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會寧,涓涓流淌,苦甲天下的祖歷河,見證我們走出新的長征路

2019-07-23     貓子沖里有1頭朱

甘肅省中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坡的交接地段有一條河叫祖歷河,這是一條曾經哺育過華夏先民的河流,這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牛門洞文化遺址便是這悠久文化的鐵證。她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支流,涓涓流淌的祖厲河水彰顯著黃河的激情和奔放。在祖厲河的上游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縣會寧縣,穿城而過的祖厲河並沒有給生活在兩岸的近六十萬會寧兒女帶來福祉,祖厲河水是苦水既不能飲用又不能灌溉。

祖厲河就鑲嵌在這片以灰黃為主色調而鮮見生命之綠的塬梁溝峁之間,這裡是一個乾旱少雨,地瘠民貧,因窮而出名的地方,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中國援助的扶貧區縣甘肅定西、寧夏西吉和海原接壤,境內山大溝深,地表起伏,平均海拔2054米,年平均降水量300—4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800毫米,地下水儲量尤其匱乏,是總理基金扶貧的全國五個貧困縣之一,是全國特困縣。

就是這樣一個荒涼貧瘠的縣域卻擁有兩個全國有名的名片--首批全國一百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狀元之縣、博士之鄉的盛譽。在九十八個建黨節來臨之際,我們一行四人懷著對革命先輩無比的崇敬之情和對博士之鄉的神秘猜測來到了久已嚮往的會寧。表面看起來荒涼且與文化毫不搭邊,可當你深入它的內部細細品味和觀察的時候卻被它深深的文化底蘊徹底征服。縣城內的書院門、硯台巷、文廟、長征路、會師路等無不彰顯會寧的文化氣息。我們品嘗了會寧特色小吃羊肉泡饃,熱情好客的會寧人民極力給我們推薦會寧的著名景點會師園和長征景園景點,雖然一路勞累可迫切的心情還是第一時間把我們帶到會師園去瞻仰革命先烈的遺物和體會學習長征留給人類的大無畏的精神遺產。

會師樓坐落在祖厲河岸邊,83年前,一支在世界軍事史上創造了奇蹟的隊伍,從江西瑞金出發,途徑貴州遵義,爬雪山,過草地,艱苦跋涉,輾轉2萬5千里。誰也不曾料到,這支衣衫襤褸、意志堅定的隊伍,竟在素有「苦甲天下」之說的會寧,勝利會師,結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戰略大轉移。

13年後,就是這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徹底改寫了災難深重的中國歷史。會寧會師標誌著長征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也預示著長征的結束。會師園主要由會師樓、會師塔以及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三個部門組成,位於會寧縣城西部,面積不大。會師塔為這個縣城的標誌性建築,86年長征勝利50周年由中央撥專款修建,底座有三個小樓組合延伸致頂部合為一個塔頂,寓意為三軍勝利會師,正面為一副由漢白玉鑲嵌並由鄧小平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紅字白底,雄偉壯觀。

恰逢建黨98周年來臨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在會師塔前向黨莊嚴宣誓並敬獻花籃。會師樓為歇山頂樓閣建築,上下兩層,磚木結構,面寬三間,南北開門,下層為革命文物陳列室。城門為拱卷頂,高7.5米,城牆高8.2米,城牆兩端各向下延伸30米,南面磚砌階梯可登城牆。登上會師樓放眼望去,遠處滿眼都是黃土,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

近處在國家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政策感召下,會寧兒女用她的智慧干預造田植綠,還能見到片片綠意。長征勝利70周年中央撥專款修建了長征勝利紀念館,每年五一過後前來敬覽的遊客絡繹不絕。紅軍長征勝利景園位於國道312線南側,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區東面,占地36公頃,與會寧城內「會師園」遙相呼應,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是瞻仰憑弔、旅遊觀光之勝地。

