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原創,歡迎轉發分享。免費進圈,獲取更多新鮮滾熱辣的育兒知識!)
自打生了孩子,曉曉覺得自己跟婆婆的矛盾越結越深了,特別是坐月子的那段時間,婆婆這也不讓吃,那也不讓吃,吃點蔬菜水果說寒涼,洗頭被罵了半天,洗澡非得下一斤風姜下去說可以驅寒。而讓曉曉更看不慣的是婆婆「過時」的育兒老觀念。比如看見寶寶肚子鼓鼓的拉水樣綠便,就說寶寶有點風寒,用滾燙的蛋白包住銀飾品,再用紗布包住蛋白直接放在寶寶肚子繞開肚臍眼一遍一遍地上按摩。又比如,每次帶寶寶出門,婆婆都會在寶寶的手上系一條紅線;又比如,寶寶在別人家的床睡著了,回家的時候一定要拍三下床頭……曉曉始終堅信科學育兒,所以有時候婆婆對她說過的話,沒怎麼放在心上。
但是,有句老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一輩的育兒方法並非所有都老舊過時,它們存留至今必定有它的道理。
相信年輕爸媽剛新上任的時候,聽到父輩說得最多的就是,「天黑之後別抱寶寶出門」。曉曉也不例外,但是她不信婆婆所說的話,婆婆回老家後,她經常晚帶寶寶出去玩,但是很奇怪,每次回來後寶寶都異常亢奮,變得非常難帶,有一次甚至哭鬧凌晨三四點。曉曉後來想起婆婆說過的話,不再在晚上帶寶寶出去,神奇的是寶寶從此特別乖巧,非常好帶了。曉曉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麼呢?
「天黑後別抱寶寶出門」,年輕爸媽不信的老觀念,結果是真科學
1)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差,天黑後溫度下降,容易著涼
低月齡小寶寶的身體比較小,但體表面積較大,而且皮下脂肪也比常人少,極容易散熱。天黑後溫度會下降很多,小寶寶的體溫調節機制還沒完善,加上抵抗力較弱,溫度突然降低,很難調節過來,容易著涼。另外,當寶寶發困想睡覺的時候,小寶寶的身體會將大量血液流入手腳的血管之中,或者通過戶外的空氣降低血液中溫度並以此來降低身體內部的溫度,如果出去之後保暖措施沒做好,寶寶就會受風寒。
2)神經系統沒發育完善,天黑外出易受驚嚇
小寶寶的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善,面對突然其來的刺激,就會出現驚跳反射,不過這種反射一般在生後4個月左右會慢慢消失。天黑後抱寶寶出去,外面溫度低加上環境比較嘈雜,小小寶寶很敏感,有一點點刺激都有可能像個四腳朝天的小甲蟲一樣突然抽動、手腳亂蹬,甚至因受驚而哭鬧,這樣一來小寶寶就會處於一個比較亢奮的狀態,回到家裡就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了也多半處於輕睡眠狀態,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驚醒。
所以,為了寶寶更好地生長發育,不建議晚上帶寶寶出去,平常如果寶寶(4個月齡前)一驚一乍的,建議用襁褓將寶寶的包起來(具體操作參考下圖),注意不要包得太緊,讓寶寶的腿部保持放鬆,保持近似青蛙腿的自然狀態以便促進小寶寶的關節發育。
3)難帶且不利於大腦發育,影響長個
據美國兒科學會指出,到3個月齡大時,大部分寶寶的每天大約2/3的睡眠都在夜間進行。初生嬰兒的生物鐘還沒形成,經常晚上帶出去玩的話,夜裡小寶寶大腦比較亢奮,而且處於淺睡眠的時間較長,一有點動靜就驚醒,寶寶變得不好帶。再者,生後一年正是小寶寶長身高的第一個高峰期,睡眠質量差或者睡眠太少都會影響長身體。還有就是,生後5-6個月是嬰兒大腦迅速發展的時期,本來寶寶有可能因為大腦無法處理在覺醒時的刺激而在晚上哭鬧,你大晚上的還帶他/她出去,接受更多的刺激,不但會哭鬧得更厲害,而且有可能影響小寶寶的大腦發育。
有句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爸媽不要輕易否定老一輩的育兒觀,要學會分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天黑後別抱寶寶出門」這短短的一句話,蘊藏著多少的育兒智慧!其實,年輕爸媽只要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再深入思考一下,很容易就能看出父輩的這句話所蘊藏的科學道理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c9dKm8BMH2_cNUgRw0F.html美媽很帥,高級育嬰師,青雲獎獲得者,多家平台簽約作者。專注於孕產與育兒知識分享,關注我獲得更多孕產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