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桃花扇、半生緣,南京的故事,都在書里。

2020-07-01     南京生活研究小組

原標題:世說新語、桃花扇、半生緣,南京的故事,都在書里。

沒錯,和南京有關的書還有很多很多

今天只是做個盤點,接下來還會和大家說說

南京和武俠小說之間的關係

《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

年代:南朝宋

《世說新語》大家都知道,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作者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也就是個王爺,同時也是個很牛逼的段子手。

此書是否在南京寫的不曉得,但書中肯定記述了很多很多南京官員、名人的故事。比如:

晉元帝皇子降生,普賜群臣。殷洪喬謝賞時說:「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下沒有功勞,卻辱蒙重賞。」元帝笑著說:「這事難道能讓你有功勞嗎!」

《建康實錄》

作者:許嵩

年代:唐

這個許嵩當然不是QQ音樂三巨頭中的那個。唐朝史學家許嵩,為高陽(河北蠡縣)望族,生平不詳。大約活動於唐玄宗唐肅宗年間。

建康實錄》是一部六朝史料集,記載了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史實及軼事,多載正史不及之事。南京在六朝時期牛逼在哪兒呢,看這本書。

六朝這個說法,就是從許嵩這本書來的。許嵩還考證了金陵這個名字來歷——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故號金陵。

《景定建康志》

作者:周應合

年代:南宋

《景定建康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部名志,也是南京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其實現在的地方志也很好看的,大家有時間可以上南京地方志網站看看。

這本《景定建康志》里,有一副著名的地圖,叫《龍盤虎踞圖》。

其中有一段專門記錄了南京的水系。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江」,也就是長江。排在第二位的是「秦淮」,就是秦淮河。第三位的則是「大湖」,也就是現在的玄武湖。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年代:1699

《桃花扇》大家都知道,孔尚任經十餘年三易其稿,苦心創作。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

南京稱為十朝都會,那就意味著,亡了十次。其中,南明(明朝)的滅亡,是讓世人最為痛心疾首的一次,所以,也就能成就《桃花扇》這樣的著名悲劇。

《桃花扇》里的夫子廟、冶山道院、莫愁湖、三山街等,都是現在的南京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當然還有媚香樓,現在有了另一個名字,叫李香君故居……

《儒林外史》

作者:吳敬梓

年代:1749

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中寫道,三個人到三山街一個大酒樓,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然後開始喝酒。

後來有寫到,吃的點心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

看來,南京人喜歡吃鴨子的歷史很悠久。

《白下瑣言》

作者:甘熙

年代:1847

因為甘熙故居,南京人對甘熙這個名字很熟悉。但甘熙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好像一般人不太了解。

甘熙曾對南京歷代掌故、民風民俗、街巷名稱沿革等仔細搜羅考證,編撰了南京方誌著述多種,其中最有名的的就是《白下瑣言》。

《白下瑣言》中還寫到了一位來自南京的大俠,「江南大俠」甘鳳池。

一日,甘鳳池與弟子在南京的集市上閒遊,一個樵夫擔柴而過,不小心柴尖撕裂了他的上衣。甘鳳池對樵夫劈頭一拳,不料拳頭落空,自己反而摔倒在地。

甘鳳池不禁感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武學高峰,永無止境!」

《首都計劃》

作者: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

年代:1927

《首都計劃》是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發布的旨在對南京市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城市規劃文件。

1930年至1937年隨著原計劃調整又制訂了《首都計劃的調整計劃》,1947年又制訂《南京市城市規劃大綱》。

「一國必有一國之文化,中國為世界最古國家之一,數千多年,皆以文化國家見稱於世界。……國都為全國文化薈萃之區,不能不藉此表現,一方以觀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國民之興奮也。」

《首都計劃》可以讓南京人尋找到一個讓人嚮往的南京。

《金陵歲時記》

作者:潘宗鼎

年代:1929

《金陵歲時記》是第一部記錄南京地區歲時民俗的著作,書中對金陵人家的歲時節令的風俗習慣詳有記載,如老虎被、歡喜團、茶泡、元寶蛋、燈舫、荷花燈、摸秋、重陽登高、犒店伙、臘八粥、灶糖、嫁鼠娘等,詳盡地再現了清末民國初年南京的風俗圖。

20069月,南京出版社專門將《金陵歲時記》和夏仁虎的《歲華憶語》合集,作為南京稀見文獻叢刊,重新出版。

《金陵古蹟名勝影集》

朱偰

1936

近年南京大力保護城牆,朱偰也為南京人所熟知。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大規模拆毀南京明城牆的過程中,朱偰向政府提出意見,加以制止,結果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間遭到更大的迫害,於1968年含冤而死。

朱偰的《金陵古蹟名勝影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於1936年,共有圖片三百一十七張,這些圖片經過戰火、文革之後,在新世紀再次出版,找到有底片或照片的圖版約一百六十張。

現在你如果帶著這本《金陵古蹟名勝影集》在南京閒逛,肯定會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丹鳳街》

