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
不管是哪個時代,在戰爭發展的不斷催生下,特殊部隊便會由之而出現、成名。
不管是明代的戚家軍、遼東鐵騎,或是宋代的岳家軍,都是因戰爭而逐漸產生、成軍,並最終為人所知。
而作為人盡皆知的亂世年代,三國時代更是有著豐富的特殊部隊兵種。曹魏的虎豹騎、孫吳的解憂軍、蜀漢的白毦兵,都是為人所知的一國之軍。
在這些強軍出現之前的群雄逐鹿時代,在幽州,有一隻勇猛豪邁、震懾外族的特殊軍隊,因士兵配備白馬、以義為口號,被人們稱為「白馬義從」。
它以勇猛善戰、慣使弓箭而聞名,憑藉著對北方胡人的卓越戰績被稱為當時的第一輕騎兵。只可惜,這支部隊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便在界橋中遭遇毀滅性打擊,由此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接下來,讓我們細細了解這支活躍在東漢末期的特種部隊。
01 白馬義從的誕生
在史料記載中,白馬義從的首次出現是在181年。
因此史學家認為,這支聲名遠揚的輕騎部隊的組建和誕生極有可能誕生在公元179至180年之間。在這一段時間內,胡人趁亂南下襲擾幽州,為白馬義從的產生提供了基礎。
幽州地理位置
而白馬義從的組建,則需要追溯到它的建立者公孫瓚身上。
「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年輕時所遇到的外族部隊,讓他產生了組建一支精銳騎兵的想法。
在被稱為一名威震塞外的騎兵將領之前,年輕的公孫瓚有著白馬義從的勇猛善戰、義氣非凡。
公孫瓚曾任太守劉其御車,即駕車官員。在劉其犯法被發配至交州日南時,公孫瓚敢於犯殺頭之罪,偽裝成士兵沿路護送。
他也因此德行,在歸鄉後被舉孝廉,擔任遼東屬國長史。在一次外出巡查時,公孫瓚撞見了數百名鮮卑騎兵,而他的周圍,僅僅只有數十名騎兵。
鮮卑騎兵
鮮卑騎兵看見了這一夥不知好歹的南蠻子。短暫的思考後,他們迅速組織好陣型,將公孫瓚等人逼入了一處空庭內。
鮮卑人的槍矛慢慢逼近,漢人隨從們拚命地拉著受驚的馬匹,望著閉眼沉思的公孫瓚。
環繞在公孫瓚耳邊的馬蹄聲和兵器碰撞聲、隨從急促的呼叫聲,都在不住地催促著公孫瓚趕快做出決斷。
好一個遼西好漢!
公孫瓚睜開了眼,拉緊馬匹的韁繩。
「今不沖之,則死盡矣!」
公孫瓚持著長矛,兩頭裝上刀刃,率先衝進了鮮卑人的隊伍里。隨從反應過來,也驅馬上前,衝殺突圍。
數十支雙刃長矛戳進了鮮卑人的胸膛,血液橫飛,在漫天雪花中凝結開來。
鮮卑騎兵沒想到這些漢人如此勇猛,敢於衝擊自己數百人。
在被殺傷數十人之後,鮮卑人才反應過來組織反突圍。大部騎兵迅速將公孫瓚等數十人分割開來,使得公孫瓚部損失過半,公孫瓚拼了老命才得以倖免於死。
公孫瓚等人的奮戰讓鮮卑人嚇得不輕。他們以此為戒,再也不敢輕易越過關塞。
慘烈的遭遇戰讓公孫瓚心有餘悸,外族的勇猛善戰讓他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心中,組建一支精銳騎兵的想法開始萌芽。
但此時的公孫瓚只是一個涿縣縣令,難以憑自己之力組建一支精兵。
該怎麼辦呢?
