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抽象數學起源於易經

2019-07-25     蔡氏意學

為什麼說抽象數學是與易經同時起源的,或者更進步說,為什麼說易經是數學的?

在沒有正式回答之前,可以先看看中國語言,甚至思維模式中的數學現象。

先列舉一下基於數學、計算的語言,甚至是口頭語。算命,算卦,掐指一算,人算不如天算,你算老幾,算了吧,算個球,算不算數,算計,天數已定,大數一定,就數你能,數著了,計策,計謀,計劃,心生一計,錦囊妙計,合計合計,對策,運籌,籌劃,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三七二十一,九九歸一,十全十美,七上八下,半斤八兩,二百五,二。

這些數學化的語言,尤其是俗語、口頭語,說明數學是中國語言的深層基石。語言是思維的基礎,因此,數學也是中國文明思維模式的深層基石。

語言以及思維模式的深度數學化是中國文明的獨有現象,原因就是在於中國文明是始於易經,也是基於易經的。這就是儒家傳統上上所講的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具體而言,易經是數學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一個是易理自身,另一個是卦象的考古資料,以及數字符號的考古資料。

從易理本身來看,易經是用數學運算過程所產生的數字奇偶性的變化去指代天道自然的變化,更簡潔地說,是用數去指代世界的運行原理。

用現代的數學語言來說,易經實際上是為世界的運行建立一個數學模型,並通過這個數學模型來分析決定吉凶結果的關鍵變量,以此指導人的行為。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你是不是在用現代數學的知識對易經進行牽強附會的理解,把易經本來沒有的現代數學知識硬套在易經頭上,然後反過來說數學是起源於易經。回答是,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易經是數學恰恰就體現在易經最古老的最基礎的部分,即卦象上,卦象本身就是數字。

上文已經指出,易經至少出現在一萬年之前,因此易經歷經了很多歷史時代,甚至歷經了從野生作物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的跨越。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也會出現一些新的思想,人們往往會在自己時代出現的新思想重新詮釋易經,因此易經也會隨歷史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會在不同歷史時代被摻雜進去一些新東西,甚至與易經自身思想相違背的東西。

儘管如此,儘管歷經了那麼漫長的歷史,承受了那麼多變化,但是易經一直都堅實地存在著,原因在於,變化的是易經的外層,內核一直沒有變。易經的內核不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會隨著歷史的推移而失去價值,歷久彌新。

也正因為易經內核的獨有價值,至少10000多年以來,受到各個歷史階段的人們的尊敬和重視,學習它,傳承它,使得它在遠在漁獵採集時代的風貌得以流傳至今。

現在能看到的易經的形式是《周易》這本書,成書時間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春秋甚至戰國。卦爻辭在西周定型,易傳則在晚至戰國才定型。

更準確地說,《周易》是一部易經史,涵蓋了10000多年來的歷史演變信息。我更願意把易經的歷久不變的內核叫易經,不能把《周易》等同於易經。

介紹這些易經的背景,只是想告訴大家,不必擔心後人的對易經進行附會和篡改,也不必擔心我會用現代數學去附會易經,因為易經最古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完整地被保存下來了。每一個人只要充分深入地研究,就能識別出來。

按受時代影響的難以程度,《周易》內容結構包含三個層次:卦象、卦爻辭、傳。其中,最容易受時代影響的是卦爻辭和傳,最不容易受時代影響的是卦象。但是這並不能說卦象比卦爻辭和傳更古老更重要。三者一樣地古老一樣地重要,只是後兩者所記錄的歷史時代信息多,變化多,偏離易經核心的東西也多。


說卦象不容易變,但是並不是說不會變。實際上,即便是卦象,在形式上也發生了兩次重大變化,一個是一卦的卦畫數,從早期的三畫卦,變成現在看到的六畫卦。相應地,卦的總個數也從8個變為64個。另一重大變化是,每一爻的符號形式,由早期的直接的數字符號,變化現在所看到的整潔的陰陽符號。

儘管,卦象也可以變,但是,易經的成卦原理卻自始至終都沒有變。無論從三畫卦變為六畫卦,還是從數字卦變成陰陽卦,但是,每一爻的產生都是數學運算的結果,都是函數求值的結果。即便是具體的運算方法,即函數的關係式可以變,但是,運算方法,函數本身沒有變。如果這一點變了,易經將無從談起,就不可能出現和存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易經占卜叫「算卦」。每一爻每一卦都是計算出來的。