作者:張恨水

年代:1943

張恨水在丹鳳街這裡住了很多年,期間寫了一本叫《丹鳳街》的小說。

丹鳳街住的都是市井小人物,《丹鳳街》寫的也是小人物的故事。講的是5個小人物東奔西走解救一個要被嫁給達官貴人當姨太太的姑娘,最後失敗了。

丹鳳街、魚市街、唱經樓,這些地方在那時候就是小攤販聚集的地方,「那些勤儉的主婦,或善於烹飪的主婦,穿了半新舊的摩登衣服,挽了精緻的小籃子,在來往的籮擔堆里撞了走。」

張恨水還這樣描述:「領略人間銅臭氣,每朝一過唱經樓。」

《半生緣》

作者:張愛玲

年代:1950

她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1948年發表時原名《十八春》,其後內容經過修改,重新定名為《半生緣》。

故事主要圍繞著民國時代的上海南京發生,主線是顧曼楨和沈世鈞之間的愛情故事。

《半生緣》是張愛玲作品中唯一將故事情節放在南京的。

「煙水蒼茫的玄武湖,清涼山上荒涼殘破的石階,萵苣圓子和素燒鵝,木訥被動的南京人……」這是張愛玲小說《半生緣》中描寫南京的句子。

《金陵五記》

作者:黃裳

年代:1982

這個黃裳,不是寫《九陰真經》的那個黃裳。

黃裳,原名容鼎昌,做過記者。《金陵五記》是黃裳在南京作為一個匆匆的過客寫的四五十篇文章的合集。

「我們到南京時是一個風沙蔽天的日子,下關車站破爛得使人黯然。」這是1943年黃裳第一次路過被日寇占領的南京時的感受。第二次來南京是19468月,他作為文匯報駐南京辦事處特派記者。他還曾特意去採訪過正呆在老虎橋獄中的周作人。

黃裳把關於南京的記錄和感想拼成了《金陵五記》,名氣不大,但很多讀者在小角落裡翻開這本書,就被吸引了。

《白門柳》

年代:1984

作者:劉斯奮

作家劉斯奮歷時16年潛心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並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小說講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錢謙益與時代、命運奮力抗爭的故事。

秦淮八艷和明代名士的故事,是關於南京最好的題材之一,從明亡到現在一直都是。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

作者:張純如

年代:1997

張純如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Nanking)首次以英文書籍形式向西方揭露這段歷史。

這本書曾經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十周之久,其後再版了15次,印量達50萬冊,書中引用了大量中方、日方,以及來自英美的第三方的親歷者的資料。許多資料都是張純如在為寫作此書的研究過程中挖掘出來,並首次公之於眾,比如,《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

《老南京·舊影秦淮》

作者:葉兆言

年代:1998

關於南京的書,肯定少不了葉兆言的作品。

除了《老南京·舊影秦淮》,還有《南京人》、《南京人·續》。一個人生活在這座城市裡,其實所能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是十分有限的。作家把我們看不到的,想不到的東西寫成書,讓我們更了解這座城市。

《南京人》中還有一篇《南京的外地人》,把在南京的這些蘇南人、蘇北人的特點寫了出來,展現了南京的包容。

《家住六朝煙水間》

作者:薛冰

年代:2000

薛冰首先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見證人,認為南京從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急劇蛻變為一個失去個性的所謂現代化大都市。愛之深所以責之切。

今人對於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會為歷史所接納?

城市的演變是歷史的一部分,觀點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金陵十三釵》

作者:嚴歌苓

年代:2007

秦淮歌妓曾在清兵南下的時候,承擔過一次家國重任。在日本侵華期間,是第二次。

嚴歌苓的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難免會讓人想到秦淮八艷的故事。這樣的題材,肯定會被拍成電影,於是張藝謀來了。

嚴歌苓曾明確談過《金陵十三釵》的題材來源,一是《魏特琳日記》,二是蔣公轂的《陷京三月記》。

《朱雀》

作者:葛亮

年代:2010

一個南京籍的香港作家寫的小說,關於南京的故事,時間跨度很大。

章節的題目有「古典主義大蘿蔔」「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些。

作為一本小說,歷史部分並不出色。有人覺得並不出色,有人覺得還不錯。因為寫的是南京,所以南京人讀起來很有親近感。

《尋城記·南京》

作者:田飛李果

年代:2012

《尋城記》是一套書,除了南京之外,還有《尋城記杭州》,《尋城記·廣州》,《尋城記·武漢》,《尋城記·成都》,《尋城記重慶》。

書很厚,照片很多。歷史是一門大產業,特別是像南京這樣的城市。不管到了哪個年代,寫一點歷史,總會讓人感覺恍若隔世。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作者:張嘉佳

年代:2013

張嘉佳寫的故事,當然有很多是發生在南京的故事。至於書的內容,我覺得就不用介紹了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pJC3MBnkjnB-0zi8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