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謙的多變經常讓人捉摸不透。
作者:陳佳莉付玉梅
江湖上不缺劉益謙的故事。這次,他的名字與布洛芬連在了一起。
作為國內第二大布洛芬原料藥企業,亨迪藥業近日受到市場資金追捧,股價一度漲超兩倍。而這家公司的實控人,正是劉益謙。
在投資圈,他有著「股市大鱷」「資本獵豹」之稱。1990年,他花1萬元購買了100股豫園股份股票,在一年後暴賺100倍。而後,他又一腳跨入藏品界,2014年花數億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只為「吸一口仙氣」……
30多年來,他高調的身影不時出現,投資版圖也不斷擴大,涉及證券、保險、實業等領域。2022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他以415億元身家排名470位。
亨迪藥業原本只是這份版圖中的冰山一角,卻意外成為劉益謙新的「造富」故事。
布洛芬火了後
「如果要說亨迪藥業在劉益謙商業帝國中的地位,不妨看看他當初入手的價格,2019年劉益謙以1.8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亨迪藥業,這個價格還不如他2014年以2.8億港元拍下的雞缸杯。」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劉益謙和他的雞缸杯。
劉益謙拿下亨迪藥業的過程也頗有幾分「無心插柳」的意味。
亨迪藥業成立於1995年,最初是上市公司天茂集團的合資公司。
2000年,劉益謙成立了上海新理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新理益集團前身)。這成為他日後重要的財富來源。後來,新理益一步步入主天茂集團。
2000年5月至2012年11月,天茂集團多次收購合資方的股權,將亨迪藥業變為了自己的全資子公司。隨後,亨迪藥業的股權又被轉給了新理益旗下的上海勇達聖。
自此,劉益謙成為亨迪藥業的的實控人,持股33.90%。值得一提的是,劉益謙的四名子女也被拉了進來,合計持有公司另25.5%的股權。
劉益謙。
當時的亨迪藥業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其最大的亮點便是布洛芬原料藥。
據亨迪藥業介紹,其是全球非甾體抗炎類原料藥行業的頭部企業,尤其是布洛芬原料和右旋布洛芬原料藥,是全球主要的生產廠商之一。
其中,布洛芬原料藥占絕對的大頭。
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上半年,布洛芬原料藥營收分別為3.5億元、4.8億元、4.5億元和2.08億元,占亨迪藥業總營收比例分別為67.76%、72.90%、76.09%和75.18%。
憑著布洛芬原料藥,亨迪藥業還成功上市。2021年12月,其登陸深圳創業板。
不過,上市之後的第一份財報,亨迪藥業卻迎來營收、凈利潤雙降。
亨迪藥業給出的解釋是:競爭對手巴斯夫全面復產,國際市場上布洛芬原料藥的銷售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下滑;疊加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布洛芬原料藥產品利潤大幅減少。
更要命的是股價縮水。亨迪藥業上市之初,最高市值達117億元,半年後卻幾近腰斬。劉益謙家族持倉市值也直接縮水。
可以說,過多依賴布洛芬原料藥業務,使亨迪藥業形成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局面。
近日隨著「布洛芬概念股」走紅,亨迪藥業坐收了一波紅利。這又給劉益謙家族帶來了帳面財富的增長。
在龔濤看來,輿情熱度決定了概念炒作的生命力。被掛上「布洛芬概念」後,亨迪藥業受到主力追捧。但另一核心原因是,「公司自上市後6個月跌去40%市值,因此流通股股本小,股價低迷,籌碼容易收集」。
「退燒藥布洛芬的短缺是多種複雜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二級市場的炒作也是非理性表現。這種供求錯配的短缺並不會給上市公司帶來穩定的可持續收入。隨著疫情壓力逐步緩解,後期相關行情也可能會出現明顯跳水。」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潮水總會褪去。
龔濤表示,亨迪藥業股價在劇烈波動後並不會帶來多少基本面的變化,需理性看待。「除了布洛芬,乙醯氨基酚類退燒藥也有足夠產能,能逐漸解決目前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布洛芬本身毛利並不高。」
「亨迪藥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相對缺少議價能力,原因在於研發和創新的基礎不強。」沈萌認為,這才是其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
「資本賭徒」
如果說劉益謙這場逆襲充滿了運氣加持,那他的發跡史則頗有幾分傳奇意味。
1980年,上海富民街。
