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易生逆反心理,學《小鞋子》用3R育兒,孩子懂事家長省心

2020-08-06     軒凌說電影

原標題:打罵孩子易生逆反心理,學《小鞋子》用3R育兒,孩子懂事家長省心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
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樊登讀書

看完豆瓣評分9.2的伊朗小清新電影《小鞋子》後,深深被影片中貧窮的父母育兒的方式所折服了。影片講述的是一對清貧的父母養育著三個孩子,大兒子阿里和二女兒莎拉已經在讀小學,老三還是個襁褓中的嬰兒,一家人靠父親賣苦力掙微薄的工資生活,因兒子阿里的一次小失誤弄丟了妹妹莎拉的小鞋子而展開的故事。

影片只是用簡簡單單的記錄形式,敘述了最淳樸的親情互動,卻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窮人家的孩子哪怕物質匱乏,能夠擁有豐盈的精神世界,這是多少家境一般卻努力富養孩子的父母,所期望的模樣。很難想像一個如此貧困潦倒的家庭,居然可以培養出兩個如此心地善良,懂事乖巧的兄妹倆,和今天很多人鼓吹的「富養子女」有多麼多麼好截然不同的是窮養出來的孩子依然毫不遜色。

於是忍不住去分析《小鞋子》中這位給不了太多物質,卻培養出優秀子女的父親究竟是怎麼教育孩子的,也沒見他打罵孩子、懲罰孩子,而兩個孩子卻聰明懂事,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妹妹忙著幫媽媽照看老三,兒子幫媽媽做家務,等父親回家來,一家人吃完晚飯兄妹倆又自覺的拿出作業,趴在地上(家裡太窮,沒有書桌)開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細想之下,這位父親的育兒方式和簡·尼爾森的暢銷書《正面管教》的育兒理念不謀而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結合《小鞋子》中父親的教育模式和《正面管教》提倡的育兒方法,探索在不打罵、不懲罰孩子,如何用3R原則將叛逆、易怒、淘氣的孩子,逐步養育成乖巧懂事、善解人意、自覺努力的孩子。

一、虎媽貓爸型父母比比皆是卻不可行,鳳毛麟角的正面管教型父母才是硬核

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煩惱?對孩子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吧,孩子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對孩子百依百順吧,孩子調皮搗蛋,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無奈,導致我們身邊最多的是「虎媽貓爸」型父母,要麼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要麼無微不至的伺候孩子,可還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實在令父母頭疼不已。閒暇之餘總忍不住思索,到底要怎麼做父母才好呢?其實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正面管教型」父母。

1.嚴厲型——虎媽式育兒

嚴厲型父母顧名思義,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孩子只用聽著,完了嚴格要求孩子去執行,控制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讓做什麼就必須不能做什麼,要求做什麼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否則,輕則打罵,重則嚴懲不貸。通俗點說,其實就是「虎媽」式育兒,如果說老虎是王,那孩子是臣民,王的話就是命令,臣民去完成就好。

這樣的好處是父母的威嚴立起來了,弊端是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生怕什麼事情惹父母不高興,整天提心弔膽,時間長了易養成唯唯諾諾的性格。

2.嬌縱型——貓爸式寵娃

嬌縱型的父母與嚴厲型的父母完全相反,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不給任何限制。簡單的來說,嬌縱型父母就是「貓爸」式寵娃,貓的主人對貓很寵溺,貓的自由空間極大,也就常常有惹是生非的情況出現。

嬌縱型的父母初心是本著和孩子沒有界限感的平起平坐,讓孩子隨天性自由成長。可往往容易因為溺愛過度,自由過多,孩子心中沒有任何規矩,自然便容易養成把誰都不放在眼裡,妄自尊大、囂張跋扈的個性。在家靠父母寵,出門少不了挨揍。社會不是你父母,不可能事事順著你,任你恣意妄為。

3.正面管教型——張弛有度型管教

正面管教型父母是和善而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說白了就是在嚴厲型和嬌縱型的兩個極端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正面管教,該嚴格時嚴格,該寵愛時寵愛。父母對孩子的任何要求,秉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就像影片中的父親,回來看到生病的妻子在幹活,會有嚴厲要求孩子幫母親分擔家務。可當女兒給自己倒茶問問題時,儘管因為一天的辛苦工作,累得汗流浹背,仍然會耐心的給孩子解答,並傳輸正確的價值觀。

生病的媽媽讓妹妹給正在為清真寺磨糖的爸爸倒茶,爸爸問道:「怎麼不給爸爸準備糖呢?」(他們喝茶的時候會加點糖進去)
妹妹回答:「你手邊不是有那麼多糖麼?」
爸爸:「那怎麼行,這些是給清真寺的,我們只是代為保管,不可以拿。」

