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吳鎮宇的兒子費曼,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當年《爸爸去哪兒》裡邊那個帥氣的男孩。
幾年過去了,當初收穫一票姨母粉的小朋友如今已成長為陽光少年。
通過微博不難看出,他是一個 三觀正,樂觀、有愛,多才多藝的孩子,但卻在前段時間公開爆出了連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有舞台恐懼症和社交焦慮!
原來,是之前陸毅的女兒貝兒分享了一段自己唱歌的視頻,所以很多粉絲在微博評論區呼籲費曼也來一段展示才藝的視頻。
費曼拒絕之後,擔心粉絲們誤會他不禮貌,所以才剪輯了這段視頻,並向網友們說明什麼是舞台恐懼症,以及自己的感受。
當大家了解到他的內心時,也紛紛表示理解和支持。
具有社交焦慮的人往往都有著內向的性格,費曼能夠公開表達自己的內心其實已經是很勇敢的表現了,但其實很多時候內向孩子真正的痛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父母。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在小區遇到的一件事。
那天傍晚買菜回家,路過警衛室時,一個小女孩很自然地叫了門衛大爺一句「爺爺」,這原本沒什麼,卻成了旁邊一位正在教育孩子的媽媽口中的「範本」。
- 說過多少次了見人要打招呼,就是不打,總是這麼內向!
- 看剛才這個小女孩沒,比你還小呢都知道叫人。
- 不打招呼很沒禮貌,是沒教養的表現!
小男孩也就5、6歲的樣子,使勁低著頭,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我邊走邊納悶, 內向什麼時候上綱上線到沒教養的層面了?
等等,您是不是對內向有什麼誤解?
性格有內外之分,沒有好壞之分
無論是幼兒園、小區,還是遊樂場,我們都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
見到生人不喜歡打招呼,表現得很靦腆;
不太愛和小朋友們打打鬧鬧,喜歡一個人玩;
經常自己待著,一個人擺弄玩具很久……
那些外向的孩子:積極自信、樂觀開朗、總是人群中的焦點,成了萬眾矚目的優等生;
而那些內向的孩子:不喜主動、慢熱害羞、默默淪為了襯托背景,成了次等公民。
很多家長常常為孩子的內向表現感到焦慮:沒朋友怎麼能行?融入不了集體怕是要被孤立,不善言談、不會交際以後如何在社會立足?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 似乎外向=好、優秀;內向=差、平庸。
這絕對是大寫的錯!
性格的確有內外之分,但沒有好壞之分。
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詞,最早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
他明確指出:性格根本就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般而言, 外向的人是通過社交活動獲得能量,他們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反應快、表達能力強、積極樂觀、行動力強等;
而內向的人則是通過獨處獲得能量,他們善於觀察、思維縝密、善於分析、專注力強、獨立思考力強、思想深邃等等。
這樣看來,外向和內向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而是各有千秋。
內向並不可怕,逼他外向才可怕
歷經10年拍攝的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個叫一一的小女孩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她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一個人玩耍、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睡覺……仿佛身邊的人和事都與她無關。
但是幼兒園老師覺得這是一一太內向的表現,她覺得一一應該交朋友,應該和大家一起做各樣的事情, 所以便一次又一次地引導或詢問一一:
你為什麼不跟小朋友玩?你怎麼會沒有朋友呢?你願意跟某某小朋友玩嗎?不然你在我們當中選一個做朋友吧?
令人驚訝的是,當時不滿3歲的一一卻有理有據地回絕了老師:
- 我喜歡一個人玩;
- 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
-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老師仍然不能理解一一,大家也都覺得她是一個另類,甚至連媽媽都來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一起,試圖通過各種方法讓她融入集體,但都無效。
最後園長也開始著急了, 逼問她說:
- 你什麼時候想要好朋友呢?
- 你總跟媽媽玩,媽媽也會老呀,當媽媽成了老太太,誰跟你玩啊?
