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接CC放學,等她的時候去學校邊的小賣店轉了轉。
你們猜我看到了啥?
吶~就是它:
手串。
看得出來,賣的很好,都已經所剩無幾了~
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 說現在的小學生都開始盤手串了。
這手法,好麼,孩兒他爹都自愧不如吧~
我也沒見CC盤過,一直以為只是小範圍流行呢,哪曾想這風都刮到眼跟前了啊。
跟閨蜜說起這事,她還「嘲笑」了我:你這也太out了,盤串算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開始敲木魚了!
好吧,當代小學生「迷惑行為」又+1。
其實盤串剛盛行的時候,就有媽媽問過我:
盤串這個事兒要不要管管啊?一直放任他們會不會養成壞習慣?
本來就不是有用的東西,現在還一邊寫著作業一邊盤,不更分心了嗎?
...
emmmm, 我要說不用管,是你們想要的答案嗎?
CC雖然不盤串,但是她無聊的時候手上也會捏著黏土玩:
史萊姆水晶泥流行的時候,她也是玩的不亦樂乎:
再說咱們上學的時候,你是不是沒事兒就轉筆?看到這種泡泡包裝,我可不信你不想捏一捏!
從以前的轉筆,到現在捏水晶泥、盤串,其實沒啥不一樣,只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流行」玩法。
那咱們自己能轉筆,為啥到了孩子這,就不行了?
所以,如若問我的態度,那就是沒啥可管的。
01
當然,我們還是得先了解一件事:
孩子為什麼會熱衷於這種在我們看來毫無營養、甚至還影響學習的「活動」?
之前有媒體還專門做過採訪,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 解壓。
倒是家長迷惑了, 小小年紀,能有多大壓力?
身為父母的你,還真不一定知道。
在我們抱怨早出晚歸、工作繁瑣的時候,孩子們也幾乎是保持著一樣甚至更緊張的節奏。
從早上7點出門到晚上9/10點鐘寫完作業,中間幾乎沒有什麼自由休閒的時間,這是多少孩子的常態?
你知道小學生連課間都是不允許出去玩的嗎?
如果連我們都覺得這樣的狀態過於緊繃,那孩子又何嘗不是?
所以,他們才會想要通過一些 簡單、重複、不用動腦子的行為,來緩解這種緊張。
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社恐人士的形容,挺有意思的。
大概是說,社恐人都有自己的社交電池——用來維持和別人說話交流。
當社交電池用完了後,就必須一個人待著、玩遊戲或者看動漫...來充電,否則就無法正常與人交流。
豈止是社恐呢?
我倒是覺得所有人都一樣,即便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即便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沒辦法始終保持輕鬆自如的狀態,那根弦兒就是會慢慢緊繃起來。
那怎麼才能緩解這種緊張呢,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做些沒有什麼意義、價值和目標感的事情,去放鬆、去平衡、去達到一個充電的作用。
比如我吧。
你們能想到嗎?我前一陣給自己買了副數字油畫。
精神緊張的時候,就按照數字填對應的色,也不管塗的好不好、勻不勻, 主打一個沒有感情的填色機器。
你說它有什麼意義嗎?對我的工作有什麼「用」嗎?或者說它帶著什麼必須完成、必須好看的目標嘛?
真的沒有!
但我就是需要這種無腦活動來舒緩一下精神上的疲憊感。
就像是手機釋放緩存,然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下一輪的工作中。
孩子也是一樣的,在學校學習、回了家寫作業、周末各種興趣班...
已經被填塞的滿滿當當了,所以他們才需要那種不帶任何功利性的活動、不需要再消耗額外精力的活動,來減輕身心上的壓力。
這樣看來,像盤串、揉黏土、捏水晶泥...各種 無腦的遊戲,確實能派上用場。
02
那麼回歸大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
這種看似毫無意義的「解壓」行為,會不會真的影響孩子的學習?
其實,解壓跟學習、工作還真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係。
一項發表在腦科學網站Neurosciencenews的研究中提到過:
人們會習慣性試圖調整自己的經歷和環境,以得到適當水平的刺激。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不同的人對環境的要求是不同的。
有些人集中注意力時,需要完全安靜的環境;而有些人則在忙碌嘈雜的環境中工作時最快樂。
就比如,邊工作邊聽音樂。
你可能覺得是一種干擾,但有些人在聽音樂的時候,工作效率反而會提高。
有專家分析,很可能就是音樂能帶來帶情緒上的調節,當心情放鬆時,自然會彌補效率上的損失。
所以,你怎麼知道, 孩子邊寫作業邊盤串,不是他尋求「適當刺激」的結果呢?
如果通過這些「解壓」動作、解壓工具,能夠讓孩子以更放鬆、更愉悅的心情去學習,那為何我們要干預呢?
哪有那麼多「玩物喪志」的存在?
真的不能想當然地去把所有的「玩」都和學習對立起來。
03
可能你一聽說 「哦,原來盤串/玩水晶泥/...也是有用的」,就立刻放下了執念——既然如此,就隨他去吧~
為什麼所有的事情非要被證明「有用」、「有意義」,我們才肯放開這個限制?
我總是說,要給孩子留白、要允許他們悠閒,哪怕在你看來這是浪費時間。
想起前幾天,CC作業寫到一半中場出來休息,就在那玩DD的 黏土「剪頭髮」玩具。
就把黏土按壓到動物模具里,一擠壓就「長」出來頭髮,然後再用剪刀去剪,不停的重複這套動作。
像這樣:
我看她重複玩了3次、5次,感覺她一定是覺得新鮮,但看她樂此不疲的重複10次、15次,老母親就有點坐不住了。
Emmm...對一個9歲的孩子,尤其是期末複習時間緊張期的孩子來說,就挺幼稚、挺無用、挺浪費時間的。
如果是以前,我下意識的反應肯定是:有這時間還不如多複習幾個英文單詞、多練10道數學口算,哪怕跳個繩活動活動身體...
但我有了給孩子留白解壓的頓悟之後,我看到的,是一個沒有被學習壓得毫無喘息機會、在如此簡單的事情上依然能挖掘出樂趣的孩子。
那一刻,我反而覺得孩子這樣的狀態才是正常的——
就是她感受到了學有餘力。
什麼是學有餘力?
我沒有被學習占用了所有精力,我不認為學習是件令人厭惡的事情,我在學習之餘依然能保有對很多事情的興趣。
但如果,我們總用「有用」來權衡孩子的行動,連悠哉悠哉的玩,都要冠以一個目標,那孩子只會越來越緊繃,從而逐漸失去彈性。
別等弦斷了,才想起補救。
C媽說
我們常說,現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他們擁有最好的物質條件,享受著最豐富的教育資源。 理應比我們那會兒更優秀,理應對得起這些家長的付出和「時代」的饋贈。
但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也是匱乏的。
他們失去了這個年齡原本應該享受的很多快樂,比如充足的戶外活動、大自然的冒險探索、漫無目的的發獃、毫無意義的玩耍...
於學校、於家庭,這些似乎都是被限制、甚至不被允許的。
社會教育現狀我們無法左右,但至少,自己可以先改變。
讓自己放鬆,給孩子留白。
本期視頻話題
我在養娃路上踩過一個大坑,3年內看是好事,30年後看是禍害
孩子最討厭聽的話,你卻每天都在說!長此以往,多乖的孩子也會被逼瘋
開空調睡覺用給娃蓋被子嗎?想要少生病,正確的答案是這個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