看似稀鬆平常的對話,包含這三層含義,爸爸工作回家要倒杯茶給他,表示辛苦和感謝;給爸爸倒茶的時候要準備糖,這是爸爸的習慣;別人交給你保管的東西,必須原數奉還,不能動一絲半毫,這是原則,也是底線。

反觀我們身邊的父母,該嚴厲時「和善」,比如在車上孩子大聲喧譁,猛踢前座,父母覺得不是多大點事,無所謂;該和善時嚴厲,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本來孩子已經很自責了,家長再噼里啪啦就一頓狂轟濫炸,把孩子一整天的心情攪得灰暗無比。

很大程度上,本來用正面管教輕鬆解決的事情,父母容易利用嚴厲或者嬌縱一步步培養出來熊孩子。

二、為什麼要正面管教?

明白了正面管教是什麼意思,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使用正面管教,它對我們的育兒有什麼意義?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我們大人的行為會因為所工作、學習、生活的環境而發生很大的影響,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孩子自己會以身邊的人怎麼看待他,以及他自己認為別人是怎麼看待他,以這兩個為基礎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

例如,只要一哭,父母就會來安慰,睏了、餓了,只要一哭,父母便會猜著猜著摸清孩子的規律,一點點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就是孩子根據身邊人對待他的方式,來做出自己的行為。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基於有一定的目的而產生,縱使孩子的心智尚且處於逐步完善的階段,但他也是像成年人一樣,由目的開始引起一系列的行為。

很多有二胎的父母對老大越來越淘氣的現象不陌生,按理說老大都比較大了,至少是相隔二三歲的,可自從老二出生後,老大平時不會做的調皮搗蛋事,他居然做得越發頻繁。

前幾天發小還跟我抱怨過,發小的老大比老二大六歲,最近卻突然對妹妹的奶粉、玩具「愛不釋手」,時不時還要學妹妹哭、鬧、發脾氣,搞得發小心力交瘁,恨不得給他幾個耳光。現在才明白,原來這是孩子在尋找關注,是在吃妹妹的醋,父母把注意力都給了妹妹,自己調皮搗蛋也是為了讓爸媽多看自己一眼,希望得到妹妹一樣的關注。

3.平等

父母總跟我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簡言之,就是我懂得比你多,你聽我的就是最正確的。所以導致「平等」兩個字簡單到誰都知道,可父母基本做不到。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經驗確實沒有父母的多,我們經歷過的人世或許不如父母的複雜,但平等不是對等,更不是完全相同,只是一種對待孩子時,可以用尊重代替羞辱,可以關起門來教育而不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難堪。

時刻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在心中,每次想辱罵孩子時,換位思考如果是眼前的孩子是自己,會不會侮辱到他的自尊,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去解決。這才是平等的真正意義,而不是感覺跟孩子平等相處,孩子會冒犯到自己的威嚴。

4.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記得看過一個小故事,深有感觸。一個小孩在收拾畫紙的時候,不小心沾到了墨,這可是孩子去參加繪畫比賽的畫紙,於是著急得蹲在地上大哭,爸爸聞聲趕來詢問情況。看到爸爸來安慰他,孩子更傷心了,爸爸心平氣和的跟孩子交談,看看是否還有補救的可能。孩子睜著哭紅了的大眼睛想了好一會兒後,小心翼翼的問爸爸:「畫個小黑貓或者小花狗可以嗎?」最終,利用那團墨,畫了一隻睡著了的小花狗,甚是好看。

如果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那麼,錯誤則是沒有利用好的時機。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犯錯誤了,立馬就火冒三丈,輕則一頓怒吼,重則動手開打。很少有父母會控制住情緒,蹲下來問問孩子是基於什麼原因犯的錯,從這次錯誤中有什麼收穫?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 獨立思考能力,一方面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打罵懲罰孩子易適得其反,如何用3R正面管教法讓孩子乖巧懂事?

1.Related——相關

所發生的後果必須與行為相關,這裡的後果可以細分為邏輯後果自然後果

邏輯後果是在孩子犯錯後,家長的合理干涉,讓孩子從錯誤總吸取教訓,爭取未來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孩子做錯題了,家長耐心指導,並一步步引導孩子學會舉一反三。

自然後果則是讓孩子單純的自己從錯誤中得出後果,家長不做任何干涉。比如天冷時,孩子會覺得冷,淋濕後知道要去換衣服,肚子餓了會去翻東西吃……

小侄女每次做完作業都等著媽媽幫她整理書本,我姐最開始不厭其煩認真邊教她怎麼收拾文具,一邊幫她整理。後來老姐怕孩子養成依賴,便不再幫她收拾。第一次,小侄女忘記拿作業了,被老師一頓批評,第二次,小侄女又把鉛筆落在了書桌上,只好借同學的寫。大概這樣丟三落四一個星期後,小侄女終於可以很自覺的在做完作業後,又快又好的把所有東西放回書包。