在那一刻, 一一被觸及了心底的防線,當被逼到心裡的牆角,無處躲藏時,一一終於忍不住,崩潰大哭起來。
那一刻我也跟著哭了,是心疼,更是因人們對「內向」不解的難過。
太多時候, 我們以為孩子需要朋友、需要被關注,但孩子並不這樣以為。就像不愛主動打招呼、沒有朋友這些事,並不是孩子覺得不好,是我們覺得不好,甚至是別人覺得不好之後我們也覺得不好。
於孩子的內心而言,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自己的「面子」。
內向並不可怕,逼孩子外向才可怕。
用一一的話說就是: 清風不做畫,清風亂吹畫。
如果孩子不夠強大,那無疑將是終極一生的傷害。
十年後,一一不再是當年大家眼中特立獨行的「另類」。
她說她喜歡交朋友,但還是會依然很享受獨處的時光。因為獨處是一種定力,可以讓她一個人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情。
回想當年與園長的對話,一一的理解和表述客觀而到位:
(園長)是用一種理性的,成年人的方式告訴我,你需要朋友,因為你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但我覺得其實一個孩子,是不足以理解這個邏輯關係的。
內向的孩子也會很優秀
美國的學者琳達·西爾弗曼經過長達 30 年對社會英才的研究發現, IQ 越高的人,內向型性格的傾向越明顯。
成功者當中有將近 70% 的人屬於內向者。
在西雅圖,有個小男孩,日常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反覆翻閱厚重 而「枯燥」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喜歡一個人在地下車庫,專心搗鼓自己的事。別的小朋友圍在一起遊戲,而他總是心無旁騖地做著自己的事。
他的媽媽忍不住問他,你到底在做什麼。
他回答道, 在思考。
媽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以為兒子患上了心理疾病,便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而心理醫生經過觀察後,提醒這位母親 最好不要干涉他。
男孩有幸得以順其自然長大,最終成為了一位世界名人。
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
愛因斯坦總結他成功的秘訣: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創造性思維是受到單調的平靜生活和寂寞所刺激得來的。
喬布斯從小被人領養,性格內向敏感。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 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的細節需求,不斷革新產品,智慧型手機應運而生,進而 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通訊設備。
J·K·羅琳常常因為家裡客人太多而躲進房間裡看書。
她說:當《哈利波特》的點子出現在我腦袋裡時,我正在旅行中手邊並沒有筆可以記下來, 可我真的太害羞了,連跟別人借一支筆都不敢開口。
馬克·扎克伯格說:朋友形容我既害羞又內向,對於不認識我的人來說,我可能真的不是位暖男。
……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難道你還不願接納嗎?
內向不是劣勢,它是一件禮物。
儘管道理都懂,還是有很多人希望孩子八面玲瓏,人見人夸。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說服自己,你以為,孩子感受不到嗎?
如果連我們潛意識裡都覺得內向是不好的、不對的,又如何期望內向的孩子不自卑、自信滿格呢?
所以,一定要從骨子裡改變對孩子的期待。
而且,對外人給予的評價:「怎麼見人不打招呼,這麼沒禮貌呀?」「這孩子不愛說,可沒他姐姐那麼活潑。」不要附和和盲從。
要知道,你的默認、附和就是最大的「幫凶」。
性格不可逆,TA們需要更友好的生存環境
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經測試了462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
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在小孩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預測出他的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在四個月時表現出手腳蜷縮、極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兩歲時就會傾向於靦腆和內向,即使在他們長大到18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
這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化學特質使得小孩子有那樣的表現。
孩子內向或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正如暢銷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珊·凱恩所說:
後天努力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卻無法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
所以,不要試圖「改造」內向的孩子,而是要尊重他。
當然,不強迫孩子熱情社交,並不意味著,就不去發展孩子的社交,內向的孩子因為更敏感,其實對社交環境的要求更高。
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合適的社會交往機會,比如多約小朋友到家裡玩,幫孩子建立幾個固定玩伴,讓他從小接觸更多的人等,但前提是他不牴觸。
帶孩子進入集體社交時,面對新朋友和新環境,別期待他們能立刻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給他多一些的時間去熟悉周邊環境和即將要挑戰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 打心底就不要去比較兩種性格,也把這個認知傳遞給家人和身邊更多的人,讓我們一起,給內向的孩子一個更友好的生存環境。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FbQqnIBiuFnsJQV32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