景園巧妙的利用桃花山的山形地貌,自然風景,採用模擬與微縮相結合的手法,修建了長征路上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22處景點,突出以萬分之一時間走完萬分之一長征路為主題。微縮景點形象、逼真、生動地再現了紅軍二萬五千里征程的千難萬險,雄奇壯觀,以景觀反映史實,使參觀者既可滿足瞻仰革命遺蹟之渴望,又可享受登山覽勝之樂趣。

達到寓教於樂、勵志育人之目的。下午六點我們勝利參觀遊覽結束,此時才感覺腿困、口渴、肚子咕咕叫,我們繼續品嘗了當地的另一小吃羊肉燴麵,劉老師說他有點睏了回賓館休息,我們三個一致決定向博士狀元的搖籃會寧一中進軍,想一探究竟狀元之縣是怎麼煉成的。

會寧一中建於1940年,是一所省級師範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坐落於會師園附近。我們一行三人步行不到半個小時就來到了會寧一中門口,高大宏偉的校門與簡陋的會寧街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門口的保安老師一開始說啥也不讓我們進去,在我們的再三解釋下,看在我們是懷著一顆無比虔誠的心前來學習和同行的面子上才勉強放行限時半個小時。

我們小心謹慎的踏進了會寧一中的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廣場,廣場四周由古柏、土槐、蒼松構成一個環形的綠蔭長廊,一顆顆古柏蒼松見證著一中的滄桑歲月,廣場的中軸線上矗立著兩組雕塑,前面是一個主題為「人文日新」的現代雕塑,寓意一中學子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崇尚知識,報效祖國的宏圖大志,後面是我們教育人的鼻祖孔子的全身雕塑,孔子是一個聖人,立其像於校,其旨在勵生志及宏師德,只有心生敬仰,才能廣施其道。據說會寧一中的師生每天上下學經過像前,都會向孔子像回個禮,以表內心尊崇。

在會寧孔子雕塑不只在學校像文廟、書院、單位甚至在私人居所也能見到,會寧兒女把對孔子的尊重已經上升到一種信仰和崇拜,每年高考前夕家有考生的父母便會去孔子雕塑前磕頭作揖、搭紅放炮為孩子祈福。孔子雕塑後面是博雅樓,樓頂「誠明博雅,臻善致遠」校訓金光閃閃,激勵師生開拓進取,不斷向前。學生在上晚自習,啟秀樓靜悄悄的,我們也不敢喧譁,樓前還有清華北大、廈大、浙大等著名學府的招生宣傳痕跡。

我們按約定不敢久留,盡力搜尋我們需要挖掘和分析的東西,在學校的宣傳欄還保留著2018年的錄取排行榜,北大清華共錄取七個,985、211共計錄取256個,自82年以來會寧一中共計向北大清華輸送了61位優秀學子,如今的他們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我們在心裡默默的驚嘆!博雅樓後面是一個花園,有廊架、假山、樓閣、亭子,曲徑通幽,綠化非常好,不亞於南方的園林。

學生公寓、辦公樓、教學樓樓門都懸掛著黑底黃字刻成的傳統文化對聯,校園的腳腳落落散布著歷屆畢業生感恩母校捐贈的石刻、名貴樹種,整個校園無不彰顯著書香氣息,讓人不由得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半小時的匆瀏覽所看到的只是皮毛,我們懷著感激、驚嘆、疑問離開了校園,再次感謝門衛老師給了我們學習的機會。

會寧一中只是會寧教育的一個代表,在這個經濟落後,資源潰泛,乾旱少雨,甚至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教育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在歷史記憶中,困苦總是壓在這方蒼生身上,一個苦甲天下的「苦」字,這足以涵蓋這裡的一切。

正是這個「苦」字造就了會寧兒女,祖祖輩輩與大自然的頑強抗爭,世世代代不畏窮苦的辛勤勞作,鑄就了他們堅韌樸實的獨特性格。三軍會師所展現出來的長征精神,會寧兒女傳承和應用的淋漓盡致。在會寧最好的地方在學校,當我們在驚嘆會寧一中的綠化建設曬過南方園林的時候,放眼望去學校外就是貧瘠如洗的黃土高坡,校內校外儼然是兩個世界,這得力於政府的睿智決策,再窮不能窮教育,他們把這個口號落到實處,會寧的教育一直寫進政府的簡史。

