將這座城池保衛得固若金湯,以至於解放戰爭時期,廣府古城成了華北平原最後一座被解放的城鎮。

雖然如今舊時的城門樓和角樓大多已經因為戰火的洗禮不復存在了,南面陽明門和北面貞元門的瓮城也在後期建設中被拆毀,但東西兩面的陽和門、保和門的瓮城卻相對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這裡的瓮城比山海關的寬闊不少,但是在聳立的城牆對比下仍然顯得狹窄。身在其中,周圍被高大的青石牆所包圍,就連天空看上去都短了一截。壓迫感是肯定有的,但卻並不讓人覺得十分恐懼,反而對前路的風景多了幾分期許。

紙上談來終覺淺,那種微妙的感覺,或許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深切的體會到吧。



既然是明代重修、增擴,那先前就必然存在。至於廣府古城究竟有多「古」,那還得咱慢慢往前數。

說起城池歷史,自然就不得不提到一些名人或者重大歷史事件。

首先是隋末時期,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始立夏國。此時的廣府古城因避諱楊廣名諱,已經從「廣年」改為「永年」,而且「永年城」這個名字現在仍在沿用。

除此外,廣府古城的舊稱還有:廣平府(「廣府」為略稱)、曲梁城、臥牛城等。



因為《廣平府志》上記載,元朝曾經將隋唐時期的廣平郡城「擴而大之,明自成化後疊加增修,規模益具」。所以有人認為,廣府古城的建城時間應該是在隋末的「竇夏」時期。但實際上早在戰國時期,「曲梁城」就已經存在。這也跟另一位要提及的名人有關。

第二位名人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成語「毛遂自薦」里的主人公:毛遂。廣府古城曾是他的封地,城外就有毛遂墓。而「曲粱」一地最早曾在《春秋》中被提及。而且北魏的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也可成為「曲梁城」存在時間早於隋唐的佐證:「洺水東徑曲梁城。是也。隋移置廣平縣,尋曰永年。自是以後,州郡皆治此。」

如果以此推斷,廣府古城的歷史恐怕距今約已有二千六百多年了。



中華文明歷史源遠,一座城有個千八百年的歷史其實不算什麼。比較難得的是,這座城的生機不曾被歷史的洪流徹底毀滅,在千年後的今天仍然有著欣欣向榮的活力,仍然在世俗之間「活著」。

這也是我很喜歡廣府古城的一個地方。

這座城裡面有很多平日長居於此的居民,這說明它並非專門為旅遊而生的。廣府古城在原有文化氛圍中,還難得的保存著應有的人間煙火氣息,如同山野間的草木「活」得恣意而爛漫。



即便是冬日裡萬物蕭條,古城裡的生活氣息仍然讓這裡的景色十分「鮮活」

年份在這,廣府古城附近有歷史淵源的景點自然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毛冢高峰:毛遂墓,城外還有一座趙州橋的「姊妹橋」:弘濟橋。這座橋建於明朝,橋體結構精巧,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城內亦有城隍廟、古城牆、清暉書院、太極宗師楊露禪故居和太極宗師武禹襄故居等建築,可供參觀。

兩位宗師的故居於我而言沒有太特別之處,倒是古城裡的太極文化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古城裡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楊式」或「武式」太極拳的標誌。開班授課的倒不是非常多,最多的是那種類似提示他人的「門牌」小標誌。只能說廣府古城不虧是國家體委命名的「太極拳之鄉」,雖然市井之間一片祥和,但是這樣的「武俠」氛圍的文化習俗,出現在現實中感覺頗有些奇幻感。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的對聯文化。

廣府古城的對聯大多數是老式的筆書,字寫得好看,詞又貼切。再結合古城的建築風格,十分的賞心悅目。

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盒子」里的人,現在已經很少能看見手書的對聯了。現在印刷的春聯既結實又美觀,想要什麼字體、什麼花樣的都有,省時省力,價格還「豐儉由人」。正是所謂的:「沒有靈魂」,卻有諸多好處。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羨慕古城裡遍地的手書春聯。那是種即便印刷紙上再怎麼灑金、灌彩,也無法完全代替的浪漫。



最後,我想說說廣府古城的美食。

一個是古城裡遍地都是的廣府酥魚。這個東西好吃,但是沒什麼特別。

第二個是驢肉香腸。「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可不是吹的,河北的驢肉做的是真香!驢肉腸也是非常的香,但我們作為禮物帶回來的驢肉腸卻不大受歡迎。大概就是因為太香了吧。這個香腸裡面除了驢肉,最有存在感的就是香油。邯鄲本地的香油很不錯,驢肉也很不錯,兩個東西加在一起,就是鮮香加倍。來一小塊很不錯,但是數量一多就是:吃不動啊,吃不動。如果去玩,買來嘗嘗還是不錯的,每根個體都很巨大,掰開就直接可以上嘴。但建議別買太多,這東西容易變質。



還有就是官網介紹的驢油燒餅和老蘇羊湯。驢油燒餅有點像烤的小點心,老蘇羊湯則是邯鄲本地從八幾年出現的一家羊湯老字號,味道不錯,羊湯純正沒有雜味。吃的時候最後配上老槐樹崩蓋燒餅,這算是邯鄲現代的本土味道了。



這是在廣府古城的城隍廟裡牆上拍的,不知道這種招貼名字叫什麼,我管它叫「勸善簽」

廣府古城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在邯鄲市區里可以直接乘坐605路公交車到達。公交車始發站在邯鄲火車站的交通樞紐站點,一般十分鐘左右一趟,如果沒有漲價那麼全程也就五塊錢。我們17年去的時候,進城和大多數有民居的部分是不要票的,只有部分保護建築和景點才要票。可以買套票也可以單獨買某一個景點,很方便也很人性化。具體為什麼景點付錢,則是行由心止,可以由自己決定。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旅行攻略、故事與各地美食,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xY1TW8BMH2_cNUg0C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