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為什麼沒有進攻重慶?內部的政略分歧和短視的戰略眼光

2023-09-02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侵華日軍為什麼沒有進攻重慶?內部的政略分歧和短視的戰略眼光

1938年10月27日,日軍先頭部隊沖入漢口城區,歷時三個多月的武漢會戰落幕。此役中國軍隊以「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方略,極大吸取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教訓,因此雖然付出較大傷亡,但沒有一個師級部隊被整建制殲滅,同時在長江兩岸仍然保持了近100個師的兵力,威脅著侵入華中的日軍及其脆弱的補給線。

東條英機劇照

在廣袤的作戰地域上,武漢會戰也使日軍傷亡超過10萬人,其進攻勢頭明顯衰減,儘管在之前所有大型會戰中日軍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包括中方台兒莊短暫取勝的徐州會戰),然而其後勁不足的短板也暴露出來。對於是否溯江西上繼續進犯重慶,日本政府和日軍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從而使華中日軍在近兩年時間裡,處於只有戰術動作而沒有戰略目標的狀態。

因為武漢淪陷後,日軍已經沿著長江深入到距離中國海岸線1200公里的區域內,岡村寧次的第11軍猶如一個深入中國腹地的大腦袋,而從武漢到華東沿海的「脖子」又特別細長,日本人叫囂「三個月內」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的美夢已然破滅,而下一步怎麼搞,日本人之前根本沒有預案,東京和前線為此出現了矛盾和爭執。

岡村寧次劇照

日本內閣表示有點打不動了,因為一年多的戰爭已經損失兵力20多萬和耗費了80億日元的軍費,對日本舊幣大家可能理解得不太直觀,這麼說吧,該數字是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參加一戰和「九一八事變」所有軍費開支和的1.6倍!比如1937年,日本黃金儲備約為13億5千萬日元,將近20個月的侵華戰爭後,在國際上購買戰略物資已經花去了9億6千萬日元,快破產了。

日本軍部也懵圈了,因為沒有想到會打這麼長時間,日軍連續兩年已經擴編了17個師團,師團總數翻了一番,兵力則翻了兩番達到120餘萬人,精壯和有經驗的兵源開始短缺,到1938年底,侵華日軍的原現役士兵只有11.3%、預備役士兵為22.6%、後備役士兵高達45.2,其他已經開始使用第一補充兵了。即便如此,兵力仍顯不足,軍備生產也力不從心,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說什麼都要喘口氣。

近衛首相劇照

於是日本政府、軍部和前線將領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戰略上的分歧,以陸相板垣征四郎、參謀次長多田駿、參謀本部謀略課長影佐禎昭、中國課長今井武夫為一撥,決心改變方略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意即用最小的軍事代價來迫使重慶政府乞降。一方面,他們開始尋找可以利用的代理人:「起用中國第一流的人物,建立反蔣反戰的政府」,另外一方面,又派員與蔣氏的代表秘密接觸,同時發布嚴令,限制前線日軍擴大作戰地域。

以岡村寧次為代表的前線昭和軍閥們算一撥,他們不認為板垣征等人的誘降會有作用,胡說什麼:「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在於重慶政府要人之意志,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軍,而只在以黃埔係為主體的嫡系軍隊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因此這幫人強烈要求增兵添將,一舉攻入四川推翻重慶政權。

胳膊那是扭不過大腿的,畢竟是板垣這幫傢伙掌權,於是1938年底開始日本開始拉攏未來的頭號漢奸汪精衛,前一年的12月汪某人就曾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由此被日本人視作可以扶植的對象。汪精衛於1938年12月叛逃、1939年赴上海、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南京汪偽政權,日本政府和軍部認為重慶政府必然因此垮台,無需大動兵戈了。

在這一時間段里,日寇第11軍在戰略束縛下只能做有限攻擊,比如1939年攻陷南昌、1940年西犯宜昌,卻始終沒有權力和實力繼續深入川陝,儘管這幾次進攻戰役在戰術上都頗為成功,也造成了中國軍隊較大損失,但根本不能動搖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岡村寧次期間不停爭辯,板垣等人一發火,1940年3月乾脆把丫弄回東京坐冷板凳去了。

秘密談判劇照

從1938年底到1941年初,中國抗日軍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了戰略相持階段最艱苦的歲月,軍隊也以三分之一頂在前線、三分之一為預備隊、三分之一在後方整訓的方式得以整頓。而當日本人兩年左右發現汪偽政府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時,國內經濟進一步惡化、戰略資源越來越少、國際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已經為時不遠了。

直到1942年初,日軍參謀本部才終於制定了進攻川陝的「五號計劃」,擬動用八個以上的主力師團從南北兩向攻入川渝,然而還未及實施,美軍轟炸東京的事件又使日軍匆忙發動了「浙贛會戰」,五號計劃被扔在了一邊。

東條劇照

到了1942年秋季以後,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大敗,不斷從中國戰場抽出部隊,圖謀川陝的戰略計劃事實上已經破產,只能陷入持久戰的汪洋大海之中,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部是標準戰略上的侏儒,而無論前線日軍憑藉素質和武器取得多少次戰術上的成功,都無法扭轉日軍在戰略上的失誤和失敗,再加之戰爭的非正義性和戰略資源的匱乏,最終的結局早已註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248c5194a5aa2b53fe8ab62d25d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