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滄桑風流在,讓你感動的超高性價比旅遊景點——邯鄲游叢台

2020-01-08     春秋兒絮語


台上俯望


叢台俯望,遙想沒有高樓大廈的年月,這個角度多麼令人心潮澎湃

「……趙俗愛長劍,文儒少逢迎。

閒從博陵游,暢飲雪朝酲。歌酣易水動,鼓震叢台傾。

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

——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我記得在邯鄲的博物館裡,曾經聽導遊這樣形容邯鄲的歷史悠久:在邯鄲,從地下兩腳就能踢出個文物來;三句話,就能帶出個成語典故來;隨便抓一把泥土,也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汗液……

雖然這是一段「有味道」的導遊詞,但也的確十分生動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邯鄲的歷史景點密到什麼程度呢?

就是您在市區隨便經過的公園,裡面可能就有「古蹟」。而且還是歷史千年起步的那種。


(叢台公園)


您知道牌匾上的「叢台」兩個字是什麼字體麼?

叢台公園從外面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民公園」。

不收門票,也沒有特殊的提示。雖然大門建得古色古香,但也只讓人覺得邯鄲的市政建設實在不錯,並沒有旁的想法。

唯一是匾額上的字體有些特別,幾天裡我們經過了數次,也沒完全猜對前兩個字是什麼。

發現它是重要景點,居然還是因為家人晨間遛彎,轉到了公園裡的「叢台」景點附近、看見了碑林,才知道趙武靈王的叢台就在這裡。

|戰國七雄趙國之強,由它為證

說起叢台,就必須要提他的始建人: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

武靈王剛剛「接手」時的趙國,國勢比較衰弱。

除了經常受到秦國和齊國的威脅,邊境時不時還會遭到匈奴和林胡等外族的侵擾,就連中山國那樣的小國也敢來「蹭拳」。

但是經常打不贏的趙國,只能「任人欺凌」。

武靈王繼位後,勵精圖治,親自上戰場指揮作戰,打算找到富國強兵的辦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最終決定以「著胡服,習騎射」的方法,取長補短,對趙國的軍事方面進行改革。



雖然由於「胡服騎射」等同於「移風易俗」,受到了以公子成為代表的一干守舊大臣的反對、一時間在民間難以推行。但武靈王改革之心堅毅無比。

先是親自上門勸服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臣、老將,然後又「以身作則」,率先習騎射、並著胡服會見群臣,讓臣民看見自己的決心。

最終在武靈王軟硬兼施之下,胡服騎射的策略順利推行,使得軍事能力和國民生產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後來不僅打敗了讓趙國「不勝其擾」的中山,還將原來的疆域向北擴展了上千里。

為了檢閱軍隊,武靈王在當時的趙國都城邯鄲建了叢台。除了軍事之用,也可在其上宴樂賞舞。

在先秦時期,夯土築台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建築形式。戰國時期的高台建築,不僅具有防水、閱兵、宴會等多種功能,同時也成為了一種君王權勢的象徵。

除了叢台,當時著名的「台」,有齊國桓公台、秦國章台和楚國的章華台等等。

而「叢台」之所以稱之為「叢」,是因為最初的叢台,由許多高台連接、壘列而成。

據記載,當時的叢台上還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等諸景。當年的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

叢台也因此聞名列國,成為趙國鼎盛的象徵之一。

此事還有李白的《明堂賦》為證:「豈比夫秦、趙、吳、楚,爭高競奢,結阿房與叢台,建姑蘇及章華?」



遠處的亭閣就是叢台,冬日薄霧下的叢台公園意境古樸幽靜

|歷經滄桑,風流未改

正因叢台當年的風姿,這裡也成了古今文人學士的登高懷古的「熱門景點」。

除了前文提到的詩仙李白。遠有白居易、賀鑄和乾隆皇帝等古代名士提筆作詩,近有大才子郭沫若為叢台揮毫留墨。

只可惜,哪怕是唐人李白,都不曾見過當年的叢台。

據記載,秦朝末年,秦國大將章邯曾率大軍攻破邯鄲,城廓被夷為平地,叢台自然也難於倖免;

