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於8月28日一經上線,便在豆瓣上取得了9.1分的佳績,收穫了無數好評,空降豆瓣"華語口碑劇集榜"亞軍,並在家長群中引起熱議。
現在該紀錄片已經播放至第三集,豆瓣評分繼續上漲至9.2分。
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一向頗受冷遇的紀錄片也能衝出重圍,一舉收穫高口碑高熱度呢?
網友們看後紛紛評論:「需要更多人看到這種紀錄片,讓家長真正懂得什麼是教育」,「給中國的家長、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個人上了一堂教育課」,「孩子是父母的老師——看這部紀錄片目的是在固化的應試教育體制下,開拓中國父母的格局眼界」.......
這部紀錄片聚焦的便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教育。由常年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帶領我們一同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已播的影片中,有哪些國家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和思考呢?
日本: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紀錄片的第一集講述的便是日本的教育模式。關於日本的教育特點,比如極其重視體能訓練、培養孩子獨立性等較為老生常談的部分,不再贅述。
在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較為新穎的兩點。一是日本講究團體和規則,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可以到多誇張的地步——
日本幼兒園的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一定要把鞋子擺正:
教室內的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讓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倘若某位孩子忘記二次關門,門會留下縫隙,離門近的孩子就會喊冷: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幼兒園用水也沒有水槽,孩子們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濕自己的腳,這樣是為了讓孩子記住節約用水:
總之學校里的許多細節,都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第二點是學校會教孩子分享與自我保護。孩子在學校吃飯前,先要去交流溝通,和夥伴分享、分配食物。
當分配結束後,老師們會偷偷去拿孩子的食物,或者裝可憐索取食物,孩子們會馬上推開老師的手,並大聲拒絕。這是老師們在用「搶」的方式,來教孩子學會說「不」。
老師們希望教給孩子,這個時代「拒絕」也很重要。分享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有時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結束後,對於有些重要的東西,例如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護的。
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日本人守規矩、做事嚴謹、追求完美、不隨意給人添麻煩,但集體主義的教育雖然能讓團體變得非常強大,副作用也日益顯著:
日本的家長們擔心在日本的學校中,會導致孩子的個性消失;
日本開始出現一個特殊的職業——感淚療法師,教人們怎麼哭出來,因為日本人普遍太過壓抑;
日本專家說:日本幾乎不存在沒有經歷過霸凌環境的孩子
......
正因為如此,現在許多日本學校開始反思、改變,開始尊重、承認每個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地讓步於集體。
芬蘭:最接近快樂教育的國家
紀錄片的第二集講的便是芬蘭的教育模式,和第一集的日本形成鮮明對比。
芬蘭不愧是在全球幸福國家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國家,看了這集紀錄片後,網友們紛紛表示芬蘭的孩子太幸福了!!
首先不用擇校,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個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其次孩子在這裡上學極其自由,老師和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扮。你會看到頭髮染成綠色或者粉色的老師,也會看到穿著女巫裝的學生:
閱讀課上,學生可以任意姿勢看書,可以抱著熊,可以趴在地上,甚至可以倒立在桌子上,重點是讓孩子愛上閱讀:
在學校里,學生們可以聚在一起玩手機的、打遊戲、玩桌遊的,甚至還可以翻跟斗和跳舞:
三、四年級的學生沒有任何考試,學校故意避免任何形式競爭。教師之間沒有等級、不存在職稱,工作到一定的時間,會進行加薪,所有人都一樣,因為芬蘭提倡的是,為了你的生活去學習:
除了自由,這裡還有平等和包容。周軼君問一個9歲的芬蘭男孩:你覺得什麼是成功?他回答:「沒有什麼最好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好,是平等的」。
繪畫時,周軼君也參與其中,並說她一直覺得自己畫畫很差。拉妮老師卻告訴周軼君,畫畫是為了表達自己,而不是為了競爭,我們不做任何評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創意,表達自己的感情。
聽完這話後,在中東當過戰地記者的周軼君忍不住哭起來,她說:「我從小一直被說你這個不行那個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這個那個。」
難怪看了這集後,很多網友評論:「這是什麼神仙國度啊」!不過這樣的教育模式難道就沒有缺點嗎?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看上去讓人羨慕的芬蘭,同時也有當地人在質疑。
有人覺得芬蘭會變成一個福利太重的保姆國家,而不是有競爭力的資本社會。
學校的校長也在質疑,現在孩子的生活太輕鬆了,看電視玩遊戲,失去了芬蘭曾經的努力精神。經歷過芬蘭苦日子的他,其實希望有更多競爭。因為正是過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印度:混亂中的自由
紀錄片的第三集帶我們走進了印度。這一期開篇便是印度都市生活場景的混亂。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三輪車和小汽車混行,行人和機動車交織。這場面,大概只有在中國最偏僻的縣城才可能存在。
可儘管印度經濟發展遠落後於我國,但在財富《世界500強》的CEO中,卻有30%是印度人,這與印度教育中沒有多少規則,使得「印度人才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有關。正如紀錄片里提到,印度人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混亂中製造秩序。
首先,印度有個很有趣的思維 Jugaad,可以理解為,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裡沒有花灑,用鐵桶戳一些洞,掛在水管上,就變成了花灑。
Jugaad 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他們不接受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認為自己的聲音應該被聽到,意見不同可以辯論,最後會找到一個答案。
在印度較好的學校里,在課堂上挑戰老師的觀點很常見,挑戰老師是課堂上重要部分,學校用「蘇格拉底法」教學,提問學生是為了幫他們找到答案,教育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讓他覺得口渴。
印度教育里第二個亮點是,在落後的鄉村有「雲中學校」(蘇卡塔教授從1990年起在貧困地區安裝電腦讓孩子接觸網際網路)。每天下午,雲中學校會接通世界某個角落的志願者讓孩子直接同外面的世界通話。
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剛到這裡的時候調皮搗蛋,會看動畫片,也會學習使用電腦。一年以後,就會發現他們開始自行搜索網絡,會輸入問題,但看不懂英文。之後,魔法一樣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學習如何讀英文,不是單獨的學,而是一個小組進行學習。
逐漸地,他們用視頻網站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們會見到一個人,在螢幕前解釋事情,這個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雲中學校的教學法被稱為 SOLE(Self-Organ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
周軼君對印度教育的評論是:印度是混亂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令人稱道,而是在混亂和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這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和希望。
之後該紀錄片在每周三晚還會陸續播出以色列,英國的教育模式,相信一樣會帶給大家很多啟示,推薦大家觀看哦(在優酷視頻直接搜索《他鄉的童年》即可看)。
沒有完美的教育模式,每個國家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在努力去改變、提高它。
正如周軼君在接受訪問時所說,未來從來不只是有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