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教授: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兩種「非常見」病因 | CSE2019

2019-08-27   醫脈通內分泌科

醫脈通特約通訊員前方報道,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在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內分泌學學術會議上,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陳濤教授以「非常見病因導致的高尿酸血症」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報告。會上,陳濤教授通過病例分享的形式,分別講述了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兩種非常見病因——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腎病1型和糖原累積症Ia型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內容整理如下。

陳濤教授

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腎病(1型)導致高尿酸血症

病例1:患者女,16歲,大學生。主訴血壓升高大於1年,尿酸升高6個月。無痛風發作,既往史、個人史、月經史無特殊。家族史,父母為非近親結婚,父親患有痛風、尿毒症、做過腎移植。查體,血壓150/90 mmHg,BMI 19.6 kg/m^2,發育正常,無庫欣貌,心肺腹(-),未見痛風石;實驗室檢查,血尿大便常規正常,血肌酐93 umol/L、eGFR 78.6,血尿酸480 umol/L,24小時尿尿酸2.86 mmol/L(2.4-5.9 mmol/L),尿酸排泄分數6.7%(8%-10%),皮質醇生理波動、兒茶酚胺、RAAS未見特異變化;超聲檢查,雙腎實質回聲增強,左腎結石,腎動脈未見狹窄。

追溯病人四代親屬的患病情況,發現每代親屬中均有人確診高尿酸、痛風、腎功能不全。歸納患者病情特點為:青年女性,體格智力發育正常,既往體健,體型消瘦,伴有高尿酸、高血壓、腎損害。通過家族分析,發現患者伴有常染色顯性遺傳方式的高尿酸特徵、腎病家族史。遺傳學檢查後發現患者尿調節素(UMOD)基因突變。確診為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腎病1型(FJHN1)。

FJHN1是什麼?

FJHN1是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的間質性腎病,由編碼尿調節素的UMOD基因突變引起,2012年澳大利亞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其發病率約為1.7/百萬人口,屬於罕見病,但引發的危害十分嚴重。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啟用腎臟替代治療的患者中,每1000人約有1例腎衰竭的病因與UMOD相關腎病有關。

FJHN1的臨床表現

我國的相關文獻記錄的FJHN1涉及11個家系,共67名患者,其中27例經遺傳學確診,基本上所有患者均伴有高尿酸血症,其中77.1%患者以高尿酸為首發臨床表現,中位確診年齡為26.5歲,其中男性患者更易患痛風和慢性腎臟病(CKD)。如果沒有經過有效診治,絕大多數病人會在50歲以前出現終末期腎病(ESRD)或者死亡。

FJHN1的診斷

臨床線索: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慢性進展性腎間質損害最終導致ESRD,具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特徵。

FJHN1的輔助檢查特點:血尿酸升高,尿尿酸降低,24小時尿尿酸、尿酸排泄分數低於參考值下限。尿常規正常或輕度異常,血尿少見,蛋白尿常<1g/24h。肌酐及腎小球濾過率伴有不同程度的異常。超聲多正常,ESRD患者腎臟可變小,皮髓質交界處或髓質囊腫可見,但診斷特異性不大。腎臟活檢常見慢性間質性腎炎伴局灶性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偶伴有淋巴細胞浸潤,由於易被誤診為局灶性硬化性腎小球腎炎,所以一般不推薦採用腎臟活檢的方法進行診斷。

鑑別診斷:1.首先排除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學多囊腎(根據家族史及腎臟超聲檢查不難排除);2.排除髓質囊性腎病(MCKD1)及FJHN2。MCKD1患者伴有痛風及血尿酸升高,但多數出現在CKD3期或以後。FJHN2與本病症狀類似,但多在幼年發病且伴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輕度高血鉀和低血壓;3.排除其他形式的遺傳性腎小球腎炎,如Alport綜合徵、Fabry病等(可通過特徵性的遺傳方式、臨床表現和家族史予以鑑別)。