從書記、縣長到平頭百姓都把教育視為一種圖騰,書記縣長以教育為切入點來振興縣域經濟,平頭百姓重視教育是為了讓下一代逃離大山,告別貧困,央視九套紀錄片「高考」四是對會寧平頭百姓重視教育的真實寫照和樸素的展現。在學校附近形成好大規模的一個陪讀村,大部分家長從孩子小學開始就陪讀,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陪讀。在會寧很少有孩子輟學,誰家的孩子不好好讀書便會成為一個笑話,在這個全縣上下重視教育的氛圍下,出生在會寧的兒女從懂事起便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逃離大山,告別貧困。其實在現階段,高考是貧困地區孩子走向城市唯一的最公平的手段,貧困是他們一開始就像長征一樣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一線城市的孩子格局會更大,他們放眼世界,從小就會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將來長大一定要去世界一流的大學出國深造,而夾在中間卻是在混日子得過且過,不思進取,順其自然。

當然僅有明確的目標還不行,他們還必須拿出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偉大的長征精神去落實實現,有少部分考生就是在高考當天也是自己做飯,貧困是他們過早成熟懂事。在會寧一中,早上4點半起床,5點早讀,7點跑操和吃早餐,7點40分上課,12點午餐,13點自習,14點上課直到18點,30分鐘晚餐後又開始自習,直到晚上9點半。

這是會寧高三學生每日作息時間表,他們每天用於學習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全部都是學生自覺行為,一環套一環,非常緊張。在校園裡很少看到有學生玩耍,大部分學生不是步履匆匆便是埋頭看書。南有毛坦廠,北有衡水,再到會寧哪一個狀元學校不是這樣打拚出來的。在那些不食煙火的領導們大談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會寧卻成了應試教育的成功典範,受益的是會寧人民,據統計從恢復高考以來會寧為國家培養了超過500名博士生,2000多名碩士生,20000多名本科生。他們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的腳腳落落,他們在宣傳著故鄉這片熱土,也正是他們造就了狀元之鄉的盛譽。

在其它縣區面臨生源減少學校逼迫關門倒閉的情況下,會寧縣的高中卻由五所變成七所,教育成了會寧的一項產業。他們每年反哺給家鄉的資金超過了會寧的財政收入,如今的會寧縣城,物價和房價逼近地級市白銀市,而這些樓房的買主大多數都是走出的人才,掙錢後買房孝敬農村父母的。從昂貴的物價和可怕的房價當中,你就能感受到高考的魔力,這是很多人的直觀感受。

會寧縣「耕讀傳家」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書香門第」處處可尋。甚至有「學生苦讀、家長苦供、親朋苦幫、教師苦教、領導苦抓」的「五苦」經驗。高考可以成為山區孩子改變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也是家庭擺脫困境的選擇,同時更是會寧這個國家貧困縣發展的基礎。在這裡大家不約而同地將「賭注」押在教育上,期待著未來能得到豐厚的回報。上大學的確是一條相對光明的道路,它可以帶來城市戶口和收入穩定的工作。在中國,高考曾一度被放大成改變人生命運的「神話」,縱使這些理想已越來越難實現,但對於毫無選擇的西部貧苦家庭來說,仍願意將其看作化解一切苦難的解藥和鑰匙。在會寧,千萬個不同家庭演繹著千辛萬苦供子女上學的相同故事,求學是他們共同的精神支撐,孩子維繫著他們全部的希望,為此無論付出多大的物質和精神犧牲,都在所不惜。

願會寧的明天更美好!

會寧一定會安寧富足的!

作者簡介:段紅軍,男,寶雞陳倉區人,從事高中數學工作多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_m_KWwBmyVoG_1ZEi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