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下雨了。
印象里,2003、2007、2015、2017這三年
南京都下過非常大的雨。
特別是2017年,號稱「百年一遇」的大雨
直接刷新了南京的降雨量記錄
不過,這都只是我們現在記憶里的「暴雨」
過不了幾年就會淡忘。
但實際上,南京是有
真正讓人刻骨銘心的「雨」的
那是1991年的6、7月,江淮氣候異常,暴雨不止。
15天近1600的毫米的降雨量,已經趕超正常年份全年的降雨。
而窗外,是和我們今天一樣的梅雨季。
在沒日沒夜的暴雨下,秦淮河、滁河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大洪水,暴雨夾雜洪水,南京城內外江河並漲,河港一片。
(江寧縣被洪水淹沒)
水位猛漲成為那些天裡的關鍵詞,在汛期里,大小河流的水位不怕超歷史,就怕超設計防洪,一旦決堤,淹沒的背後不止農田還有數以萬計的百姓。特別是河道上還有津浦鐵路通過的滁河。
歷史上的滁河,就先後有過兩次被洪水衝垮了堤岸:1931年洪水,津浦鐵路停運54天,1954年洪水,鐵路減速行車20天 。1991年6月14日,滁河曉橋水位達12.33米 ,第一次突破12.07米的歷史最高洪水位,鐵路圩首次告急。
滁河位於蘇皖交界,為了分洪、也為了確保津浦鐵路曉橋段的 地基不塌,蘇、皖破堤分洪,已經是最後的退路。
(解放軍在津浦鐵路曉橋段搶險)
解放軍某部隊已經先後兩次炸開了曉橋段的蒿子圩。
( 青駱圩和孟家圩炸堤泄洪後 ,村莊受淹)
後期還炸開青駱圩和孟家圩分洪,撤離了圩內近千名的群眾。
津浦鐵路是保住了,可一天接著一天的大雨,絲毫沒有減緩的趨勢,城內早已一片汪洋。
(太平南路被洪水淹沒)
河水倒灌至路邊上,中山路、太平南路、熱河路,交通一度混亂,城內4條電車線路被倒樹壓斷8處,所有電車交通全部癱瘓 ,其它公交線路也一度停駛,數以萬計的職工步行回家。
城區象房村成為受淹最深的地方,最深處2米,一樓已經沒法住人。
下關區受災範圍最廣,有37個片區被淹,而建鄴區的6個片區,足足有十多天都被困在了1.5米深的水裡,最久的地方被睏了28天。
至於工廠,也未能倖免。江南光學儀器廠、南京化纖廠、南京製藥廠也通通泡在了洪水中。江北的老牌國企鋪鎮車輛廠車間一度被水圍困,事後7月19日鐵道部部長李森茂等領導到工廠察看災情、慰問全廠職工。
( 雨季過後,老百姓在插秧)
更令人揪心的是,夏秋作物受災大減產,江寧、江浦水稻田被淹,5月勉強搶割的麥子、油菜,也大量發芽 、霉變,當年糧站收購的麥子比去年少了一半。很多家庭屯的大米也長毛了。
死亡32人,受傷295人,受災34萬戶家庭,房屋倒塌3萬間,農田絕收56萬畝,工業損失3個億,這是29年前的水災留給南京城的一組悲傷的數據。
回首1991年梅雨季,來的比往年更早一些。
一開始,人們對白天嘩啦啦下的暴雨,並未產生太大的感觸,雨下的急也快,但終究會停,這是長江中下游梅雨季的規律。
當路面上開始積水時,不少人還趁機利用積水洗摩托車,運氣好的時候,順手還能摸到幾條大魚。更有閒情逸緻的人們在在河邊欣賞濤浪滾滾的河水。
除了家鄉被淹,印象深刻,那些日子裡,還在電視里目睹了安徽當塗縣災情,那也是第一次知曉當塗、和縣這些地名,第一次明白水也是可怕無情的,也是第一次學會同舟共濟這個詞語。
如今,當年那幫在河邊嬉鬧玩耍的孩子,也早已長大成人。
關於父母親抗洪、解放軍叔叔救援的畫面也成為了兒時的記憶,
現在,南京城市的防洪設備已是今非昔比
「淹水」更多的成了網上的段子
雖然還會帶來不便,但我們已經不用再為「水災」殫精竭慮。
是國家的發展帶給我們的今天的美好時光
讓1991年的那場「水災」,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Qd283IBnkjnB-0zL3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