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千戶企業 創千億園區——保山工貿園區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發展新引擎

2020-03-27     保山日報網

園區一角 楊正軍 攝

春暖花開時節,永昌大地處處微寒,又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在保山中心城市新城區的保山工貿園,集中連片的標準廠房裡,西安隆基、路華能源、華為大數據、恆豐紡織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現代企業舞動著高新技術產業強勢崛起的浪花。

近年來,保山工貿園區立足於保山「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建設,按照「開放前沿,產業高地」目標,科學制定規劃,細化功能布局,「聚千戶企業,創千億園區」,採取「引進來」「走出國」「園中園」等促進園區產業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輕紡、電子信息及大數據、現代物流、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資源加工等產業,成為了拉動我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從無到有的產業新區

工業承載著我市「強市」的夢想,作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主戰場之一的保山工貿園區,2012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低丘緩坡。

為加快推進園區建設,保山工貿園區自2012年建園以來,累計投資278億元,與青陽片區一塊齊頭並進、快速推進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1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的建成,6000餘套公共租賃住房的建成,水廠、變電站、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的建成,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企業來到這塊熱土上投資興業,從無到有的產業新區在保山中心城市東城區板塊上迅速崛起。

為加速推進入園企業的投產,市委、市政府決定對保山工貿園區實行實體化管理,將原漢莊鎮6個社區及辛街鄉的陶孔、大栗樹、盛家,西邑鄉的羊邑、王海、大灣共12個村委會託管給工貿園區,將規劃、國土、財政等審批權下放到園區,讓園區按照「一個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措施、一支服務隊伍」的「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為入園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務。

「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在園區內發揮了「蝴蝶效應」,作為全國最大的特種纖維行業領頭企業的山東德州恆豐集團,自與園區簽訂合作協議以來,項目從洽談到開工僅僅用了28天時間。

保山工貿園區管委會副書記葉芳告訴記者,恆豐集團保山恆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從開工建設廠房到安裝設備投產僅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 企業把「恆豐速度」帶到了保山,讓我市項目招商、建設刷新了「保山速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現在的保山工貿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共入駐企業130戶,其中產值2000萬元以上入園企業達68戶,用工1.5萬多人,2019年,完成非電工業投資65.79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76億元,被列為全省重點培育的10個千億園區之一。

工業聚集發展的新高地

2016年,保山工貿園區迎來了新的生機。為加快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工業集聚發展,市委、市政府創造性提出在園區實施「園中園」建設,在保山工貿園區範圍內規劃5個3000畝至5000畝不等的「園中園」,由各縣(市、區)與保山工貿園區共建共享,重點發展矽基新材料、電子信息和輕紡產業。保山工貿園區成為了保山工業集聚發展的新高地,而「園中園」的建設,開啟了保山工業聚集發展的新時代。

在規劃面積2.3萬畝的「園中園」里,龍陵「園中園」、騰衝「園中園」、昌寧「園中園」規劃布局矽基產業,形成矽基產業片區,目前引進了西安隆基、通威集團年產4萬噸高純晶矽、東方希望10GW光伏材料全產業鏈項目,隆基11GW單晶矽項目已投產;在隆陽「園中園」、施甸「園中園」規劃布局電子信息產業,形成電子信息產業片區,目前路華集團、鴻源科技、華為等14戶企業已投產;輕紡產業布局在工貿園區啟動片區,山東恆豐、天津紡織等13戶企業投產。

「保山隆基矽材料有限公司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建設到投產的目標。目前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已有員工3000多人,2019年產值37億元。」市工貿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徐俊說。

「園中園」聚合了市級、5縣(市、區)和工貿園區的力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有效解決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產業服務等配套不足問題,降低配套成本、提高承載能力、延伸產業鏈條,產生了「1+5>6」的聚集效應。截至目前,「園中園」累計完成征地近1萬畝,完成土地報批4063畝、林地報批4508畝,兌付征地資金7.27億元;實施了道路建設13條,建設了變電站、污水處理站、公共租賃住房等基礎配套設施,累計完成投資82億元,簽約項目47個,其中落地開工16個、投產12個,產業聚集初具規模,以矽基新材料加工、電子信息等為主導的產業發展定位愈發明晰。

「園中園」作為推進全市區域經濟合作的試金石、開放的試驗田、改革創新的先行軍,示範突破帶動效應逐漸凸顯,已成為我市工業的主戰場和省級重點培育的千億元以上園區,企業、資金、人才和服務配套正向此聚集。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發前沿

保山地處滇西咽喉,自古就是「南方絲綢古道」的重要驛站,是中國陸路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門戶,經騰衝至緬甸密支那到印度雷多全程不到600公里,是我國通往南亞東南亞距離最近、最便捷的陸路通道。

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保山和緬甸曼德勒在中緬經濟走廊、面向南亞東南亞經濟帶兩大重要節點的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一線兩園」建設。「一線兩園」建設中的「一線」,是指保山到緬甸曼德勒的交通網絡,「兩園」是指境內的保山工貿園區的「園中園」、騰衝邊境經濟合作區的「園中園」和境外的緬甸保山曼德勒繆達經貿合作區、保山密支那經濟開發區。

保山大力實施「一線兩園」建設就是要以保山到緬甸(密支那、曼德勒)的交通網絡為連接「線」,推動境內園區(保山工貿園區及「園中園」、騰衝邊合區及「園中園」)和境外園區(緬甸曼德勒保山繆達經貿合作區、保山密支那經濟開發區)的互聯互通,構建「一線兩園」開放格局,解決出口產品緬甸原產地問題,服務企業「走出去」。

據了解,總規劃用地1905畝的緬甸保山曼德勒繆達經貿合作區項目目前已取得《企業境外投資證書》和《境外投資備案證》,獲得緬甸投資委員會的投資許可證。其中一期規劃150畝,計劃投資4億元,正在實施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現已提供標準廠房4700平方米,完成投資約1.1億元,企業簽訂入駐協議9戶,保山龍源鞋業有限公司已投產。國內企業入駐園區,內外聯動發展平台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園區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重點實施「一線兩園」境內園區產城融合基礎設施項目,主要建設廠房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規劃建設汽車城、東方明珠、東協國際商貿城等城市商業配套,其中「東方明珠」房地產項目及東協國際商貿城項目已開盤。截至目前東方明珠項目完成投資額6億元,實現銷售額4.1億元;東協國際商貿城項目完成投資3.8億元,實現銷售額3.3億元。

從最初的輕紡、雲計算到現在的電子信息和矽基等支柱產業,從最初的開放末梢到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前沿,全產業鏈匯聚的保山工貿園區,舞動著高新技術產業強勢崛起的浪花,正在把「聚千戶企業、創千億園區」的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

本報記者 楊 樺

責編:蔣建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1C0JnEBnkjnB-0z-G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