確診:通過篩查UMOD致病突變進行確診。

治療與預後

1.治療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處理:急性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及秋水仙鹼,慎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慢性期使用別嘌醇,非布索坦(非布司他),苯溴馬隆。

延緩腎功能進展的治療:尚無明確有效的藥物和措施,研究顯示別嘌醇無預防作用,氯沙坦可協助降低尿酸但對CKD進展不清楚。

避免腎毒性因素及痛風誘因:應避免患者血容量減低、脫水,避免高蛋白及海鮮食物的大量攝入,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等。患者應至少每年監測1次腎功能及血尿酸水平,ESRD期患者應適當增加監測頻率。

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腎臟替代和腎移植。

2.預後

大部分患者在40-70歲進展至ESRD。

糖原累積症(Ia型)導致高尿酸血症

病例2:患者女,30歲,職員,主訴反覆關節疼痛12年,痛風石3年。既往史,患者出生7個月時被發現「肝牌」腫大未明確診斷。月經史無特殊。家族史,父母為非近親結婚,母親尿酸500 umol/L左右,無痛風發作。查體,血壓正常。肝臟肋下平臍,質中,脾臟、腎臟未觸及。雙下肢踝關節及足背凹陷性水腫。臀部、雙側大腿墜積性水腫。四肢可見多個大小不等黃色、痛風石。實驗室檢查,貧血、血尿、大便常規正常,血尿酸711 umol/L,24小時尿尿酸1.07 mmol(2.4-5.9 mmol),尿酸排泄分數6.7%(8%-10%),血乳酸11.8 mmol/L(0.7-2.1mmol/L),甘油三酯7.95 mmol/L,空腹血糖2.37 mmol/L。超聲檢查:雙大小未見異常,右腎結石,雙腎尿酸鹽結晶。遺傳性檢查後確診為糖原累積症(GSD)Ia型。

GSD是什麼?

GSD是一組常染色體相關的隱性遺傳病,由於患者不能正常代謝糖原,導致糖原在組織內的大量沉積而致病。GSD分為多種類型及亞型,其中與尿酸代謝較為密切的是I型V型和VII型,其中以GSD-I型最為常見。

本病例中的患者為GSD-Ia型[葡萄糖-6磷酸酶(G6PC)的缺乏],估計發病率為1/20萬。典型特徵是痛風伴有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乳酸血症/乳酸酸中毒、低血糖「三高一低」的特點。

GSD-Ia的診斷

臨床表現為痛風、低血糖、肝大、伴/不伴生長發育障礙、智力障礙。實驗室檢查出現典型的「三高一低」,即高尿酸血症、高乳酸血症、高脂血症(TG升高、TC升高)、低血糖(空腹)。

確診:遺傳篩查確定雙等位基因致病性變異(主要方式),或肝臟活檢提示肝臟G6PC功能缺陷。

治療及預後

1.治療

糾正低血糖:可以採用加餐的方式。另外常採用的一種方式為食用生玉米澱粉(腸道停留時間長),推薦劑量為1.7-2.5g/kg,兒童至青春期患者6小時1次,餐間或睡前服用,成人睡前服用。

對於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的患者,應補充其他營養物質。

其他治療措施:降尿酸(以抑制尿酸合成類藥物為主),控制血脂,糾正酸中毒,預防腎石症等。

2.預後

飲食治療可長期控制代謝紊亂,使得尿酸下降或恢復正常,但部分患者仍會早死於腎衰竭及肝癌。

文章小結

陳濤教授總結到,導致高尿酸血症的病因眾多,大部分臨床危害不大或僅為暫時性升高,相比於較容易被診斷的病因,起病隱匿、危害較大的少見病因應予以重視。

伴有家族性青少年高尿酸腎病1型或糖原累積症Ia型疾病的患者可因高尿酸血症、痛風作為首發臨床表現就診,及時有效的診治有利於改善患者預後,但有時因無其他典型症狀可導致漏診、誤診。因此,對於兒童、青少年及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家族史者)這些高危群體,臨床上應重點排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