邊章、韓遂的叛亂幫了公孫瓚一個忙。
西涼軍閥韓遂
光和年間(178-184年),邊章、韓遂的叛亂讓東漢朝廷手忙腳亂,統治者急需一位統兵的將才來平定叛亂、維護統治。
正巧公孫瓚聲名鵲起,東漢政權便從幽州徵集了三千精銳騎兵,交給公孫瓚統領,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
這些騎兵,將會是我的精銳部隊的骨幹。公孫瓚想著。
既然要作為最重要的精銳部隊,弓馬技術、騎射手段可不能比蠻子差!
我喜好白馬,不如以白馬作為我部隊的標誌吧。
作為戰友兄弟,最重要的是講義氣,我的部隊必須要有「義」!
他將這些精銳騎兵優中選優,將善使弓馬、精於騎射的戰士們集合起來,清一色配備白馬,作為自己的王牌部隊,跟隨自己征戰。
這支部隊以白馬為標誌,以「義之所至,生死相隨」為口號,精通騎射,被後人稱為「白馬義從」。
北方的鮮卑人做了個噩夢。他們夢見了威風凜凜的白馬將士們,將他們迎頭痛擊,守護著東漢的國界線。
02 發展與鼎盛
白馬義從的組建給了公孫瓚對抗敵人的信心。
從光和年間的張純叛亂,到中平五年的石門大戰,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在平定叛亂與抵抗外族入侵逐漸鋒芒畢露,立下了許多戰功。
白馬義從
忙於平定國內叛亂的東漢朝廷注意到了這名屢立戰功的騎兵將才,便因功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兼領屬國長史,讓公孫瓚統領兵馬,守護北方邊境。
正巧,公孫瓚的屬地,就在鮮卑人老巢隔壁。
鮮卑的兄弟們從此過上了苦日子。
他們早就忘了數年前圍困的那幾十名漢人騎兵,忘記了當年那個人的勇猛與恨意。他們很奇怪,以往拿他們沒辦法的漢軍為何現在如此勇猛,不把他們殺光誓不罷休。
公孫瓚
公孫瓚沒有忘記,一直沒有。
每當聽到敵人來襲的號角,公孫瓚都咬牙切齒、聲疾色厲,立即整軍出擊,作戰時像遇到了自己的仇人一樣,有時甚至戰鬥到深夜。
這可苦了烏桓的漢子們。
好不容易摸黑來一趟,都被公孫瓚暴打一頓。那些騎白馬、射弓箭的士兵讓他們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他們頭一次感到,自己敵不過這些人。
配備白馬、手持弓箭的白馬義從開始成為了外族的噩夢。史書上記載著
「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
白馬義從的英姿,油然躍於紙上,向我們展示著那一段征戰的歲月。
從此,烏桓等外族都非常害怕公孫瓚和白馬義從的勇猛善戰,再也不敢前來進犯。
經過數年的對外戰爭,公孫瓚屢建功勳,他手下的白馬義從也開始威震塞外,逐漸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
逐漸強大的白馬義從讓公孫瓚的眼光從塞外轉到了廣闊的中原大地,他心中的野心開始膨脹。
既然我擁有如此強大的輕騎兵,為何不能在中原占據一席之地,參與天下爭霸?
白馬調轉了馬頭,向南方開始進發。
初平二年(191年),野心勃勃的公孫瓚聽聞青州的黃巾餘黨聚眾三十萬餘人,攻打渤海郡,想要與張燕的黑山軍會合,便迅速率領白馬義從在內的步騎軍兩萬人南下,開始了自己爭霸天下的第一步。
黃巾餘黨
憑藉著強大的戰鬥力,公孫瓚在東光南擊敗黃巾軍,斬首三萬多人。隨後又趁著黃巾殘兵奔走渡河之時中道而擊,俘虜七萬餘黃巾餘黨。
如此彪悍的戰績讓公孫瓚威名大振,也讓中原的諸侯們第一次見到了這個遼西悍將和他手下的勇猛輕騎。
作為公孫瓚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白馬義從也隨著公孫瓚的崛起而迅速擴軍。
直到界橋之戰前,白馬義從便從數十人,擴大到了整整五六千騎之眾。這樣的軍勢甚至讓當時尚未發展的袁紹都恐懼萬分,將渤海郡太守的印信交給公孫瓚堂弟公孫范,希望與公孫瓚交好。
白馬義從當時的強勁可見一斑。
威震塞外、驚艷中原,這是白馬義從在隕落之前的短暫巔峰時期。
03 隕落與覆滅
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是完美無缺的。在短暫的輝煌後,白馬義從將奔赴自己的最後一處戰場。
地獄。
初平二年至初平三年,公孫瓚以其弟公孫越被殺為由,起兵攻擊袁紹,雙方各起兵馬,在界橋對峙。
界橋之戰
公孫瓚率領三萬步騎兵,排列成方陣,左右各配備白馬義從在內的精銳騎兵五千餘人。他的眼前,是袁紹布置的八百手持長矛與楯的步兵。
蠻夷與黃巾均敗在我腳下,你區區八百步兵,便想阻我鐵蹄?!
