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冬雨一場寒」,現在這個天氣,溫度下降,很多有關節痛的朋友,症狀又有所加重了。最近,65歲的楊阿姨又增添了新的煩惱,她的膝關節時不時隱隱作痛,尤其晚上感覺有涼風鑽進膝關節里。最近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門診關節痛的患者也明顯增多,說天氣一變化,手關節、膝關節就疼,比天氣預報還要准,特別是有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基礎病的患者。那這是為什麼呢?
該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衛榮教授介紹,天氣寒冷關節會疼痛,這和溫度、濕度及氣壓都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在寒冷季節溫度下降,寒冷刺激會使得皮膚和肌肉的小血管收縮,血流的速度減慢,皮膚緊縮,機體對疼痛的耐受程度會下降,這就造成原有疼痛部位的症狀加重;同時,寒冷刺激還會影響關節的活動程度,比如膝關節滑液當中的黏蛋白會隨著氣溫下降而增多,這就會增加滑液的黏稠度,影響關節活動的靈活性;
第二是濕度,在高溫度的環境下,健康人細胞當中的液體會自行排出,來適應高溫度的環境。而風濕病患者病變部位的細胞不能夠隨著濕度的變化,及時地排出細胞內的液體,從而導致病變部位細胞內的壓力相對增高,進而引起病變部位的疼痛及酸脹感;第三是氣壓的影響,因為人體肌肉、肌腱和病變部位密度不同,所以,在溫度下降時,它們三者的收縮和舒張程度也不同,會造成一些細小的損傷,從而引起疼痛的加重。
那麼,一到寒冷季節就關節疼痛,應該怎麼辦呢?衛榮教授介紹,在風濕免疫科,很多疾病的關節疼痛都與天氣變化相關,不能因為自己的關節疼痛在陰雨天加重,就簡單地判定得了風濕,要找醫生明確病因是關鍵;而對於已經患有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的患者,更加需要注重保暖,減少關節的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避免症狀加重,同時也要謹慎對待天氣的影響,避免極度或突然的氣候變化,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在飲食方面,要注重膠原蛋白的攝入,保護軟骨除了需要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外,還需要氨基葡萄糖,有研究顯示45歲以後人體內的氨糖含量只相當於18歲的18%,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外源性進行氨糖類的補充。比如進食豬蹄、魚皮、牛筋等。(譚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