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農業基金:未來10年,中國農業處於黃金投資期

2022-10-11     35斗

原標題:中信農業基金:未來10年,中國農業處於黃金投資期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ID:vcearth),作者胡小鳳。

產業資本一直是農業領域投資的主力軍。依託於大型企業,產業資本有極強的資源調配和資本運作能力,往往沿著自身業務鏈條,在行業尋找投資、併購的機會。為創業項目帶來的不僅是財務投資,還能幫助項目連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是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賦能型投資。

作為農業領域產業資本的代表,中信農業產業基金(以下簡稱「中信農業基金」或「基金」)關注農業較早,成立於2016年,擁有實力雄厚的大型國有企業股東背景,由中信農業聯合誠通基金、隆平高科、海大集團、及朱雀投資等多家股東共同成立,累計管理規模近100 億人民幣。

自成立以來,基金專注於農業科技以及品牌消費品領域投資,參投了國內外諸多高成長的現代農業公司,如隆平巴西、瑞豐生物、博瑞迪、極目機器人、中農威特、隆平油料、澳優乳業、農夫山泉、百果園等,形成了覆蓋全球、多產業鏈協同的投資布局。

在35斗近日舉辦的農業龍頭企業CVC投資布局解析活動上,中信農業基金執委、研究總監劉洋分享了基金在投資布局上的策略和思考,以及如何給被投企業賦能。

(中信農業基金執委、研究總監劉洋)

以下分享內容經35斗編輯整理。

一、專注農業科技和品牌食品,打造產業資源圈

從2016年成立之初,中信農業基金的投資方向就堅守在最上游的農業科技端和最下游的品牌食品端,在偏中游的種養殖環節,布局相對較少。因為在上下游兩端,無論是盈利能力、行業壁壘還是集中度的提升能力都比較強。

在具體的細分領域選擇上,基金主要關注六大細分領域:作物科學、動物科學、數字農業、基礎營養、休閒食品和預製食材。

在投資方向的堅守上,中信農業基金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投資策略上,堅持專注專業,行穩致遠。不會跨行業,更不會去做一些跟定位方向不相符的項目。

因此,中信農業基金對投資經理的要求是,在某一兩個細分領域,持續跟蹤,做專家型人物,關注到這些領域的技術底層,關注行業里哪一些資產是值得跟蹤的,關注領域裡有哪些公司是有投資價值的。

有些項目中信農業基金持續跟蹤了很久,才下定決心要投進去。基金堅持專注是投資策略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在食品領域裡有一些非常火熱的項目,中信農業基金是可以觸達到的,但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投資價值分析,考慮它的成長階段和安全面的問題。

在為被投企業賦能方面,從項目篩選開始,基金就在考慮,未來這個項目我們投了之後,可以給這個項目帶來什麼,或者說,依託於我們投後賦能的加持,它可能會成長為一個什麼樣的一個公司。

具體執行層面上,中信農業基金可以依託自己的產業資源,和投資布局的專業性,做項目投資和運作的一個有力後盾。

第一,在產業洞察上,基金團隊和合作夥伴都深耕產業,在產業政策、趨勢研判上,能夠起到引導作用。

第二,在戰略規划上,中信農業基金總經理喬百君,曾經是中糧戰略部負責人,對戰略管理思考深入。中信農業基金團隊對投後公司的戰略梳理非常重視,會給被投公司定期做戰略規劃。站在基金的角度,公司業務能夠良性發展前提,是它有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並且能夠去執行和調整的戰略。

第三,在協同應用場景上,中信農業基金可以聯動農業科技和品牌食品兩端。比如基金投了品牌食品端百果園,百果園上游會涉及到果園的管理、果品的篩選、品質把控等環節。在農業科技端投資了極目機器人,它的雙目識別視覺系統,就可以很好的幫助百果園進行果園的管理。

這也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基金投資的很多項目,上下游都存在類似相互聯動,相互支持協同的作用,中信農業基金是要把投資公司形成一個資源圈。