公孫瓚不屑一顧,派出大將嚴綱率領兩翼騎兵出戰,希望能衝破敵陣,活捉袁紹,為弟弟報仇。
眼前的步兵不堪一擊。公孫瓚甚至沒讓白馬義從準備弓箭,難不成,以步兵血肉之軀,能擋住騎兵衝鋒不成?
他沒注意到,那八百領軍將軍臉上的冷笑,以及旁邊涌動的煙塵。
無妨,數十秒後,公孫伯珪,你便會心如刀割!
今日便是我麴義名揚天下之時。
在界橋重創白馬義從的麴義
公孫瓚的騎兵速度很快,他們已經近到,可以看到袁軍士兵臉上的汗珠了。轉瞬間,他們與袁紹的距離,只有數十步。
這數十步,他們到死,也沒能跨過去。
「放!」
袁軍將領的聲音震醒了公孫瓚,他終於看到了兩旁的煙塵里的玩意。他靜靜地佇立在原地,望著那憑空出現的兩千名袁軍士兵。
他們正拿著白馬義從最拿手的武器,對著衝鋒中的公孫瓚騎兵。
整整兩千多支強弩!
麴義使用的強弩 讓公孫瓚軍折損大半
正在衝鋒的白馬義從們突然發現,眼前的步兵們離開了木楯的遮蔽,排出一個特別的陣勢,拿著長戟對著他們,發起了反衝鋒。而他們的頭上,數不清的箭矢源源不斷地飛來。
就像田野里等待收成的麥子一樣。
麴義的八百大戟士大聲喊叫,狠命亂戳,奏響了白馬義從覆滅的交響樂。
力爭頭功的嚴綱,眼前一花,自己的頭顱早已掉落。
公孫瓚無言,立馬不動,他看著衝鋒的將士跌下戰馬,他看著嚴綱奮力廝殺,他多年的的心血在這一刻灰飛煙滅。
「(公孫)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麴)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
這整整一千首級,大部分是追隨公孫瓚已久的白馬義從兄弟們。
白馬義從的覆滅讓公孫瓚軍威大損、損失慘重。他在與袁紹的戰鬥中敗下陣來,最終人心盡失、命喪望樓。
將軍身後再無義從。
白馬義從
雖然有史書稱,曾跟隨過公孫瓚的名將趙雲是原白馬義從的種子之一,但之後的史書中從未再提到白馬義從,由此能確信,白馬義從在界橋之戰後,就已經死了。
萬千白馬奔馳之景,再難見得!
趙雲 僅存的白馬義從種子之一
一支威震塞外的彪悍輕騎,就此划上了生命的句號。
它像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僅僅在歷史的一角綻放一絲光芒。但我們未曾忘記,這支衛國精兵曾長期威震塞外,保護了當時的國境線,讓烏桓這樣驍勇善戰的輕騎專家望風而逃。
它無愧於東漢末年第一輕騎的美譽。
不知趙雲可曾回憶起,那萬千白馬豪勇、手握弓矢,笑蠻夷亂竄之時日?
他立馬遙望,看著幽北的方向,眼前隱約浮現白馬義從的身姿。
他們正在嘶吼。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