17歲的劉益謙中學還沒畢業,就跟同學們大手一揮,「你們讀書吧,我賺錢去了」,轉身輟學投身了商海。
他跟著舅舅做皮具生意,拉上媽媽一起販賣皮包,在城隍廟擺過地攤,之後租了間鋪子,做起小百貨生意。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人幾乎都沒見過計程車,劉益謙就已經嗅到了一絲商機。
他掏腰包考了駕照、買了兩輛車,和哥哥開起了計程車。
那時能坐得起計程車的人,基本都是做生意的,不怕花錢,「三公里收人家五六十塊,比現在還貴」。
劉益謙腦子活,經常跟那些「大款」乘客聊得火熱,還從他們口中第一次聽說了「股票」。
1990年,豫園商城發行股票,每股100元,劉益謙一口氣買了100股。家裡人都怕砸手裡,結果一年之後,他果斷套現,賺了100萬元。
資料圖。
成為「百萬富翁」的劉益謙不過28歲。
在成立新理益集團後,他通過打新股、買法人股、認購證,不斷試水各種玩法,拉開了資本運作的大幕。
」劉益謙是一個極具特色的投資人,他擅長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特別是利用金融牌照平台擴大其事業版圖。「沈萌告訴記者。
近20年間,依託「新理益」的四面出擊,劉益謙名下的「子孫」公司錯綜複雜。
據媒體統計,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劉益謙家族及「新理益系」合計控股及參股至少14家上市公司。
其中,控股上市企業包括天茂集團、國民技術、廣晟有色、長江證券、亨迪藥業等,橫跨保險業、晶片、化工醫藥等多個行業。
劉益謙。
常在河邊走,總有濕鞋的時候。
劉益謙栽跟頭栽得最狼狽的,是在地產股。
2010年前後,劉益謙先後入局保利地產、金地集團、首開股份等。然而,他很快嘗到了吐血教訓,沒有一支地產股讓他省心。
以保利地產為例,他2009年以24.12元/股的價格,買入保利地產4500萬股增發股票。到2010年解禁時,保利地產的股價已經跌至11元左右。最後,他不得不割肉離場。
這成為劉益謙做的為數不多的虧本買賣。
有人稱劉益謙為「資本賭徒」,面對質疑,他卻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風險越大,機會越大。沒風險的事,我不會去做,我就是在享受風險瞬間的快樂。」
土豪也文藝?
在資本市場叱吒多年的劉益謙,真正為大眾所知,是因為一隻雞缸杯。
2014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會。
一件由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成為眾人追逐的好物。
鬥彩雞缸杯。
價格從幾千萬,一路飆升,最後在一片驚愕中,2.81億港元(1港元約合0.89元人民幣),成交!
這個天價,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紀錄。
劉益謙由此浮出水面。
付款時,他的黑金卡刷了24次,才拿到那只比酒盅大不了多少的雞缸杯。結果,他順手用這件價值不菲的古董,泡了一杯陳年普洱茶,一飲而盡。
劉益謙用雞缸杯喝普洱茶令人驚愕。
好一個「壕」氣沖天!
連收藏專家馬未都也叫絕:「假設劉益謙想花2.2個億,讓大家知道他,我覺得還不如買這個杯子效果實在呢。」
而雞缸杯還不是他買的最貴的。
2014年11月,劉益謙以3.48億港元拍下一幅有600年歷史的絲繡唐卡;
2015年,他以1.7億美元(約合11億人民幣)的價格拍下了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的作品《側臥的裸女》;
此外,他還以3.08億元人民幣拍得王羲之的草書《平安帖》,花2.25億港元到手張大千的巨作《桃源圖》等藝術珍品,件件價值連城。
劉益謙曾自述,他每年搞收藏的花費在10億—20億元人民幣之間。彭博社直接將他比喻為「中國最俗氣的億萬富翁」。
面對「俗氣」「土豪」這樣的評價,劉益謙倒絲毫不介意。
「我不認為土豪是個貶義詞。我本身就是個土豪,不要認為今天搞了幾件收藏,就變成個文化人了,這沒必要裝。」
古董多到家裡堆不下,劉益謙也不吝嗇拿出來「共享」。
2012年和2014年,浦東浦西兩座龍美術館先後落成開業,妻子王薇擔任館長,劉益謙則自封為館長助理。
龍美術館如今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藏品最具價值的私立美術館之一,平時收取價格低廉的門票,每月設有固定的免費開放日。
今年5月,劉益謙在家自拍,一頭亂髮,鬍子拉碴,神情頹廢,被股民調侃成了「丐幫幫主」。彼時,他手上3家上市公司市值合計跌去超百億元。
劉益謙的自拍和平時文質彬彬的形象反差很大。
土豪卻有點文藝,文質彬彬但又大大咧咧,劉益謙的多變經常讓人捉摸不透。
他曾在訪談中承認自己的雙重性格:「我有天馬行空的一面,也有八面玲瓏的一面,我是針對事情採取不同的方式,但骨子裡我不是這樣的。」
「多面」劉益謙,在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到底能笑多久,還是個未知數。
總監製:呂 鴻
監 制:張建魁
主 編:許陳靜
編 審:凌 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