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醫 | 胃癌一發現就是晚期?專家建議40歲後定期做胃腸鏡

2024-09-09   搜狐健康

(來源 / pixabay)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在我國,胃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對胃癌來說,發現的時間不同,治療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早期胃癌90%以上可以治癒,但如果是晚期或進展期的胃癌,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日,在胃癌精準治療與病理檢測科普媒體溝通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李忠武教授指出,40歲以後,人們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逐年增加,特別是直系親屬有胃癌或者結直腸癌、乳腺癌的高危群體。因此,40歲後體檢時可以做個常規胃腸鏡,如果結果沒有異常,可以5年後再做一次,做好規律篩查。

在治療方面,李忠武教授表示,隨著精準診療的不斷發展,未來胃癌的治療將更加個體化和精準化,靶向治療因其精準性和有效性成為重要治療手段之一。

據其介紹,靶向治療的原理是識別腫瘤細胞特有的分子標誌物(如抗原),利用特異性抗體殺滅腫瘤細胞。2011年HER2靶點的確認,標誌著胃癌進入靶向治療新時代。隨後,CMAT、EGFR等靶點的發現和應用,極大地改善了胃癌患者的預後。

然而,HER2靶點的表達率在中國患者中僅為10%—20%,受益群體有限。相比之下,近些年發現的CLDN18.2靶點因其在胃癌患者中較高的表達率(約21%—95%)而備受關注。CLDN18.2在正常胃黏膜組織中表達量較低,但在胃癌細胞中顯著升高,這一特性使其成為極具潛力的治療靶點。根據最新的NCCN指南和ESMO在線指南,Claudin 18.2已被列為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胃腺癌的重要預測性生物標誌物。

作為病理專家,李忠武教授特彆強調了病理檢測在胃癌靶向治療中的重要性。他談到,通過病理檢測可以明確腫瘤的良惡性、組織類型及分化程度,為後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於靶點的篩查,病理檢測能夠準確判斷HER2、CLDN18.2等關鍵分子的表達情況,從而指導臨床治療決策。對於晚期胃癌患者,病理檢測還能對轉移灶進行評估,以更全面地了解腫瘤特性。

李忠武教授還詳細解讀了Claudin 18.2檢測面臨的四個主要問題,分別是腫瘤內異質性、不同檢測平台的一致性、Claudin 18.2的組織學特徵及其與其他預測性生物標誌物的關係。「Claudin 18.2檢測標準化很重要,未來需要大樣本研究來進一步探討Claudin 18.2與臨床特徵及其他標誌物的相關性,以推動胃癌的精準治療。」李忠武教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