另外,基金可以幫助項目對接產業公司,比如投資一些小而美的公司,他的客戶可能就是這些農業產業龍頭,基金可以幫助對接。再往下,基金也會幫助公司做一些投資併購,公司基於自己的內生需求或者外延需求,需要投資一部分優良資產。對於一些偏早期的公司,中信農業基金會從制度流程的梳理,OA系統的搭建,股權激勵設置等方面提供一些支持和協助,還可以幫助引進人才。

二、未來十年,中國農業都處於投資黃金期

中信農業基金判斷,未來十年,農業和食品消費將迎來投資黃金期。

從農業產業發展趨勢上講,農業科技正從傳統農業向生物農業和數字農業轉型,且轉型速度在加快,已經過了由0到1的階段,進入了1到10或者1到100的階段。

從品牌食品的角度來講,基金的投資邏輯比較穩健,認為未來中國食品消費,仍然會呈現品質化、品牌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

過去兩年,基金看到無論是資本市場圈還是產業圈,大家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逐步在提高。

首先,在政策端,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程度達到空前高度。

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國是糧食進口依賴度比較高的國家,國際糧食貿易面臨一個高變數,而國內糧食供應又長期處於緊平衡,存在農業生產資源比較緊張的硬約束。

當我們面臨高變數、緊平衡和硬約束三大挑戰的時候,國家的糧食安全就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國家過去十幾年的一號文件在提糧食安全,但是從2020 年底或者說從 2021 年初開始,這種重視程度達到了一個空前高度,真正的把糧食安全放在了壓艙石地位。

2021年,是農業科技元年。這一年,國家對於轉基因性狀的審批制度不斷完善、逐步明確品種審定製度,而基因編輯品種審定製度也被提出,此外,種子法修訂,智慧財產權保護等以種業為基礎的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對農業科技的重視程度蔓延開來。

這種重視,在未來十年都會影響到農業的資源匹配和布局,以及成為資本圈投資的聚焦點。

然後,在產業發展端,產業需求和生產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近幾年中國農業產業需求端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推動力有很多,比如說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勞動力人口下降,這些結構性變化的發生,如果不加任何干預,都意味著我們勞動產出效率在下降。

另外,農業科技作為一項知識或技術,觸達農民或觸達農村的通道,正在逐步打開。現在農民在用快手、抖音去學習農業知識,了解農業技術,知道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產品。

勞動力的勞動產出在下降,但對農業科技的接受度在提高,加上土地流轉速度提高,在種植和養殖一端,生產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現在比較時髦的說法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起來了,也就意味著未來我們可以有規模、有組織去從事農業生產。而當你去規模化生產的時候,一定會催生農業科技的需求爆發,所以近兩年農業科技需求處於在爆發的趨勢。

此外,從科技變革上看,農業科技正在衝出實驗室、試驗田,走向產業。背後推動的是從2016年開始,科技人才湧入農業,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原來農業科技人才可能都在孟山都、約翰迪爾等海外大公司,現在在加速回流。而農業科技在中國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業科技人才的回流以及跨行業的技術人員向農業湧入所帶來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過去的五年,由於資本和人才加速向農業科技和消費領域聚集,整個產業的活躍度在加強。

總結來看,政策紅利期、產業變革期和科技突破期三期疊加,帶來了農業的發展變革。

未來,中國農業發展會呈現兩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生物技術更受重視,在生物農業領域會衍生出來更廣的概念。比如以種業為代表,衍生到種植業裡邊的生物農藥、生物刺激劑、生物反應器、基因編輯、轉基因等領域;養殖業裡邊包括飼料、養殖環境分析、疫病檢測等;微生物裡邊有合成生物學、微生態等一系列以生物農業為代表的領域,都在進行生物技術革命。

另外一個特徵是,在數字農業方面中國會加速趕超。除了狹義理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外,還包括智能農機、智能裝備的升級,過去一段時間發展明顯加快。

當然,以中信農業基金為代表的資本力量也在推動這些變革發生,主要發揮產業聚合和發現價值的力量。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農業領域交易的活躍度越來越越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fb1fec227ddfed096f7472da451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