西漢時期,諸侯王趙王曾在邯鄲宮城以東,重新修建過叢台。而在漢高後呂雉元年,叢台又失火了……

僅據《邯鄲縣誌》記載,從明代中葉至中華民國,短短四百多年間,叢台就頻繁受害,重修了十餘次。



明嘉靖十三年,叢台上增建據勝亭,取防禦者占據此地即可取得勝利的意思。同時建武靈宮/館,並添置碑刻,使叢台煥然一新。現在的格局與此次修繕之後大致相同。

明嘉靖二十年與清康熙十年各重修一次。

清乾隆十五年,曾在叢台建行宮,大修。

清道光四年,遭遇火災,台上建築被燒盡,只剩幾根木椽。

清道光十年,邯鄲地震,叢台塌成一片瓦礫。

現在的叢台,與當年相比只存一台,是清同治年間重新修建的。


(石刻)


中華民國十一年和二十年,各經歷一次重修,武靈館改建後稱:武靈舊館,並增建回瀾亭。

到了1937年,日本軍侵占邯鄲,叢台曾被當作日本人的據點,遭到大肆破壞……直至新中國成立後,以叢台為中心的叢台公園被修建。

如今我們看到的叢台,其實已經「面目全非」。

有趣的是,如果你登過叢台,就會感覺到:雖然它「命途多舛」,但歷經滄桑之後,仍然散發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是新還舊,那些木櫞、磚石無一是「它」,又無一不是「它」。



|二十年前的物價

現在的叢台,為雙層高台建築。進門壁上嵌的「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展示了叢台地理形態。

叢台高約七米,東西長約五點九米,南北寬二十二米,向南突出一段長五十米、寬十米。

北有武靈館,內展趙武靈王相關內容;館東是如意軒,觀前有回瀾亭。

從東面門樓向南沿街而上,可達台頂,見據勝亭。


(武靈叢台拱門)


叢台北側,有歷代書法家撰書的碑林,和一座為了紀念趙國三忠、四賢的七賢祠。

裡面的塑像,有「趙氏孤兒」的杵臼、程嬰和韓厥,也有「將相和」的廉頗、藺相如。

充滿著歷史氣息的叢台,對於文人來說是令人遐思不止、十分浪漫的。

在清末小說《二度梅》中,叢台作為男女主角分別的重要場景地出現,據說此故事頗令當地百姓感動,而在據勝亭圓拱門門楣上刻上「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字以為紀念。

如果去登叢台,不妨試著找找看。

叢台一行,我們雖然對耳熟能詳的故事沒什麼感慨,但切實的被叢台本身的文化風韻所感染了。

以至於下來的時候,看見那些木頭上剝落的油漆和有失修繕的裂紋,都覺得很有韻味。

就這樣一個頗具「古風」的歷史名勝,通票只要五塊錢。

如果不是帶著小朋友,或者一心瞻仰古代先賢,七賢祠不去也罷。但哪怕就是「叢台」一地,這個價格也實在低到不可思議,簡直就跟二十年前的公園門票差不多了。

最後,附上叢台公園的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06:00-21:30

票價:公園免費,登上叢台參觀5元

地點:邯鄲市中華大街159號

如果你喜歡,記得點下關注。各種旅行攻略、故事與各地美食,關注「春秋兒絮語」不迷路。



叢台很有地方特色的石刻壁畫

參考文獻:

(1) 叢台故事. 邯鄲市叢台公園

(2) 肖東發主編;劉傳英編著. 亭台情趣 迷人的典型精品古建.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5.04.

(3) 郭軍寧.叢台:趙國崛起的象徵[J].百科知識,2011,(第24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ICLiG8BMH2_cNUg8tC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