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15歲女生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的微博話題登上熱搜,扎了不少網友的心:
連人民日報也忍不住誇讚她是「現場最年輕的科學家」:
這位年僅15歲的少女科學家,來自華師大二附中高一,名叫談方琳。
她的研究的課題是「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這個課題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憑藉該課題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
網友紛紛評論:別說15歲了,我35歲了連她的研究題目都看不懂!
是啊,小小年紀就能取得如此成就,我們難免會猜測這應該是一個「天才少女」吧,智商140+,天賦異稟型的,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天才」源自良好的家庭教育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數學老師,談爸爸除了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外,還有很多頭銜,比如國家首批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
受父母的影響,談方琳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談爸爸解釋道:「(去競賽班)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占用很多時間。」
初一時,談方琳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於是談爸爸便幫她聯繫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幫她引路。
從初一的暑假開始,談方琳便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其間,她在教授的引導下,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她隨後的課題成果,就是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良好的家庭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讓小方琳從小就對數學充滿興趣,並且在父母的鼓勵和引導下,小方林在初一就找到了奮鬥的具體方向。
除了做學問外,父母對小方琳為人處世的影響也很大。自從談方琳在網絡上一炮而紅後,談方琳及其家長都對冠名「少年科學家」的說法說「不」,認為有點言過其實了,同時還推掉了多家媒體的專訪要求。
談方琳父母說,孩子只是嘗試著作一點課題研究,冠名少年科學家實在是言過其實。他們也不想孩子的學習環境被過多打擾。而談方琳自己則表示,「我喜歡追科學巨星。而科學巨星最可貴的品質就是腳踏實地、淡泊名利」。談方琳身上這種低調、踏實的氣質,體現著家長言傳身教的力量。
「天才」源自努力與勤奮
被稱為亞洲最好的斯諾克選手丁俊暉,曾發表過一篇演講——《沒有不努力的天才》。他說:「生活中也確實有天才,為了應付一些考試,他就在考試之前臨時複習,學會考試的這些題目,考完了以後他就完全忘記了,這不叫天才,這是偷懶。真正的天才是從努力開始做起的,從最底層開始做起的。」
真正的天才是從努力開始做起的,談方琳也不例外。對很多同齡人來說,科創穫獎無數,談方琳已是「學霸」,但她每一刻都沒有放鬆,她的口頭禪就是「我會更加努力學習」。她認為自己只是嘗試著做了一點小研究課題,根本沒有資格炫耀。
在今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小方琳也抓緊機會向光遺傳學的創始人、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獲得者吉羅·麥森伯克詢問:做課題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麼?。
在收到頂尖科學家的答覆和鼓勵後,小方琳說:「遇到困難後,我需要不停地去吸收新知識,更多地去和教授討論,在課題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我相信,最後一定會有所進展的。」
當談到未來可能要走上的科研之路。她說:「做研究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好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十年磨一劍。我將來願意嘗試這樣的研究。」
如此優秀,又如此努力、上進,難怪連央視主播郭志堅都說:必須為這位小姑娘點贊,她打開了我們對中國年輕一代的想像空間。
進擊中的少年們
不得不感慨一下,從「詩歌才女」武亦姝,到「少女科學家」談方琳,近幾年,為人熟知的「天才」少年們越來越多了。
包括此次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除了被譽為最年輕的科學家談方琳外,還有來自北京四中正讀高三的王硯弈(他曾以「一種快速自穩定影像平台」項目獲得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年僅16歲就以第三作者,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潘柏樂;杭州二中的高二學生陳逸晗;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潘陽.......
天賦加努力,加上父母有意識地保護、引導他們天賦所在,現在的孩子們的成長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不管是藝術、國學、體育,甚至是科研領域,都能看到孩子們的身影。
你可能覺得是那些孩子聰明,也可能覺得是因為孩子的父母足夠優秀,可我們在翻看這些孩子的成長史時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職業各異,有些是大學老師,有些是商人,也有普通職工......但他們都有個共同點便是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學習,花很多心思挖掘、引導孩子天賦興趣——
例如武亦姝的父母在晚飯後就會關機,一起陪孩子看書;談方琳的父母為孩子感興趣的數學方向聯繫導師;潘柏樂的父母,在他九歲時候,就給他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箱在家裡做實驗......
因此即使我們自己本身不是大學教授,我們的孩子目前看起來似乎也「平平無奇」,但我們仍可以從這些家庭中學到很多東西,即與其給孩子設定什麼目標,不如給孩子可以變得優秀的土壤,孩子自然就會伸展向更廣闊的天空。
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堅持,未來,孩子的人生或平凡或精彩,我們都會無愧無悔。
因為,我們都曾盡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