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兩大因素,第一是基因,第二是環境,基因決定發展順序,環境決定發展水平。換句話說,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自身的階段性,什麼時候發育什麼,由基因決定。這個階段的特質發育得好不好,由環境決定。——《其樂無窮的戰鬥》伍罡/著
作為孩子家長的你,是否也經常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平時母慈子孝、父慈子愛,一到寫作業就雞飛狗跳;孩子寫作業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好不容易作業做完了,出錯率卻很高,一頓批評後還是改不掉;孩子玩耍時上跳下竄,一到做作業便心不在焉,垂頭喪氣……忍不住打罵孩子,一時解了氣,頓時爽翻了,細思過後又很自責。可再次輔導時又忍不住打罵,經常惡性循環,所有戲碼捲土重來。
曾經我也以為陪孩子寫作業,所有家長都是這樣的情況:雞飛狗跳是家常便飯,心平氣和的時光鳳毛麟角。畢竟我周圍的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老姐的家兩個小侄子經常被父母耳提命令,卻收效甚微時忍不住去找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籍來看,無意間翻看心心媽寫的《童年不缺愛》後,瞬間感受到「樓外有樓,山外有山」的真切含義。
還真有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時,一直保持的是母慈子孝,父慈子愛的溫馨場面。這本書一共有六大章節。主要的內容大致是講述:從「看見」孩子到懂得給孩子合理的愛,在產生矛盾時父母和孩子有效溝通,平和情緒,安定內心,最後孩子和父母一起攜手共建和諧家庭。有實操,有按理,有理論,有理有據且通俗易懂。
本書的作者心心媽寫這本書的目的是通過自己在育兒道路上的不斷摸索,總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即將或者已經成為孩子父母的我們少走彎路。書中穿插著自己的案例和身邊人的一些常見的情形,還有不少生動有趣的插圖,有助於我們理解。書中沒有高聲闊論,甚至都沒有生僻字,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語句和現實中會遇到的育兒小挫折,非常適合新手父母,或者在育兒上經常遇到煩惱的家長。
其中令我最心動的是第五章節《情緒平和,內心安定——別讓自己因為情緒失控傷害孩子》,清楚明了的分析了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總忍不住發脾氣的原因和補救的措施,以及如何讓家長不再重蹈覆轍的方法。
一、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會有哪些「症狀」?
發小約我去吃飯苦悶的說,今天又沒忍住,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火冒三丈。作為職場二寶的媽媽,輔導孩子作業比上班還糟心。本來覺得職場是最折磨人的,沒想到輔導孩子做作業,才宛如孫悟空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也還不一定取到真經。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放學回家,居然不知道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什麼,當媽的只好厚著臉皮去問老師。後來,孩子終於知道記下老師布置的作業的具體內容,卻總是磨磨蹭蹭,東張西望,半天磨不出一個字。本來一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愣是要磨蹭到11點多,問他是不是不會做,他又不說,你在他旁邊守著盯著,他基本上每一題都可以做對,你只要掏出手機稍微瀏覽一下,他立馬就給你整出幾題提錯的。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慣也慣了,寵也寵了,認真指導了,可還是免不了粗心大意,錯的題過幾天再拿出來給他做,又沒能做對。發小說感慨:本來自己是賢妻良母,一輔導孩子作業立馬就逼成暴躁易怒的老母親。你別看一個女人或者一個父親,在職場中有多叱吒風雲,回到家一教孩子寫作業,立馬就逼出了內心的小怪獸想要分分鐘消滅眼前的親骨肉。
發小的症狀和我姐姐的不差分毫,這可能也是很多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所面臨的困境。可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二、陪孩子寫作業為什麼總忍不住火冒三丈?
很多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孩子保持著沉著冷靜,父母早已暴跳如雷,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完美主義思想嚴重
很多家長的目標是讓孩子考100分,每一科都要優秀,最好樣樣第一。所以,哪怕在100個題中,孩子只要稍微做錯一兩題,父母便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畢竟,對於父母而言或者對於孩子來說,這兩個題只要稍微用點心就可以完全做對。所以當看到孩子的粗心大意時,我們總是忍不住吼他,為什麼連如此簡單的題都要馬虎應對?
可是看看我們自己,如果是從1寫到100,我們自己都很難保證可以輕輕鬆鬆、不做任何塗改的完成,更何況是一個年幼的孩子。人生在世粗心大意總總是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誤,卻總是受不了一個年幼的孩子犯下一丁點的小錯。表面上是在苛責孩子,實際是因完美被打碎而憤怒。
不是說孩子做錯了事情不能批評他,而是可以在他犯下一點小錯的時候,進行指導的同時可以心平氣和的與他交流,一起探討做錯事情的原因,以及總結以後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這樣的失誤。而不是一味的大喊大叫,劈頭蓋臉的責罵。
2.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有天小侄子在寫作業,因為有一道題沒有任何的解題思路,便興高采烈的去問媽媽。姐姐一看到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立馬就火冒三丈,噼里啪啦一頓指責,惹得孩子瞬間大哭。其實最開始是因為姐姐跟小侄兒子約定,只要不會做的題可以問媽媽,說自己會耐心的指導他。
可是姐姐今天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本來心情就很不好,再加上小侄子把簡單題當成難題,於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將工作上的壓下來的暴脾氣發在了兒子的身上。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嘴上說著「對事不對人」,其實真正能夠做到的情況少之又少。常會有先入為主的思維主導著我們,腦海中已經有一件事情在煩著你,當一個無辜者靠近你時,你便會藉機將煩惱一股腦的潑在無辜者身上。
3.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複印件,總覺得孩子缺點一堆優點屈指可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流行著一句不靠譜的話:「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我們經歷了許多的挫折與磨難之後,對自己目前的現狀還算滿意。而當孩子有一些小失誤的時候,我們總會不自覺的認為孩子不如自己,畢竟他可是我們自己的複印件呀,複印件怎麼能夠比原件差太多?
