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5年吸金超80億,合成生物技術正在農食領域掀起風暴

2023-08-18     35斗

原標題:【研究報告】5年吸金超80億,合成生物技術正在農食領域掀起風暴

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耿海榮

編者按:「合成生物學」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以「合成生物學」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成為了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焦點,已廣泛應用於醫療健康、化工、農業、食品、能源等多個領域,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合成生物已經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門領域。近期,35斗撰寫了合成生物學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應用情況的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相關技術在具體細分領域、場景的應用情況,並結合對企業家、投資人的一手採訪信息,釐清產業圖譜並展望行業趨勢。本篇文章為研究報告節選。

2021年以來,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企業不斷湧出。與此同時,作為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信息技術和工程學的交叉學科,逐漸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農業食品領域已在植物育種、合成飼料、新型肥料、農藥獸藥、農業修復、新型添加劑、功能性食品等諸多方面得到應用。2022年,合成生物學在農業食品領域也迎來了新的投資風口,占據了農業食品創新投資金額的近1/5,成為農業食品領域實打實的創新領域。

5年間,近60家企業完成融資

立足於農業食品發展,35斗根據公開數據,對2018-2022年已公開的涉及農業食品應用的合成生物學初創企業投融資進行了統計,並將融資的創新企業,從廣義合成生物學出發,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劃分為6個不同版塊:創新食品、植物育種、動植物營養、動植物健康、新型材料和平台服務,5年間這6個板塊的創新企業共發生85起融資,涉及近60家公司,融資總額共計80.6億元。

從地區分布來看,北京無論是融資金額還是融資事件數均位於首位,出現19起融資;其次為上海14起、江蘇11起、廣東9起、浙江8起;受地域資源影響,TOP5的省份融資事件總和占到總融資事件的七成以上,達到71.7%。

圖1 2018-2022年,中國農業食品合成生物投融資地區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從不同年份來看,合成生物學在2022年開始迎來了農業食品領域的爆發點,相較於合成生物學整體性大爆發延後了約一年的時間。根據華安證券公開數據,2022年合成生物學所有應用領域的融資事件就達70多起,融資金額約為136億元。根據35斗統計,2022年合成生物學農業食品領域事件達到了46起,融資總額達66億元,約占合成生物學所有應用領域的48%,成為名副其實的重要應用版塊。

圖2 2018-2022年,中國農業食品合成生物投融資年份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此外,35斗根據公開數據,僅對已公開的涉及在農業食品應用的合成生物學初創企業投融資進行了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球(不含中國)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初創企業共完成8.9億美元融資。以致力於用生物氮肥取代化學合成氮肥的 Pivot Bio 為例,該公司研發的微生物可從空氣中固定氮以供植物使用,目前 Pivot Bio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並相繼推出了針對玉米、小麥、高粱的商業產品,成為農業食品領域合成生物學應用的優質標的。

近7成資本青睞於創新食品

創新食品涵蓋的領域較廣,涉及動物細胞、植物細胞以及微生物細胞等底盤細胞,在生物製造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認為是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程度最高的領域之一,主要包括新蛋白、新型碳源和脂質、功能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方面的應用。

表1 合成生物學在創新食品開發中的應用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從融資金額來看,創新食品的融資金額占農業食品生物合成融資的近7成,為66.5%,其中功能食品原料行業的融資金額最多,約為49億元,占創新食品融資的91%;其次為新蛋白行業,占創新食品融資金額的8.5%。

從融資事件來看,創新食品的融資事件占農業食品生物合成融資的近5成,為48.3%,當然功能食品原料行業的融資事件也最多為32件,占創新食品融資的76%。

另外,2023年市場對創新食品領域投資熱度不減,既往融資的企業很多又獲得了新一輪的融資,創新新蛋白為代表的周子未來、昌進生物、cellX均獲得數千萬元融資。而以功能性營養成分為代表的微新生物、瑞德林生物、佳嘉樂也受到資本加持。

圖3 2018-2022年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融資事件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圖4 2018-2022年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融資金額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投入重、周期長,紅杉、經緯等紛紛入局

在報告中我們也提到,全球都在快速布局合成生物學的發展應用,未來農業食品領域是合成生物學商業化增長最快速的領域之一。

回顧近幾年國內外的融資數據,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合成生物學所涉及創新行業的企業單筆融資金額大、項目偏早期、無產品型收益,呈現出投入重、周期長的特點。

比較國內外農業食品的單筆融資金額,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側重點。我國單筆大額資本主要側重於高分子可降解材料在生物薄膜、可降解包裝等方面的應用以及功能食品原料產品,以藍晶微生物來看,專注於可降解材料產品,自2016年成立以來,獲10輪超20億元融資,是國內目前完成融資輪次最多的合成生物學領域項目。國外單筆大額資本涵蓋領域較多,包括替代食物(替代蛋白、替代脂質)和植物營養領域,圍繞微生物固氮,Pivot Bio和Kula Bio均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趨勢,在玉米等作物固氮中實現綠色發展。詳細見表2和表3。

從輪次上看,即使大額單筆融資也主要集中在早期項目,A輪及以前的項目達60%以上,呈現投早投新的趨勢,並且多位投資人也向35斗表示,目前合成生物學無論是在農業食品還是其他領域,企業核心團隊背景是重點關注因素。昌進生物作為一家專注於微生物蛋白的明星創業公司,2022年間完成兩輪融資,其中A輪獲1.4億元融資,這與核心團隊的強大背景有著巨大關係。創始人/CEO駱濱在糧食加工貿易、食品製造、生物提純研發方向創業近30年,曾參與創立輝文生物,已在新三板上市;研發團隊由微生物學家廖麗博士帶隊,曾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單位就職,重點研究方向為逆境微生物,具有微生物發酵蛋白研發的豐富經驗。

表2 2018-2022年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大額融資事件(中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鑒於全球(除中國)在2018-2021年間已有Ginkgo、Zymergen、Amyris等多家知名合成生物學企業上市,並且在上市之前完成多輪數億美元的融資,創造了許多合成生物學的融資奇蹟。因此,為更好地說明近期全球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融資情況,以下僅展示2022年的數據。

表3 2022年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大額融資事件(全球除中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此外,多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向35斗表示,在越來越多的資本聚焦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同時,也對大額投資保持著冷靜、謹慎的投資態度,但唯一不變的就是,都在爭搶已有營收的產品管線創新企業。態創生物創始人張志干曾表示,有收入更多驗證的是公司的產物或技術方案,可以被市場認可,雖然這只是第一步,行業影響力往往和收入體量強相關,類似的商業邏輯在網際網路時代已被驗證。

從目前活躍的投資機構看,多數機構都是從生物醫藥領域跨界而來,其中紅杉交易事件最多,涉及領域包括服務平台、基因編輯育種、功能食品原料等,從目前涉足來看,以功能性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為主,像功能性糖、微藻蛋白等產品,這些產品生產周期短、市場落地相比較易,具有較大增量市場。

表4 2018-2022年農業食品合成生物學活躍的投資機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35斗繪製

寫在最後

資本對創新投資是敏銳,合成生物學應用場景廣泛,在農業食品領域的應用當然也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在這樣一個火熱的階段,不同行業巨頭也嗅到合成生物學未來市場的趨勢,在接下來的系列報告第3篇中,將講述行業巨頭對合成生物學在農業食品領域的布局策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3917509f05ca746b68cf2ab0f892a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