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昆島位於甌江入海口,兼有陸海之利,屬河流和海潮共同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島。我因創作《海上溫州》一書,走訪過多位歷史學家和文化學者,叩問靈昆島的歷史。歸結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可以為靈昆島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公元前11世紀左右,甌江口仍為海灣地形。甌江從南北兩支入海,北支沿今甌江河道入海,南支從今黃龍山南下,再經帆游山和頭陀山以南入海。「甌居海中」的地理面貌極為顯著,正如兩晉時期文學家、風水學者郭璞在《山海經•海內南經》「甌居海中」作注「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
約在5世紀,受氣候影響,甌江口一帶海面下降,河口泥沙淤積,甌江平原漸漸顯現,甌江入海口中有兩座名為單昆、雙昆的孤島,在明隆慶年間(1567-1572),面向海洋的東側淤積成兩片沙洲,有先民在沙洲上墾田種植農作物。清光緒年間(1875-1908),兩個沙洲連成一片,並繼續向東擴張,形成了沉厚、黏重、勻細的淺海灘涂。人們為了獲取土地,圍墾灘涂和濕地,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形成村落,取名靈昆。靈昆島不斷向大海延伸,是甌江口區生生不息的象徵。
靈昆島淤積的泥沙來自哪裡?不少人認為來自甌江。有科學家對溫州沿海泥沙顆粒進行分析,其形狀和成分與長江口的泥沙一樣。從衛星圖上觀察,長江江水激盪而下的泥沙注入東海後,隨著海潮(水動力)先到台灣島附近,再迴旋到溫州海域沉降滯留下來。因此,靈昆島以及附近海域的泥沙主要來自長江,少部分來自甌江中上游。
甌江口區,江南的富庶之地,不僅吸引著生活殷實的村民,也吸引著精明能幹的商販,靈昆島四周的江海,曾經是重要的通商水道,來往穿梭著遠洋的商船。靈昆島海思碼頭曾一度繁華,在民國期間,與台灣、福建等地有商船往來,也是靈昆通往溫州及附近商埠的主要碼頭。1987年,有漁民在靈昆、霓嶼兩島之間的倪嶴正海灘上挖到一小壇西班牙銀幣,疑為古代商船遇難沉沒遺留下來的,當地鄉幹部知道後上門動員該漁民貢獻出來,漁民拿出了兩枚,收藏於溫州市博物館。
靈昆島經常遭受海潮、颱風的肆虐,「淹人,覆舟,壞廬舍,田禾無收。」為防禦海潮侵襲,世世代代靈昆人築壩圍堤,與颱風、潮水作不懈的鬥爭,探尋在海邊安居樂業的方法。2003年溫州半島工程開工,建造了靈霓大堤,連接靈霓兩島,這是甌江口新區建設的前奏。2011年甌江口新區建設啟動,圍墾建壩、吹沙造地,形成了甌江口新區沃野千里之地。
2、魚網掛不住時光
靈昆島灘涂廣闊,海鮮眾多,天然形成的漁港,每月都有時令水產品,島上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闌胡蝦蛄彈,四月鱭魚蝤蠓虎,五月泥糍配散飯,六月黃魚和朱梅,七月鮓魚和水潺,八月鰨鰻強吃鴨,九月鰻魚和河蟹,十月鯔魚並鱸甲,十一月蝤蠓滿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是的,靈昆的蝤蠓膏紅,鯔魚味濃,文蛤湯鮮,闌胡會蹦。
9年前,我在龍灣區工作,那時靈昆島歸屬龍灣,我有事沒事,總喜歡到靈昆島走走。當時島上有文蛤、蝤蠓、對蝦、泥蚶、蟶子等水產養殖基地,成了「中國文蛤之鄉」。我認識了養殖專業戶林松龍,後來成了忘年交。林松龍是靈昆王相村人,年輕時出海捕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預感海洋資源衰退,與十幾個村民一起圍墾了靈昆島南面56畝灘涂,由林松龍等三人投資10萬元,建成了魚塘,養殖蝤蠓和對蝦。1984年,三人分了魚塘,林松龍分得24.5畝,他增加了養殖的種類,如鯽魚、草魚、文蛤等,年收入在8萬元以上。
