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整體上講是「順」的意思,而乾卦是「健」,健不是單純的剛強意思,而指的是正面提出人格獨立心性獨立的原則,大象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不是「猛」,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堅守自己的人格,讓人格更完美。
順,指的是順應自己的人格,順應本心,按照自己的人格原則去辦事。
坤卦卦象是六個陰線。
卦辭是「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卦辭是圍繞「元亨利貞」去寫的,但是六十四卦是指六十四種不同的情況(場景),根據情況(場景)的不同,每一卦的「元亨利貞」是有不同的。我們在乾卦中對元亨利貞進行了解釋。乾卦是總原則,所以卦辭就是元亨利貞。
對元應該破除兩種錯誤的解讀。一是把元看成世界的創造者、支撐者,二是把元看成是元首、政治領袖。這兩種誤讀,也產生兩種迷信、崇拜:對天神的崇拜、對元首的崇拜。
那麼破除之後,元就是指內心的人格獨立。元就是指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內在心性的狀態,當然它也是抽象的。亨就是指順應本性,每個人都心情舒暢、心安理得。利,每個人對堅持心性就是好的,有利的。貞,指的是堅守心性是有困難的,那我們也要克服困難,要堅守,不能因為困難就偏離原則。
坤,是有所側重的。「元亨。利牝馬之貞。」它更強調的是順應,「牝馬」就是母馬,相對於公馬更溫順,所以貞就是順,遇到困難就要包容它,做出謹慎的判斷和選擇,正確的選擇。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能夠權變,創新性地堅守原則,克服困難。強調「順」、「包容」。
下面幾句話更說明這一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是反對「先」而主張「後」。「先」的話就少了思考和判斷,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思考而冒失地做出行為,就會偏離自己本心和人格,不擇手段,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導致「迷」。「後」指的是對實際情況有個思考和判斷做出正確選擇,給自己留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判斷。無論外境是多麼多麼不合理、多麼困難,都要足夠包容,接納它,給自己留有思考的空間,因此可以「得主」。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其中的「得朋」和「喪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安貞吉,安是安心,貞就是堅守自己本心,堅守原則。無論外界有什麼變化,首先要接受,這個叫「安」,不接受就很麻煩,不能正確思考。這裡強調惡劣環境中,要安貞。同時,安不是指得過且過,消極的安,而是主動地去思考應對。坤卦強調行動,順是行動的原則,順,包容、順應。不是無條件順,而是要創造性地順,強調權變。這是坤卦卦辭。
《彖傳》對坤卦的解讀,對「元」的解讀也和乾卦有一種宗教式的解讀。我們也要破除這點。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彖傳》解讀乾卦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解讀坤卦則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兩者是一致,把元看成萬物的創生者者和生長的依靠。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這裡的「坤厚載物」就是安貞吉,就是需要包容,我們講心性修煉,就是要包容。不能遇到困難就暴躁,發牢騷,我們要寬厚,包容整個世界、「德合無疆」。「含弘光大」指的是包容要足夠大。「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這裡強調順,像母馬一樣順。
彖傳對坤卦的解讀,要破除神秘主義原則,尤其是對第一句。
第一爻:初六:履霜,堅冰至。
這裡是說事物自己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就天氣而言,天氣看到下霜了,接下來肯定會結冰,這是自然規律,我們要認識這一點,這句話說明順應規律。「《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這是進一步解讀,說履霜堅冰,有霜是開始冷了,那麼後來將有更寒冷的狀況。
第二爻: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這是下卦中居中位置的,也就是比較好的位置。比較中的,六二,既正又中。爻的屬性是陰的,爻位也是陰的,這樣是正。卦辭的意思:直,正直,方,該怎樣就怎樣。直接去做,該怎麼做就做,這是好的,不習,不練習,不經營、不謀劃就是不利的。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這是進一步解讀,「地道」就是順,要要減少人為的干預。
坤卦文言,對每一爻只有一次解讀。
《文言》對卦辭的解讀是「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沒有給出太多的信息,我們可以忽略。
對第一爻的解讀比較偏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這種解讀意思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已經偏離了易經的本意。「 履霜,堅冰至」就是順應規律,《文言》的解讀比較狹隘。
對第二爻的解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這句話比較重要,到宋明理學的時候,對這句話非常重視,做了很多解讀。對「敬」這個字也非常看重。「敬以直內」「直內」的方法就是「敬」,尊敬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想法、情感直接表達出來。敬,對自己恭敬,按照本心去做,「義以方外」,「義」就是合理,讓我們外在的行為符合「義」,或者用「義」來規範我們的行為。「
「敬」和「義」是方法,前者針對內心修煉的,後者是針對行為規範的。「敬義立而德不孤」,「德不孤」就是「德不孤,必有鄰」。「敬和義」是修德的途徑,指代修德的實現,已經有德了,那麼必有鄰,即必然有志氣相同的人,必然「有朋自遠方來」,受到天下人的尊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