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危害有多大?聽聽張孝忠教授怎麼說

2022-05-25     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

原標題:房顫危害有多大?聽聽張孝忠教授怎麼說

日前,70歲的阿婆因反覆發作心悸並加重來院就醫,被確診為房顫,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孝忠教授帶領團隊成功為其實施了射頻消融手術,徹底解決了老人的陣發性房顫。

阿婆今年70歲,因反覆發作心悸、加重1天,被家人送至高新區人民醫院診療。醫生髮現該患者多次發作心悸時的心電圖均顯示為房顫,經過胺碘酮等復律後,均可轉復為竇性心律。但是,入院後發作逐漸變得頻繁,每次發作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且每次發作時的胸悶、氣短、心悸等等症狀,都讓阿婆難以忍受。同時,由於老人房顫合併血栓栓塞的風險較高,還需要長期接受抗凝治療帶來的出血風險。

有沒有徹底解決老人房顫的方法?患者和家屬都很急切地詢問醫生。「有。射頻消融手術可以解決老人的問題。」張孝忠主任及其團隊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耐心溝通,把房顫射頻消融手術的治療方法、手術風險、手術費用和手術的成功率等一一詳細告知,並把微創手術的優點和手術後恢復情況予以說明。患者及家屬說,這下對手術的恐懼心理就打消了。

4月26日一大早,醫生把患者送到超聲科進行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沒有發現心房內血栓等手術禁忌症;4月27日下午1:30,手術按照預定方案進行。術中,由於患者解剖結構異常,穿刺房間隔困難。為了保證手術安全,張孝忠教授及其團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與家屬溝通後,立即把腔內超聲導管送入患者心房,在心腔內超聲引導下,成功穿刺房間隔,送入射頻消融導管,成功完成全部手術操作。術後,患者病情穩定,經在CCU治療恢復後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10天後順利出院回家。

張孝忠教授介紹,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最常見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心律失常。隨著年齡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不斷增加,75歲以上人群可達10%。據統計,我國房顫患者已達1000萬人,已經成為21世紀的流行病,是亟待解決的難題。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吸煙與被動吸煙、飲酒、肥胖、不良情緒等,是引起房顫的原因。

房顫對健康有什麼危害?張教授說,房顫時,心房激動的頻率達300-600次/分,且心室率(心跳)有時可達100-160次/分,頻率往往快且不規則,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縮功能。房顫一旦發生,嚴重危害健康:它會讓卒中風險增加5倍、心力衰竭風險增加3倍、心肌梗死風險增加2倍、痴呆風險增加2倍、死亡風險增加40%-90%,並且會降低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個人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那麼,房顫如何診斷?張教授表示,房顫的診斷通常需要做心電圖檢查。但是,對於陣發性房顫,需要在發病時描記心電圖,或者進行動態心電圖、長程心電監護等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房顫如何治療?張主任說,房顫一旦明確,均需要進行治療。目前,房顫的治療包括:預防房顫的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併發症;控制房顫發作時的快速心室率,轉復房顫心律,使之恢復並且長期維持正常竇性心律,改善生活質量。

「但是,房顫的最根本治療是手術治療。」張教授解釋說,目前,藥物治療無法滿足患者根治的需要,只有手術治療才能達到。微創介入手術是臨床主要根治方法,包括射頻消融手術和冷凍球囊方法。其中,射頻消融手術對所有適合手術的房顫病人均可採用,其具有損傷小、術後恢復快、手術成功率高等特點,已經成為房顫的常規根治方法。(徐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5a23407c4009106ce66a0d84aef8d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