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裡橫、外面慫」?到底是誰把孩子「逼」成了兩面派?

2019-11-25     CC爸媽

前段時間朋友找到我,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吐槽著自己兒子:

家裡橫得跟什麼是的,一出門就慫得不行。

在我們面前蠻橫無理、大呼小叫,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甚至是動手。但是出了門,見到陌生人,連大氣都不敢出,前天被其他小朋友搶了玩具都不知道要回來。回家後還和我發脾氣,讓我給他要去。

你說,這孩子咋就變成窩裡橫、外邊慫的性格了呢?要是家裡乖,外面大方得體該有多好。

這樣的場景覺得似曾相識不?自家的娃是不是也在家厲害得不行,出門卻變得膽小?

其實,大部分的性格形成都是有跡可循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變成窩裡橫、外邊慫的性格呢?

造成孩子「窩裡橫、外面慫」的原因

1

「窩裡橫」大多源自家人沒有原則的愛

  • 孩子想要個新玩具,但家裡有類似的,媽媽不同意,結果孩子嗓子一嚎,地上一躺,媽媽就繳械投降了;
  • 孩子想吃垃圾零食,父母不准,孩子嗓子一嚎,姥姥立馬現身「不就是想吃好吃的,姥姥給拿」;
  • 孩子手沒輕沒重的,經常動手打爸爸媽媽,媽媽想教育孩子,但剛說一句,孩子一哭奶奶就現身「孩子小,他懂什麼?你這麼個大人怎麼還跟個孩子較真」;
  • 孩子在家對爺爺奶奶呼來喝去的,你想說他兩句,但爺爺立馬先擋在前面「沒事,讓孩子說兩句沒啥大事」。

孩子小,不懂事?恐怕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誤解。

他們可比猴都精。

孩子可能話都還說不利索,但揣摩人的心思,看人下菜碟最是拿手。

父母妥協的時間久了,孩子便知道哭、鬧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誰對他最寵愛最包容,他就對誰越是放肆。每次都跳出來充當擋箭牌的爺爺奶奶,也會變成孩子最不尊重的對象,他們會仗著老人的溺愛越來越霸道。

所以,我們經常在外看到一個孩子對老人(或媽媽)頤指氣使的,甚至是拳打腳踢。

面對自己的家人,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蠻橫霸道,不講理,不尊重別人的小霸王。

2

「外面慫」多源於不成熟(或不正確)的社交能力

大多家裡橫的寶寶在外邊表現的比較膽小,並非一定是性格原因,其實是因為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

孩子在家「哭鬧、耍橫」這一套自己熟悉的社交方式,出了家門就不好使了,但他也沒學會更正確的溝通方式,就會導致他無法很好的融入外邊的小圈子,慢慢的孩子也就選擇逃避,不太願意和陌生人接觸。

這對於孩子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孩子相對於成年人,適應能力弱,他們只有在自己認為安全的範圍中,才能表現出真實的自己。

而出了家這個「舒適圈」,孩子對外界會產生恐懼、不安,也就想要逃避。

而家長覺得在家的小霸王,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都應該是這樣的「霸道」性格,所以對於孩子的這種心理無法察覺。

孩子自身的不安、恐懼、委屈等情緒堆積在一起,無法向外表達,只能向內繼續發泄給家長,也就造成了惡性循環。

我們越想讓孩子大方地走出家門,孩子越恐懼外邊,越對熟悉的家人蠻橫霸道。

如何改變孩子的這種習慣?

首先我們要知道「窩裡橫,外面慫」並非是孩子的本性,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兩面派,家裡和外面截然不同。

孩子的可塑性都很強,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習慣,還是需要父母積極正向的引導。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這些: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總是在孩子面前強調「你在家這麼橫,在外怎麼這麼慫」,只會加強孩子的認知,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從而不去嘗試改變,離著這個方向越來越近。

而且父母的不理解,也會導致孩子情緒無法正常發泄,從而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家裡橫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嚴重。

2

在家也要培養平等的社交模式

與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是孩子社交最初的參考模式。

有些窩裡橫,外邊慫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在家形成了不正確的社交模式,認為在社交中不是弱就是強。

因為家人在自己的硬手段(哭鬧吼)下妥協,自己便是強的一方,家人是弱的一方,弱的一方需要無條件的妥協強的一方。

長此以往,孩子的認知模式就是:不是你硬我軟,就是我軟你硬。

而在外面,當對方強,自己哭鬧的那一套不好使時,他門就會自動切換成自己已經認知的思維模式(非強則弱),進而妥協,顯得慫——明明被搶了玩具,也不敢要回。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人不需要一直「讓」著孩子,應當適當的拒絕孩子。

只有當我們給予孩子有原則的愛,孩子的言行才會有分寸。

有時候過度的滿足,讓孩子形成依賴,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如晚上一時興起想吃附近的蛋糕,需要等到第二天再買,而不是看見孩子一哭,就受不了趕緊繳械投降。

我們在拒絕孩子的要求時,一定要溫和平靜的和孩子講明原因,並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媽媽知道你非常想要,也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但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所以沒有辦法答應你,如果你傷心,可以在媽媽的懷裡哭一會兒。」

只有我們理解孩子的情緒,並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法,孩子才能慢慢地形成正確的表達方式,慢慢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就不再家裡橫。

最終我們需要讓孩子認識正確平等的社交關係,不存在誰弱誰強,交往雙方是平等的,是需要互相尊重的。

只有孩子與家人平時的相處是互相尊重的,他出去才會尊重別人,也才會要求被尊重。

溫馨提示:這幾點需要全家統一戰線,謹防一方立規矩或拒絕孩子要求時,殺出另一方進行阻撓,奶奶給買(不許凶我大孫子/女),那說啥都白搭。

3

教會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理論歸理論,對於社交經驗不怎麼豐富的娃娃們來說,雖然他們也渴望友好玩耍,奈何不得要領,總是用錯誤的方式表達,也會讓社交變得有阻力,所以,教給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也是有必要的。

比如主動打招呼,如何分享玩具,當對方出現自己不喜歡的行為時又該如何表達等。當孩子掌握了社交技巧,知道一些社交中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有了交往的底氣。

C媽說:

很多孩子出現窩裡橫,外面慫的狀況時,都是在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就是我好像有一點點麻煩,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幫我。

當我們正確接受孩子的信號,並正確地引導時,相信孩子會成為一個自信、樂觀、有禮貌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QxDq24BMH2_cNUgC0G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