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陳欣雨。
近日,在2022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楊凌峰會上,由院士專家、上市企業高管、創新農業食品企業以及政府、使領館、國際組織及金融機構組成的70多位嘉賓現場帶來50餘場分享。其中,睿畜科技CTO吳海玲帶來了「睿畜科技智能化養殖落地產品分享以及智能化發展面臨的挑戰」的精彩分享,以下是35斗記者所做的速記整理。
圖:睿畜科技CTO吳海玲
大家好,我是來自睿畜科技的吳海玲,主要負責企業在計算機視覺方向的研發和產品化工作。感謝主辦方能夠給予這樣的機會讓我跟大家一起分享睿畜科技在最近的六年中,企業在智能化養殖產品落地上的進展。
一、公司介紹
睿畜科技CEO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蘭嵩博士,他也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就讀博士期間的學長。四川人的身份加上他家中一直從事畜牧行業,使得他對畜牧行業了解頗深,這也使他與畜牧結緣埋下了種子。
2013年,新加坡舉辦了一個創業大賽,當時我們的作品是嬰兒可穿戴設計,測量嬰兒相關的生理指標。這個比賽讓我們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能不能將這款產品遷移到生豬身上,研發一款生豬可穿戴的設備。自此,我們走上了生豬行業創業這條路。
睿畜科技真正成立是在2017年,該年,我們回國組建了專業的研發和產品化團隊構建行業的數據等基礎設施,2019年,我們投資建設的豬廠為產品化落地工作夯實了基礎,到2021年,睿畜科技落地了多款產品。
二、我們為什麼要建設畜牧行業數據基礎設施?
選擇建設畜牧行業數據基礎設施,有以下三個原因。
已開發國家已經從生豬養殖規模化邁向了大型的工業化豬場,我國還處於生豬養殖規模化的進程中,且養殖效率和已開發國家相比其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其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生豬養殖高度分散的特性,主要集中表現在管理、生產和交易三個問題上。
管理問題對於頭部企業來講是痛點。大型豬企動輒百萬頭的生豬,單單數量的統計便會耗費大量的人工成本,而智能化的應用基本能覆蓋數量統計、資產出清等多個場景,是企業的「剛需」。對於中小農戶和散戶來講,由於缺乏技術,其生產效率較為低下,其不僅需要頭部企業的方法論,更需要輕量化、簡單化的使用場景。交易不透明,僅依靠豬經濟連結前後信息,是生豬交易中的「通病」,極易產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是行業內亟待解決的難點。
經過多年探索,最終,我們決定從生豬管理效率開始切入,通過技術觸達每一頭豬,並用數據賦能產業上下游。當前,睿畜科技的產品已經覆蓋了生豬的進銷存、畜牧保險、溯源系統、生物期貨交割、中小農戶的供應鏈金融。為做好生豬數據基礎設施,我們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研發,從斷奶、育肥、生豬死亡、商品豬售賣等環節,將生豬從出生到出欄進行了數據閉環,目前已服務上千萬頭豬。
圖:睿畜科技研發的產品
上圖是睿畜科技近年來落地的產品,涵蓋生豬出生時的身份識別的系統、死亡查勘、耳標產品、育肥階段的產品管理、生豬出欄售賣時所用到的天眼智能售賣系統……上述產品能夠助力養殖企業進行透明交易、生物資產的風險防控以及生豬售賣的分級銷售,讓客戶利益達到最大化。
以服務政府的屠宰溯源系統為例,屠宰時,部分生豬送到屠宰場未經過正式檢疫,政府希望通過睿畜科技研發的資產管理系統規避這一環節潛在的危險。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四川屠宰場上線使用,年服務量超500萬頭豬。
三、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智能化概念普及和產品實用性
生豬養殖這一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也需要更多的人來進行「求索」。就我們睿畜科技而言,我們正在做的是建設更多數據基礎、數據設施填補數據空白,然而沒有數據寸步難行,也難以推動行業進行真正的智能化轉型。當前,睿畜科技所面臨的的問題主要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化概念普及力度不夠。對於部分價格高昂的設備,企業往往更在乎其高定價和高成本,而忽略了後面的數據價值。殊不知,有了數據才能夠把養殖鏈條串聯起來,通過數據反向分析企業管理漏洞和管理問題,並針對其做出改善。
二是當前智能化設備沒有真正做到解放雙手。例如,農場裡的操作工人相對牴觸操縱先進設備,背後的問題在於設備疊代後,人才的升級沒有跟上,機械配套沒有同步升級。技術在前,對企業而言,他們更缺少的是技術的培訓,這需要企業、政府、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同步技術的疊代。
但我相信,這兩大障礙和挑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復存在。隨著技術的疊代升級,市面上一定會有更低成本的、更智能化的產品出現,相關的技術壁壘會慢慢消逝。往後,真正的壁壘來自於如何獲取具有豐富性、多樣性、可靠性的數據,在此基礎上,從業者能夠分析管理整個養豬的過程,養出更好的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