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飛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風舉。山萬仞兮多高峰,流九派兮饒江渚。」這是昭明太子寫大盤山的詩,寫得大氣磅礴、卓而不凡,大盤山的巍然氣勢躍然紙上。
磐安大盤嶺頭有昭明院,始建於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據了解,原先的書院早已被火焚於清末,民國期間復建。想來此前也曾幾毀幾建,古道尚在,原院無存。現在的昭明院是1994年鄰近鄉民籌資重建的。
坐南朝北,三遞三進的大院,飛檐高挑,雕樑畫棟,總面積約一千八百平方米。大殿內塑有五米高的昭明太子像,頂部和四周牆壁橫樑有精美的圖畫和木雕。如今,書院讀書的功能沒有了,倒成了一處以凈、靜、幽、美取勝的風景點。
在昭明院西北,有一高約三米的巨石,巨石上方岩體略突為御印手柄,整塊巨石相傳為昭明太子之王印,故稱「御印石」。御印石北側現建有雕龍八角石亭,名「御印亭」。大盤山上還有「仙人洞」。相傳當年,每逢夏天,昭明太子便來此洞納涼讀書,下棋休閒。
過了仙人洞,再往上爬,就是天池。天池中泉水終年上涌,不溢不涸。經地質專家實地考察認定,這池是億萬年前火山噴發後留下的火山口。春末夏初,池邊萱草花開,一片耀眼的黃金,成為山中奇景。站在此處,極目遠眺,群山連綿起伏,直入白雲深處。
附近還有清泉岩洞,相傳昭明太子曾躺在山澗的巨石上脫衣袒腹,讓清清的山泉從身上流淌而過,以此洗刷心中的百結愁腸。山水怡情是有道理的,想來當時大盤山的秀水清山,曾給昭明太子帶來莫大的安慰。
大盤嶺頭是舊時金華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現留有卵石古道、石拱橋、停歇石凳,千年古樹等古蹟,至今仍有馬隊在此運送貨物,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事實上,蕭統兩歲被立為太子,三十一歲病卒,他以太子身之尊,位之重,離開京城到這麼多地方讀書、編書幾乎沒有可能性。然而江南關於太子的各種紀念性建築如此之多,也正因為太子聰明、仁愛、孝順,各地百姓總是一廂情願把他與當地聯繫起來,編出了許多佳話,並對他進行紀念。這種紀念是真切的,是自發的。
在磐安,昭明太子還被尊為盤山聖帝。相傳昭明太子在大盤山讀書著文之餘,還常入深山採藥救助山民,深得山民愛戴。磐安百姓正是以這種樸素深沉的情感方式,來紀念著昭明這位博學仁愛的太子,世代相傳,並在大盤山衍生出獨特的昭明文化。
大盤山,我去過很多次。可每一次去,都覺得我還不如一隻飛鳥對它的了解。遠遠地望著它,我的目光所及可能不及它的千萬分之一,即便如此,一旦我走進大盤山,內心的浮躁就會被花葉覆蓋。枕著山石,看雲朵舒捲自如,日子就像林間的新葉一樣慢慢生長……
大盤山民風淳樸,歲月悠長,自古是隱居的好地方。《昭明文選》歷代註疏本層出不窮,版本極多。在我想來,只要《昭明文選》不朽,大盤山的昭明文化就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山是靈,水是魂,千百年來沉默無言的大山,因水而靈動起來。自古以來,當地就流傳著「水系通天台、仙居、縉雲、永康、東陽等五縣(市)」之說。大盤山也是錢塘江、甌江、靈江幾大水系的主要發源地。
百丈瀑是景區內最為高大、雄偉的瀑布,分為兩段,上半段高約20米,沿絕壁而下,如銀河直瀉,下半段高30米,沿凸壁形成漫瀑,似天女散花。水流擊打岩壁,發出震耳的轟鳴聲,水汽氤氳,迷迷濛蒙,在周遭形成一團潮濕的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