「相關」說白了就是家長批評教育孩子無可厚非,但儘量做到一碼歸一碼,哪件事做錯了,就單單從這件事情出發,不能噼里啪啦老帳新帳一起算。不然孩子一方面會覺得父母記仇,另一方面會懷疑父母不愛自己,因為自己一身都是毛病,這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成年人都不喜歡隔夜飯,孩子當然也很討厭家長翻舊帳,所以,用「相關」給孩子留點體面,做一個開明溫暖的家長。

2.Respectful——尊重

「尊重」就是當自然後果或者邏輯後果發生時,家長不是懲罰、打罵、怒斥孩子,而是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去了解情況,帶領孩子一點點找尋解決的辦法。

看過一個報道,剛剛會寫幾個字的兒子看到父親開著剛買的新車回來,興高采烈的跑到樓下去接爸爸。父親忙著把車上的東西搬下來,轉頭髮現兒子用石子把車劃壞了一大片,父親一怒之下,狂揍了兒子一番。母親趕到時兒子奄奄一息,夫妻倆立馬送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兒子腦部受傷嚴重,可能構成腦震盪。痛不欲生的父親後來發現兒子在車上,歪歪扭扭居然寫的是「爸爸」。

很大程度上,由於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壓力,導致我們回到家常常沒有好脾氣,更別說孩子常常還很淘氣,所以容易不分青紅皂白的亂發脾氣,導致心情更加鬱悶。但如果換一種態度,當孩子淘氣時,用尊重的心態去試著和孩子相處,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3.Reasonable——合理

它要求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都必須是合理的。我們家長最擅長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不經意間便忽略了孩子的角度。

一位父親深夜回到家,兒子開心的給他開門,問爸爸一天掙多少錢,爸爸說160美元,兒子又問一個小時掙多少錢?父親一邊吃著飯一邊回答:二十美元,於是兒子便問爸爸可以不可以給他五美元?

父親氣壞了,平時自己辛苦掙錢,早出晚歸才掙一百多美元,給兒子吃飽穿暖卻還張口便要五美元,爸爸氣憤的拒絕了。兒子跑去把存錢罐拿出來並加上價值五美元的小玩具給父親說:「明天可以提前一小時回來陪他嗎?」

你看,站在父親的角度覺得兒子五美元的要求不合理,可站在兒子的角度用二十美元換父親的一小時很合理。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行為,總免不了矛盾,可倘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會顯得純粹且合理。因此,正面管教要求我們要站在家長和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容易顯得合理。

4.Helpful——有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評判孩子是為了「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雖只有一字之差,可意義天差地別。「贏了」是單純的競爭關係,只為圖一時的快感,「贏得」是共贏關係,求得是可持續發展。

用正面管教中的「有幫助」,自然是指贏得孩子,實現既讓孩子感到開心快樂,也幫助孩子更快更好的解決難題,培養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以有助於應對未來的生活坎坷。

六歲小侄子幫老姐帶四個多月的妹妹在沙發玩時,妹妹不小心摔下沙發,不幸把頭磕在茶几上,頓時鮮血直流,帶去醫院縫了三針。小侄子特別自責,他把自己最喜歡的衣服和褲子裁剪後,把茶几和家裡的桌子等稜角尖銳的地方都認真包好,以防妹妹下次碰到再受傷。後來,老姐帶著小侄子去買泡沫再進行了第二次加工。從那以後,小侄子對妹妹格外小心,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低估孩子的能力,覺得他這個年紀什麼都不懂,自己任何事情都親力親為,可當你放手讓他去做才發現,孩子的創造力很驚人。有時候,不是你在幫助孩子成長,而是孩子在幫助你重塑自己。

最後的話:

作為家長,常常會因為孩子的調皮搗蛋而怒髮衝冠,要麼數落一頓,要麼暴揍一番,可實際效果依然很差。孩子不僅沒有改掉壞習慣,反而變得更加「狡猾」,小小年紀便學會了察言觀色,在大人前乖巧懂事,在大人後淘氣、叛逆、暴躁,令多少家長操碎了心。

以後,可以試試上文的3R1H(Related、Respectful、.Reasonable、Helpful)育兒模式,跟孩子更多的溝通和陪伴,試著把音量調低,用坦誠和理解跟孩子互動。當出現調皮搗蛋時,不是條件反射式的狂轟濫炸,而是調整好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相信對親子關係會有很大的幫助。3R正面管教法,你學會了嗎?要學以致用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bQBxXMBURTf-Dn5Zt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