可能在孩子這個年紀的時候我們會洗衣煮飯,作業可以主動完成,根本不需要父母操心。但時代在變育兒模式也在改變,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與與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有著截然不同。我們拿得出的優點孩子未必擁有,可今天孩子的優點成年人的我們可能都不具備。但孩子的缺點我們總容易抓住不放,畢竟我們以為自己悉心澆灌的幼苗,必須要聰明且茁壯的成長,不允許摔跤。
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有一大堆缺點,卻很難找到一絲絲優點,或者說比起比起孩子的缺點數量,屈指可數的優點顯得微不足道。換種思維,當我們仔細去找尋孩子的優點,缺點當然也就不再那麼扎眼了。
三、陪孩子寫作業,從暴跳如雷到心平氣和,只要用好這三招
知道了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總忍不住火冒三丈的原因後我們需要知道克服它們的方法。
1.用「薩提亞冰山日記」幫助自己反省
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寫道:薩提亞個人內在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的行為只是表象,猶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決定這些外在表現的是深藏於海面之下更加龐大的內在系統。這個內在系統包括我們的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等。
試著回想一下,我們在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是不是也經歷著薩提亞冰山理論的內在系統。我們會因為孩子的粗心造成的小失誤感到憤怒、悲傷,忍不住會去指責他,甚至大吼大叫,可在一系列的反思後,我們又會感到自責,其實,這也是因為期待孩子能夠進步,獲得孩子的尊重,獲得對孩子付出的滿足感。簡答點說,薩提亞冰山理論就是一個轉變思維,換位思考,從情緒失控到重獲愉悅的心裡過程。
其實這樣一系列的內心感受,不僅僅適用於輔導孩子作業上,我們也可以用在生活中和工作上。當我們自己出現小失誤時,也可以用以上理論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往,我們總是先發泄情緒,再去解決問題,容易做出因為衝動而追悔莫及的事情。但是調換一下順序,效果則截然不同。當憤怒的時候不是忙於發泄,而是快速進入反思並作出應對措施,將問題解決後,情緒自然而然便煙消雲散。
2.有意識的進行「情緒分離」
在鄧超主演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句足以讓觀眾動容的台詞:
當你能夠做到自己身處黑暗之中,還能把光明留給別人,你就是一個成年人了。
「情緒分離」的宗旨其實是就事論事,一碼歸一碼,對事不對人。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家長容易氣火攻心,情緒失控。最好的辦法是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心情整理到最佳的位置再去給孩子輔導作業。當孩子的作業出現失誤時,僅僅從這一題出發跟孩子心平氣和的交談,不牽扯過往。倘若實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則給自己一個冷靜期,等平復了心情再和孩子重新交流。
心理學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情緒觸發點」,指的是當前的某件事情突然自動引發了我們的強烈反應,但這個反應的出現並不是基於當下的情況,而是基於一些過去的經驗。
很多時候逼瘋我們自己的,其實不是孩子的作業,而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情緒。因為辛苦上班一天,心中早已積滿了苦悶,加上孩子作業的不順心,成為了爆發情緒的導火索。其實認真反思,真正惹惱我們的事情中,孩子的作業只占了一小部分的原因。所以在每次想發火的時候,認真想想情緒爆發的最主要源頭是什麼,而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背鍋俠,成為家長情緒宣洩的垃圾桶。
3.常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表揚
小時候我們會因為老師給的一朵小紅花,高興一整個星期;會因為父母的一句表揚,老師的一些鼓勵,對每天的學習充滿激情。可長大後我們成為了父母,卻吝嗇鼓勵孩子。有的父母認為,鼓勵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有的父母認為,鼓勵與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只求他腳踏實地;更有甚者,根本看不到孩子的任何優點,當然也就找不到鼓勵的內容。
其實這是不對的,無論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還是從心理學上出發,鼓勵和表揚孩子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哪怕是已經成年的我們,受到朋友、上司、同事的一句鼓勵,內心都會充滿力量,年幼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鼓勵孩子成績上的小進步,哪怕是完成了一件小事,也試著給孩子一點表揚。這樣更有助於讓孩子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支撐他以後走得更遠。而且,經常受到父母鼓勵和表揚的孩子大多性格開朗,與人相處更從容,從而也容易獲得好人緣。
最後:用《童年不缺愛》的作者心心媽的一句很精彩的話結尾:比起督促孩子學習具體的知識與技能,有意識的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興趣、自尊以及自信更重要。畢竟人生那麼長,後者才是能支持我們走得更遠、過得更幸福的原動力。今天的這三招,你學會了嗎?希望以後給孩子輔導作業的時候,可以一直保持母慈子孝,父慈子愛的親子時光。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即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MGlAHQBURTf-Dn5u5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