易經之所以叫「易」,就是在講變化,更重要的,是講人應該面對和處理不斷的變化,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永不停息的變化。當伏羲時代的先民們,尤其是當時從事占卜工作的「知識分子」們,在對世界變化進行長期的仔細研究後發現,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性的兩面,變化就是矛盾的兩面之間,時刻在進行物極必反的,對立統一的,相反相成的相互轉化。

更重要的是,發現人與天地間這種變化是一個緊密聯繫的統一體,存在密切的互動,而且人的態度和行為決定著最終互動結果。換句話說,就是人與世界是一個密切聯繫體,決定人與世界聯繫狀態和結果的是人。人與世界間的聯繫的狀態和結果,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吉凶悔吝」,最終決定「吉凶悔吝」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人自身。

這就是《周易》卦辭中反覆出現的「貞吉」、「貞凶」的含義所在,即真正決定最終結果的是「貞」,只要人去「貞」了,最終結果一定是吉的,無論目前的狀態是「吉」還是「凶」。「貞」就是守正,就是堅守自己的本心本性。

伏羲時代的人們對天地間變化的總結,已經是超越天地萬物具體變化的抽象總結。為進一步更明確地表達這一變化,他們又發明了抽象數學,並且用數字的奇偶性去代表矛盾的雙方,用數字加減運算過程中運算結果所出現的奇偶性不斷的變化去代表矛盾雙方之間的相互轉化。這也是易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古老的部分。

易經的卦象本來就是數字符號和直接證據來自考古發現,以及對考古發現的成功解讀。早在北宋時期,人們就在出土的銘文中發現由成串的數字組成符號,但一直不解其意,被視作奇字。到後來,尤其是現代考古學的興起以來,出現了更多的同類奇字,甚至有的遠遠早於商周時期,可以上溯至5000多年前,譬如江蘇青墩遺址所出土的。

直至1978年,此謎團才由當時社會院的歷史學家張政烺最終破解。他不僅指出這些奇字是六畫的數字卦,是易經卦象的早期形態,而且論證,目前看到的由陰陽符號組成的整潔的卦象是晚至戰國才定型的。

數字卦的發現和論證結果是完全符合易理本身的,前面已經指出,即便是卦象由直接的數字符號改成了陰陽符號,但是,成卦原理並沒有變,依然是數學運算,每一爻都是一個運算值。因此,陰陽符號實質上也是數學符號,而不是對實物的模擬符號。任何企圖用實物模擬的思維去追溯陰陽符號的起源,其結果都是荒唐的。

從數學符號的考古資料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數字符號大約在9000年前,來自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這說明至少在9000年前,抽象數學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時間已經很接近10000年前了。


以上是對抽象數學起源於易經出現的伏羲時代的證明。

但是,還需要強調一點。由於,易經數學的重心並不在數學本身,而是為了表達天地間萬物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表達人與這種變化的聯繫和互動。因此易經數學本身並不像現代數學在形式上完美清晰,更重要的是,也不是現代數學一樣的「純粹數學」。

「純粹數學」是現代數學的典型特徵,把數看成絕對孤立、靜態的存在,沒個數字本身是一種絕對的獨立體,與世界可以進行絕對對分離和切割。用現代數學去模擬和分析問題,就會把研究對象孤立靜態化,可以與世界其他部分絕對分離和切割。因此,現代數學不會去關注世界的整體聯繫,更不會去關注人與整個世界的聯繫,而只會把整體聯繫進行分離和切割。這是現代數學的最大問題,也是基於現代數學的現代科學的最大問題。

而在易經數學中,數與數之間,人與數之間都是存在密切的聯繫。數與數會自動轉化,即奇偶會自動轉化。人與數的奇偶轉化存在互動,即人的態度和行為會決定最終的吉凶。這樣世界是一個聯繫整體,人與世界存在密切的聯繫和互動。

總之,在結繩和契這兩樣信用工具出現之前,抽象的易經數學已經在中國出現,這兩種信用工具都是對易經數學的應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J0MGwB8g2yegNDLB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