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安徽省黃山市開幕。本屆大展以「一輩子·一件事」為主題,設有非遺美食品鑑展、金屬工藝作品展、刺繡類作品展、草柳藤編織類作品展、雕刻類作品展5大展區,來自全國各地150餘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現場展示展銷350餘位非遺傳承人帶來的1200餘件(套)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11月10日,參觀者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徽州區分會場了解徽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新華社照片,黃山(安徽)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傳統工藝振興,促進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使諸多深藏於民間的非遺項目存續狀態發生了積極變化,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同時,也為非遺傳承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級非遺項目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深有感觸地說,只有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不辜負非遺傳承人的職責與使命。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古往今來,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執著與堅守,賦予了非遺鮮活而持久的生命力。當前良好的生態更為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特別是近年來,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在中國應運而生,根據地域、民族等特點,在核心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中,擴大非遺藝術衍生產品生產,提高傳承人的地位和收入,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成為助推地方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但我們也應看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衝擊,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如農耕文明被弱化,具有非遺特指意義的傳統社區逐漸消失。加之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非遺的社會功能被新的生產生活、文化娛樂方式取代,生存空間受到一定程度擠壓。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讓人高興地看到: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還通過舉辦「非遺賦能+主題沙龍」活動,邀請來自全國10餘位專家學者,以及非遺保護工作者,傳承人代表等約80人齊聚一堂,就「傳統技藝融入百姓生活」「數位技術賦能非遺」等話題開展對話,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言獻策。正如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執行會長鬍寧所說:從某種程度來說,非遺的技藝之美、生活之美就是文化之美。他認為,挖掘非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找到非遺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讓「非遺之光」更加璀璨迷人。
非遺的魅力源於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於傳承創新。面向未來,讓我們千方百計把非遺文化、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助力非遺「活」起來,非遺「火」起來。這不僅有利於堅定文化自信,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共享保護髮展成果,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還能讓非遺等文化「軟實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硬支撐」。
作者:劉純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907383f80e09e6208a87babe8746f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