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下「罪己詔」的皇帝並不是漢武帝,而是他!

2020-06-02     我獨沉吟

原標題:中國第一位下「罪己詔」的皇帝並不是漢武帝,而是他!

提到罪己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會是漢武帝,他晚年所下的「輪台罪己詔」幾乎已經成為古代帝王反躬自省的代表。

然而,第一位下罪己詔的皇帝卻並不是他,而是他的爺爺——漢文帝。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不正是在漢文帝手中開創的嗎,在那個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時代,無為而治的皇帝究竟是犯了什麼樣的錯,以至於要下「罪己詔」呢?

其實說起來,漢文帝還真是冤。

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文帝登基的第二年(公元178年),分別在十一月「晦日」(三十)和十二月的「望日」(十五),連續發生了兩次日食。

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我們知道,「天人感應」學說的集大成者,是漢武帝時的董仲舒,他當才還只是一歲大的嬰兒,要在四十四年之後才能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不過他所推崇的「天人感應」思想誕生併流行的時間要遠遠早於他。

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儒家經典《尚書·洪範》中。孔子也曾經說過「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這樣的話,還勸誡君王要「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左傳》中更是有「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的說法,所謂日月之災,指的就是日食和月食。

《漢書·五行志》中將日食與國政亂象相附會的例子比比皆是。劉昭注《續漢書·五行志》則引李郃上書: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地之戒莫重乎震動。可見在漢代,日食是非常不祥的天象。

由於自己和母親薄氏並不受劉邦寵愛,以藩王身份繼位大統的漢文帝劉恆一直都是「戰戰慄栗,恐事之不終」。如今半月之間日食繼現,乃是亘古未見的異象,不論是漢文帝還是母親薄太后,恐怕都寢食難安。

深受黃老學影響的劉恆母子,顯然很清楚「卑弱以自恃」的道理。既然上天對他發出了如此強烈的譴責,他怎能不有所表示呢。於是漢文帝主動承擔了天變的責任,下詔曰:

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以菑,以誡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菑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飭其任職,務省繇費以便民。朕既不能遠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而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史上最早的「罪己詔」就此誕生了。然而它的誕生,並非緣於皇帝或大臣的罪過,更多的還是因為皇帝內心深處的不安。

不過,這件事裡有一個烏龍事件,連續兩次日食的記載,其實是太史令的失誤。當然,如果我們厚黑一點的話,也可以想像或許是太史令故意給這位新皇帝來個下馬威。

從科學的角度看,半個月時間裡連續發生兩次日食,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違背了自然規律。其實古人應該也發現了這一點,班固著《漢書》時就沒有將第二次日食記錄進去,顯然是意識到這個連續發生日食的記錄有問題。

《罪己詔》下了以後,漢文帝又做了三件積德的事,一是親率耕種,二是將百姓因犯罪而被罰的勞役以及百姓拖欠官府的種子全都免去,三是廢除了肉刑。

漢文帝的做法當然是無可挑剔的。雖說「天人感應」並不科學,但最初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就是為了誡勉君臣。然而,一年之後,即漢文帝三年,日食又發生了。

不過此時的漢文帝已經開始有了帝王的氣概,他沒有再把責任歸咎給自己,而是把鍋甩給了丞相周勃,並借這個機會免去了周勃丞相的職務。鑒於當時還有很多列侯生活在長安,漢文帝要求周勃作出表率,回到自己的封國去。這樣一來,漢文帝的權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回頭再看漢文帝的《罪己詔》,我們會發現,他的低調背後,其實也未嘗不是一種謀略。

參考書籍: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劉次沅《中國古代常規日食記錄的整理分析》

PS:各位若是喜歡,歡迎轉發加關注,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0y1cHIBiuFnsJQVHu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