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
人中午吃飯越來越沒胃口
唉......
我要是皇帝就好了
這種天
皇上肯定在寢宮裡涼快著
吃飯有愛妃伺候
山珍海味有御廚裝成精美的食盒
哪還有沒胃口這種事兒啊
對了, 你說,當年生活條件那麼好的皇上
每天的飯盒裡都裝了些啥呢?
裝了些啥呢?......
舌尖上的皇帝
《南京光祿寺志》卷二《膳羞》當中,記錄了一則洪武十七年六月的御膳單。
早膳:羊肉炒,煎爛拖虀(jī,搗碎的姜、蒜、韭菜等)鵝,素熇插清汁, 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筭(suàn)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
除了羊肉炒,其他都不知道是啥......
午膳: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肉乾),咸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綠豆棋子面現在還有人做
磚家:咦?太祖爺不吃pork,有說法。
太祖爺:說你大爺!豬撞樹上了,你撞豬上了吧?
皇上怎麼可能不吃pork呢?
《南京光祿寺志》中還記錄了一份永樂元年十月的膳單: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雞,椒醋鵝,燒豬肉,豬肉攛白湯。飯用鵝一隻、雞三隻、羊肉五斤、豬肉五斤、白粳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餅九十片,雪梨鮮菱並二十斤。
茶食就是糕餅點心
按照明代宮廷膳食制度,早膳、午膳不進酒,永樂帝的這份膳單里有「按酒四品」,應當是晚膳的菜單。
從這兩則膳單來看,明初的宮廷飲食是比較簡樸的。
此外朱元璋為了「示子孫知外間辛苦」,規定御膳里必須有百姓吃的野菜、蔬菜和粗糧,包括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蘆根、蒲苗、棗芽、蘇子、葵瓣、龍鬚菜、蒜薹、匏瓠(葫蘆)、苦瓜、虀芹、野薤(xiè)等。粗糧類則有麥粥、蕎籸(shēn)、蒸炒麵、 苜蓿、榆錢、杏仁、干糗餌、雜豆、艾汁、高粱、稗子、倉粟小米糕、稷黍棗豆糕等。
然而明朝後期的畫風,也沒好的哪裡去......
宋起鳳《稗說》卷四《 中外起居雜儀》中,記錄了明朝末年皇帝膳食的部分內容。
主食有:蒸香稻、蒸糯、蒸稷粟、稻粥、薏苡粥、西粱米粥、涼穀米粥、黍秫豆粥、松子菱芡棗實粥。
蒸糯大概長這樣
點心有玫瑰、木樨、果餡、洗沙(豆沙)、油糖、諸肉餡、諸菜餡類蒸點,麵食有發麵、燙麵、澄面、油搽面、撒面。
從上面這些膳食來看,明朝宮廷飲食基本上能注意到葷素、粗細搭配,遷都北京後,御膳中逐漸減少了各種米飯的供應,各色花捲,饅頭,麵餅等麵食多了起來。
皇上:「來人吶,是哪位御廚,給朕上這麼多主食,不讓吃菜的嚒,拖出去咔擦咯!」
明朝宮廷菜的口味
四個字:咸、濃、厚、重
明末太監劉若愚曾在《酌中志》里說「凡宮眷、內臣所用,皆炙煿煎煠厚味」「其香油、甜醬、豆鼓、醬油、醋,一應雜料,俱不惜重價自外置辦入也」。
萬曆年間謝肇浙的《五雜俎》也有過這麼一段:「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今天皇帝所吃的東西沒有什麼山珍海味,不過是魚肉豬羊牛,多加調味品罷了。」
萬曆、天啟年間曾擔任翰林院檢討、詹事府少詹事、南京禮部右侍郎的張鼐在其《寶日堂雜抄》中,曾經抄錄了一份萬曆年間的光祿寺膳單,御膳的標準為:
豬肉126斤,驢肉10斤,鵝5隻,雞33隻,鵪鶉60個,鴿子10個,燻肉5斤,雞蛋55個,奶子20斤(emm....奶製品的意思),面23斤,香油20斤,白糖8斤,黑糖8兩,豆粉8斤,芝麻3升,青菉豆3升,鹽筍1斤,核桃16斤,綠筍3斤半,麵筋20個,豆腐6連,腐衣(油豆腐皮)2斤,木耳4兩,香蕈4兩,蘑菇8兩,豆菜 (豆芽)12斤,茴香4兩,杏仁3兩,砂仁1兩5錢,花椒2兩,胡椒2兩,土鹼3斤......
額,是不是看著皇帝吃的也挺家常的?
雞鴨魚肉說有都有
就是沒見個稀罕玩意兒
別慌,更糾結的還在下面呢
明朝時期,太廟和皇宮奉先殿每月要舉行「薦新」儀式,向列祖列宗獻上時新果菜魚牲。
圖是清朝的,將就著看吧
薦新完畢後,這些物品即成為御膳的菜色。其中所需的子豬、鹿、雁、西瓜、櫻桃、杏子、青梅、藕等物在北方就近採買,而鰣魚、刀鱭、鱖魚、枇杷、茭白、橙子、鮮糟筍等物均賴南方貢船進貢,鰣魚要用冰塊和豬油保鮮,以最快的速度遞運。
古代由於運輸問題,很多現在常見的美食,沒辦法第一時間送到皇帝的餐桌上。就」鰣魚+豬油「這種保鮮方式,估計得整出黑暗料理來。
這就導致了皇帝吃的東西很受路途地區限制。更要命的是,這些食品的採辦是由專門的機構」光祿寺「負責。這個機構自秦代出現以來就是個大肥差,食品一路運送過來,一路摳摳減減,等送到皇帝面前時一般不會剩下多少。
景泰朝至正德朝「五朝元老」馬文升曾上疏說,光祿寺備辦的外夷朝貢酒宴「每樣肉不過數兩,而骨居其半;飯皆生冷,而多不堪食;酒多摻水,而淡薄無味」。
崇禎十五年,張岱曾在中元節時隨南京太常卿朱某去祭祀明孝陵,也見享殿內「祭品極簡陋。朱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朴。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東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箸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
說到這裡,對於皇帝的美食
酒食客已經不再羨慕了......
吃的食材就那樣,
做的東西也沒見有啥特點
偶爾收到個進貢來的好貨
也被光祿寺給光了
感覺還不如自己點個黃燜雞來的自在
部分文案、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