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美美與共,文化相融——關於「第二個結合」的相關思考

2023-11-16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文稿:美美與共,文化相融——關於「第二個結合」的相關思考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直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我們又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方向。

一、「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一)「第二個結合」,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新征程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共產黨人先後開展了包括延安整風運動、真理標準大討論等在內的幾次思想解放運動。這些思想解放運動大多是「第一個結合」的產物。「第二個結合」實際上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要義之一就是突破以往以西方為中心的束縛,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通過這樣的思想解放運動可以使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有機「互化」,並在「互化」的過程中實現二者的相互成就和彼此肯定,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馬克思主義的「過濾」而逐步完成現代價值轉換。此舉有助於衝破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霧,破除有些人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膚淺認識,為新時代新征程提供必要的思想準備。

(二)「第二個結合」,提供了「結合」的新思路

「第一個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某種意義上屬於「共時性」的結合,而「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則屬於「歷時性」的結合。「歷時性」與「共時性」是兩個語言學概念,前者偏重於時間的流動性,後者則偏重於時間的相對靜態性,這裡是其比喻用法。孔子面對滔滔不絕的江水,發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些話強調的是「歷時性」,也就是流動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則側重於強調「共時性」,也就是相對靜態性。「第一個結合」的過程往往指向一時一地的具體實際,這種結合非常有必要,有利於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而「歷時性」的「第二個結合」,則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改革與建設過程中的長遠問題。

(三)「第二個結合」,提供了「結合」的新對象

「第一個結合」的對象是中國具體實際,「第二個結合」的對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綿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各個朝代都創造了燦爛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諸子之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等。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結合」對象。

(四)「第二個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新支撐

中國歷史上,曾有很多外來文化湧入中國,試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大多數都淹沒在歷史塵埃里,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文化沒有與本土文化相結合。一種來自彼域的文化,如果想要在此域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與此域的本土文化進行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夠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從而做到永續發展。

(五)「第二個結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除了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全體中國人民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外,還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理論支撐,而這些是西方所沒有的。

作者單位:張志君 中國教育電視台副總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a70995f3c1070722a4d5055408b7e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