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八種重要脈象,看完這篇就可以了

2019-08-29     張其成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讀懂陰陽義理,說通生老病死。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張其成講黃帝內經》51講。

通過脈象來診斷一個人的身體情況,這是中醫的一大特色。那麼究竟怎麼診脈呢?我們普通人能不能學會診脈呢?我們就來說一說《五臟生成篇》最後的論述: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腹滿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開始診斷疾病的時候,要以五決作為綱領。「五決」就是以五臟之脈判決生死。所以五決就是五臟之脈。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想要了解疾病的開始,需要先確定病變的原因,「母」在這裡比喻來源、原因。

究竟「母」是什麼?王冰認為「母」是一年四季中符合時令的旺氣,李時珍則認為是脾胃:「脾乃元氣之母」「土為元氣之母」。

所謂五決,就是按照五臟脈象來判定疾病的部位和性質。比如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病,屬於下虛上實,說明病變就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原文的「巨陽」就是太陽),病情嚴重的會深入傳到腎。

眼花頭暈,搖動不定,原文「徇蒙招尤」,「徇」通「眴」,「蒙」通「蒙」,指眼睛看東西昏花不清楚,「招尤」就是身體搖晃。還有眼花、耳聾,這些都屬於下實上虛,說明病變就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病情嚴重的,就會深入傳到肝。

腹部脹滿,胸膈肋間猶如被拄撐一般,屬於下部邪氣上犯,說明病變就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咳嗽氣喘,胸中之氣不舒暢,說明病變就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心煩頭痛,胸膈不舒服,說明病變就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

這一段話,一般人掌握起來是比較困難的。那麼怎麼診斷五臟脈象呢?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等的情況,可以用手指來鑑別。五臟功能表現在外的徵象,可以通過相類似的事物來推求;五臟各自的聲音徵象,可以憑藉意來識別;五色的微小變化,可以通過眼睛來觀察。在診病的時候,能夠參合面色和脈象兩者來分析,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下面我就來講一講這裡提到的幾種脈象,你會發現診脈是有方法的,學會它其實並不難。原文說:「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這裡提到了六種脈象,都是兩兩一對的。我父親開始教我們把脈的時候,總是強調脈之四綱,就是說有四種脈象是綱領,那就是浮、沉、遲、數。

《黃帝內經》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又跳兩次,一呼一吸,脈一共跳四次。這樣連續計數,以一分鐘呼吸十八次計算,一分鐘脈就跳七十二次。「遲」就是慢,遲脈就是脈跳得慢。

一呼一吸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鐘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證,機體氣血運行不足。「數」[shuò ]就是快,數脈就是脈跳得快,一呼一吸在五次以上(每分鐘九十次以上),常見於「熱」症,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浮」就是脈浮在表面,用手指輕輕一按就可感覺到脈搏、重按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於外感病初起,外邪(外界致病因素)還在肌表。「沉」 就是脈沉在下面,用手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陽氣衰微了。

除了這四種脈象,這裡還說了四種,小、大、滑、澀。小和大是一對,滑和澀是一對。小脈:脈的形體細小(細如線)、脈波動幅度比較小,大多表示氣血兩虛,陰陽不足。大脈:脈的形體寬大(脈形飽滿,滿指,應指充實、明顯),脈波動幅度大,大多表示陽氣太盛,多由火熱等邪氣侵擾阻滯所致。

再看滑脈和澀脈。滑脈就是把脈的時候感覺脈象跳得很流利、圓滑好像鐵珠滾過玉盤那樣,鐵珠在三個手指下依次滾過去。大多是因為代謝旺盛、血管舒張和收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這種脈常見於實熱、痰飲(體內水液流動不正常,停積於某些部位)、蓄血(瘀血內蓄)等症。但婦女妊娠兩三個月後,也會出現滑脈。因懷孕時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所以常有滑脈。我的老母親就善於從滑脈上判斷是不是懷孕。



澀脈和滑脈恰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如輕刀刮竹,刮到竹節的地方就要費點勁,這種脈細短,時不時停止,或者一下子散掉了,跳得不整齊,力量也不均勻,艱澀不暢。說明血少傷精,津液虧損,脈道受阻,血流不暢,氣滯血瘀。

這是所有脈象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八種脈:浮、沉、遲、數、小、大、滑、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xCT6mwBJleJMoPMSV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