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讓我們一籌莫展,猶豫不決。
曾國藩說:「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而這十六個字,是曾國藩處事的口訣。
無論要做什麼,只要下定決心,就要踏實去做,不必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只有這樣,人生才能隨物而應,未來可期。
物 來 順 應
時間是一條單行道,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一切都無法挽回。
除了接受,別無選擇。
再多的抱怨,再多的不甘,都是徒勞。
我們總是在恐懼災難降臨,可是當災難降臨的時候,我們才明白。
只要不死,就得受著。
受著受著,人也就習慣了。
我們比想像中強大的多。
有一天,我們回頭看時,才發現,我們咬著牙,走了很遠的路。
未 來 不 迎
未來還沒到來,不必要過分憂心,不要過分思慮。
中國古代有個杞人憂天的故事。
他老是在擔心天會塌下來,整日惶惶不安,難以生活。
未來總是難以預料,我們不是神,不可能預知未來。
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當下。
無數的當下連接成線,通向看似遙遠的未來。
當下點點滴滴的努力,一點點搭建起我們美好的未來。
未來不迎,擁抱當下,從腳下做起,從此刻做起。
當 時 不 雜
當時不雜,面對唯一可以把握的當下,大腦一定要保持清明。不要被無謂的想法干擾自己,不要被內心的雜念絆住。
曾經有人向馬祖禪師請教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眠。
這個人就很奇怪,說,其他人也是這樣做的啊,難道他們和你一樣用功?
馬祖回答說,不是的,他們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想著吃飯,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所以不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焦慮,就是因為腦子裡同時裝了太多東西。專注當下,把手頭的事情做好,就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
既 過 不 戀
《了凡四訓》中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了,就成了歷史,無法改變。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再後悔也沒用。
心裡裝著悔恨,只能攪亂當下,錯失未來。未來,我們會遇到新的人,新的事。上帝不會永遠這麼不公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0歲的曾國藩就讀于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滌生,滌舊才能生新。放棄過去,與過去一刀兩斷,才能奔向新生。
⊙版權聲明:部分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OGQsnMBd8y1i3sJhL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