我去靈昆島常常在他家小住,有一次跟他去魚塘,看他怎麼搞養殖。
那天早上6點,我們就起床,吃過早餐,林松龍挑起塑料篰,帶著我去南岸海思碼頭買魚食,此時太陽已升上了海面。7點多,近海作業的漁民隨著潮汐開船過來,船倉里是一些小魚小蝦和蝦蟣,這就是林松龍要買的魚食,他買了一擔,100斤,花了50元。他挑著魚食,走出海思碼頭,我跟在他的後面,走過一條兩邊長滿油菜的泥路,泥路的盡頭就是魚塘,閃著亮光,倒映在水裡的太陽正好被魚塘里的魚網掛住了。
我隨林松龍步入了小木船,小木船一搖曳,數百尾鯽魚就游過來要吃魚食。林松龍告訴過我,他每天來魚塘的時間是不確定的,買魚食要跟潮位走。他還說,陰晴雨雪,春夏秋冬,子丑寅卯,魚塘的景色都不相同。林松龍的話沒有錯,當我們投完了魚食,時光並沒有被魚網掛住,太陽已經升騰起老高了,風也把堤壩上結了籽的油菜吹得沙沙響。
2010年我調離龍灣區後,每年也都來靈昆島一兩次。靈昆島作為甌江口區一塊尚未大面積開發的土地,擁有一片綠洲,我在島上走過一條泥路又走過一條泥路,仿佛怎麼走也走不出心中的依戀,直到暮色漸漸深濃,卻也溫暖芬芳。
林松龍苦心經營魚塘,他天天早出晚歸,年年忙忙碌碌,30年來還算順風順水。2012年深秋的一天,我又一次熟門熟路地來到靈昆島,來到林松龍家裡。他對我說:「甌江口新區建設要大面積鋪開,我的魚塘外面要建靈昆南堤,魚塘要被徵用。我年齡大了,本想把魚塘慢慢放給兒子,去年開始,就讓兒子在魚塘里投放一批蝤蠓苗和文蛤苗,今年他又投放了一批。如果這魚塘被徵用了,把魚塘傳給兒子就成了空想。」他說完這些,嘆息了一聲,沉默良久。
3、高歌猛進的起航點
甌江口新區建設,是一項「綜合利用工程」:圍墾、造地、建城、興港,將溫州由過去的「濱江城市」推向「濱海城市」,靈昆島也改變了它本來的氣質,成了一片創業熱土,人們要把這裡建設成為一個充滿都市活力的濱海宜居城區。這兩年,我每次去靈昆島,見到的多是繁忙的施工場景,塔吊高高聳立,工程車來往頻繁,工人們頂著日頭揮汗作業,一批批項目被引進,一幢幢廠房順利結頂。
對於一個海島來說,堤壩是「守護神」,它擋潮、防洪、排澇。甌江口新區的重大建設項目「靈昆環島標準堤」,總長22.1公里,現已建成的靈昆南堤全長 6.5公里,景觀綠化帶設置了櫻花區、海棠區和梅花區等,沿線有6個景觀平台,並用雕塑等形式展現靈昆島的歷史、風俗和物產。靈昆南堤不僅是甌江口新區和靈昆島的生命線,還是一道風景線。
去年年底,我因寫作《海上溫州》到甌江口新區管委會採訪,我欣喜地聽到,甌江口新區在建設中注重低碳和綠色,將水網、濕地、灘涂、農田等原生態資源和建設用地的人工綠色環境相融合。總占地約20萬畝的甌江口新區,生態環境發展用地就占47.4%。
未來的甌江口區,依然是碧水環繞、鷗鷺翩飛,帆影點點。在標準堤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充分考慮老百姓的利益,針對島上漁民的實際需要,建造了漁港,可以停泊漁船200隻,漁港兩邊設置了修船區。在建設中儘量保護自然生態,把靈昆島打造成一個「生態宜居島」。
採訪結束,我又順道前往王相村林松龍家,林松龍正在家門口的菜園裡除草,見我忙放下手裡的活。我詢問他的近況,他說,家鄉的建設我們要支持,村裡所有的魚塘都被徵用,一些養殖戶到樂清、海城、三門等地租魚塘搞養殖,我年齡大了,不想跑到外地,也轉型不了去做其他的事,在家裡做做零碎的事。我兒子一年前到甌江口新區的一個工廠里找了工作,工資還可以,日子過得平穩。
我在林松龍家吃了晚飯,他要陪我到靈昆南堤散步,我們來到嶄新的南堤,海上明月,堤上冷風,不見魚塘美景,但見輪船歸港。我想,靈昆島是夢想回歸的目的地,也是高歌猛進的起航點。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溫州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出版有長篇散文《舅舅的半世紀》《走讀甌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