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論文如何煉成?這3點很關鍵

2019-12-26     科學網

既然要寫論文,就寫一篇好論文![1]

作者 |李曉姣

好論文都是相似的,壞論文各有各的缺點——這也許可稱之為科技論文界的安娜卡列琳娜原則。

好論文是什麼樣的?

什麼是好論文?

我認為,「符合讀者預期」的論文就是好論文。

「讀者」,就是你的大、小同行。「符合預期」,就是指讀者期望在什麼地方看到什麼內容,就應該在那個地方放那個內容。

為了「符合讀者預期」,每個領域通常有一套通用的論證模式[2]。這裡的「通用」,指的是論證結構獨立於論證內容,不同主題可採用相同的論證模式。

但這不應該簡單理解為「科技八股」,雖然我們常常戲謔其為「八股」。

好論文哪裡找?

除了導師推薦、按照參考文獻列表按圖索驥等常規方法以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在權威期刊的主頁找「編輯推薦」。

被推薦的論文往往是立意、選題、邏輯結構、行文都符合期刊要求和行業預期的好論文。當然,也不需以完美為目標,因為沒有完成的論文是不可能成為好論文的。

在寫作之前選對期刊,認清寫作之中的反覆性和正反饋的作用,重視寫作之後的傳播和同行評議,我們都可以寫出好論文。

寫作前:選對期刊

寫作之前應該先選擇目標期刊。

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有的放矢,精準投放至相關領域和感興趣的讀者群體;二是可以在撰寫時就按照期刊稿約的要求,合理安排文稿的結構、格式和體例。

各個高校/研究所往往都有推薦發表的期刊,參考行業認可度、影響因子和分區及某些政策指揮棒(如要求發表中文期刊)。

對我個人而言,選擇目標期刊應該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這才是長遠之計。

寫作中:認清反覆性,重視正反饋

紅樓夢中,林黛玉取笑惜春畫園子,說「要照著這樣兒慢慢地畫,可不得二年的功夫!」

寫論文不是描圖,不僅要「慢慢寫」,更要一遍一遍修改。一蹴而就是少見的,一遍遍改得面目全非才是常態。

但修改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如果完全在意料之中,研究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隨著對發表流程熟悉程度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耗費在程序上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少,更多是花費在思考上。

思考本身絕不是線性的,有「進」有「退」[4]。

「進」時頭腦風暴,「退」時傾聽意見;「進」時將批評融入寫作,「退」時重新檢視。「進」有「進」的歡喜,「退」有「退」的收穫。

進退之間,曲折前進,重要的是認清這種反覆性。

認清反覆性特別需要重視來自他人的反饋——對於研究生來說就是導師的反饋。有玩笑說研究生要趕緊寫好一稿發送給老師,將焦慮轉移出去。

玩笑歸玩笑,定時將稿件發送給導師確實有許多好處。不過轉移焦慮也要有策略。

第一遇到瓶頸或者難以向前進展時,個人局部打磨已經沒有意義,需要旁觀者和指導者的指點。

在導師修改過程中,看看弱相關的文獻,整理一下資料,放鬆放鬆腦子——也許在反饋意見回來之前,自己就靈光乍現。

第二,明確預期和問題,才能得到有意義的反饋。

明確自己對導師審閱和修改的預期,提出具體問題。比如希望導師評價引言的邏輯是否合理,第一個算例是否必要,第二條結論的論證是否充分等。

所謂焦慮轉移只是暫時,最終還是要自己負責任。

設計師總覺得上面還有技術負責人,學生總覺得上面還有導師,不主動承擔責任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成長。

第三,收到導師的修改稿後,情緒平和,批判思考。

對於導師意見充滿攻擊性是不對的,要意識到這一點並時刻提醒自己,導師意見是在幫助提高論文質量。

對於導師意見不加思考就全盤接受也是不對的,要批判思考,思考哪些修改可以直接接受,哪些修改是不合理的,哪些修改沒看明白,哪些修改存疑,然後就主要問題與導師進行一次簡短討論。

第四,根據修改意見和討論結果形成新版本。

科技論文的新版本肯定要比前一版好,絕不應出現諸如甲方讓設計改圖,改了十來遍又改回來這種事情。

當然,每次的修改稿還是都要保存,做好修編記錄。因為有時取捨不是因為內容不好,而是相關度不高,這些內容總有用武之地,心血並不會白費。

以退為進,尋找正面反饋——這才是一輪有意義的修改。正反饋是論文質量走上正軌的驅動力!

寫作後:重視傳播,正確面對同行評議

投稿前就要想到成果的傳播。一個好的「Title頁」可以使得發表的論文更容易被識別、被引用。

比如,有研究表明題目更短的被引用的幾率更大[5]。

比如,作者姓名要採用固定拼寫方式,Xiaojiao LI和 Xiao Jiao LI縮寫分別是 X. LI和X. J. LI,一以貫之才能防止誤解,防止遺漏,便於檢索,便於引用。

從投稿到發表的過程,是與編輯和審稿人交流的過程。其中,同行評議及回複審稿人意見,也可以理解為一次「正反饋」。

與導師提供的反饋相比,審稿人反饋有若干不同之處:(1)周期長,一個月到幾個月不等;(2)不能當面解釋,需要書面回復。

這些特點使得回複審稿人需要斟酌再斟酌。對於研究生如何回複審稿意見,可以參見馬臻教授的文章[6]。

我也有一個小建議,不妨一試。即把導師當成審稿人,這樣就會更加重視導師的意見;把審稿人當成導師,這樣就會降低攻擊性。

總之,要積極應對並通過同行評議和回複審稿意見獲得正反饋。

綜上,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好論文,然後堅持高標準寫出好論文,讓每一篇論文都成為自己的代表作。

取乎其上,方得始終,共勉之。

[1] 本文由課題組組會的兩個報告整理而成,分別是2019.11.8的《我心目中的好論文是什麼樣子的?》和2019.11.11的《一篇科技論文的前世今生》.

[2] 李曉姣,我所在研究領域科技論文論證模式——談論文的邏輯結構,科學網博客,2019.11.4.

[3]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關於印發各學科TOP10期刊目錄的通知,2014.

[4] 羅伊娜·莫里,薩拉·穆爾,學術寫作手冊——一種新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 Boer Deng, Papers with shorter titles get more citations, Nature News, 2015.

[6] 馬臻,研究生回複審稿意見的門道,科學網博客,2019.5.29.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李曉姣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4477-1211255.html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P0UQW8BMH2_cNUgo_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