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理到廣州,單親媽媽只想為20歲自閉症兒子找一份工作

2021-12-02   大米和小米

原標題:從大理到廣州,單親媽媽只想為20歲自閉症兒子找一份工作

實習的第一個星期,20歲的自閉症青年胡智開就被送回了家。

為了支持心智障礙者就業,廣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機構開辦了社會性企業麥子烘焙麵包坊。胡智開現在是麥子烘焙總店的唯一一位自閉症青年,在陌生和高要求的工作環境里,向來溫順的他變得很暴躁,在遍布高溫烤爐和塞滿材料的後廚亂跑。兩位麵包師傅雖有心理準備,但忙於手頭工作,難以抽身照顧胡智開。

智開媽媽沒料到,數十年的悉心培養,能自理,具備出行能力,情緒管理和聽指令各方面都表現不錯的兒子,工作起來仍不能如願以償。

智開 「回家修理」了半個月,這對母子最終能成功嗎?

難以自控的情緒

早晨6點,天還沒亮,廣州市荔灣區一間兩室一廳的出租房響起了鬧鐘,20歲的高功能自閉症青年胡智開鑽出被窩洗漱,給自己和母親煮了餃子。填飽肚子之後,他獨自去上班。

11月份以來,他可以憑著「肌肉記憶」,從荔灣區花上40多分鐘安全抵達麥子烘焙白雲區總店。一路上,他能熟練地換乘地鐵,正確使用共享單車,雖然他會不自覺地發出聲音,但能在密閉擁擠的地鐵里安分守己,還能在大馬路上遵守交通規則。穿工服的間隙,他還會熱情地向面點師傅和工友們說早上好。

坐地鐵上班的胡智開

麥子烘焙白雲總店開業已有8個年頭,它能獲得附近居民的好評與支持,除了優秀的品控,被顧客認可的,還有它支持心智障礙者就業的角色。

但銷售處只有正常員工老何在忙活,不少顧客會疑惑,為何見不到店內的心智障礙人士。他解釋,店裡有七位心智障礙人士,他也想店裡的心智障礙者能在銷售部幫忙,但很可惜,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店裡根據成員的能力,給每個人安排了合適工作。一名智力障礙者和聽力障礙者能適應高強度的工作,做事也靈活,已經能獨立製作麵包。在麥子烘焙的七年,他們早已轉正成為正式員工。另外兩位有智力障礙的男青年,情緒穩定,在師傅的輔助下,他們能完成稱重、攪拌和造型等製作環節。一位唐氏綜合徵患者和一位有智力障礙的女孩,獨立出行能力較強,能完成送外賣的任務。

智開是該店現任唯一一位自閉症人士。剛來實習的第一個星期,在製作的過程中,師傅指正了他的做法,智開誤會成這是批評,控制不住情緒踢門,又在遍布烤箱和塞滿材料的後廚亂跑亂叫。店內的面點師傅雖有心理準備,但很明顯,工作起來,沒人有空去安撫一個自閉症人士的情緒。

忙碌的烘焙後廚

接連一個星期,師傅們不斷幫他改掉不遵守紀律等毛病,但智開仍不能控制好自己,影響到了店裡的生產秩序。多次磨合不來,店裡沒轍了,直接建議他回家。

恨鐵不成鋼

這次挫敗,給了智開媽媽不少打擊。她心裡清楚,為了這份實習,母子倆「蟄伏」了三年。

15歲的智開跌跌撞撞地上了初中,因為在校「表現突出」,母子倆和校方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社交規則意識淡薄的智開,總愛沒事直呼老師的名字,老師聽了極度反感。智開迎來了青春期,對長發飄飄、面容姣好的異性有著天然的好感,不料,不禮貌的接觸引發了各種誤會。在班級的日常管理中,他是不受待見的麻煩的製造者。

胡智開和媽媽的合照

眼見智開的學習成績也跟不上,開開媽決定,與其在班裡濫竽充數,不如找一個更合適的環境學習如何生存自理,去適應這個大千世界。

但智開媽媽傻眼了,放眼雲南名城大理,僅有的一間為聾啞人士服務的特殊學校。普校難待,特校又不合適,大齡自閉症人士該去向何處,在故鄉大理,得不到好的回答。

在網上扒了不少資料後,她接觸到了以家長自助形式成立的廣州慧靈智障人士服務機構。作為一個非政府非盈利的草根機構,經過31年的發展,它為心智障礙者提供了教育、培訓、助養和社區融合等多方面服務。

為了擁有好的融合環境,她下定決心,帶著兒子從故鄉大理,不辭千里來到了舉目無親的廣州。

為什麼是他

近三年來,母子倆為了快速融入這座陌生的城市,做出了不少努力。

漂泊在外,四處換房成了這個自閉症家庭的常態。為了能上慧靈的青少年展能中心,他們從雲南大理搬到了廣州白雲區。為了能進慧靈的庇護工廠,馬不停蹄地遷到越秀區。後來母子倆為了方便讀職中、省房租接連在荔灣區搬了兩次家。

為了「破冰」,智開媽媽留心家長群的「風吹草動」。她每周都會帶著孩子來回坐3個小時的公交車,去參加家長自發組織的10公里跑步,還有各地的馬拉松比賽、各種表演、與其他孩子家長一起參加遊戲、聽取各種課程和講座......智開媽媽步履不停,為的就是認識更多的家長和豐富智開的社交。

三年來,智開媽媽帶著他參加了7次馬拉松

「我努力培養孩子,認識更多的好心人,說不定就能給孩子找到一份工作了。」她無數次這麼想。

對兒子,她有一套嚴格的自理能力培養模式。伴隨著15歲的生日祝福,智開媽媽送了一份最實用的禮物——教他做飯炒菜。擔心兒子用刀時切手,又怕被他被熱油濺到,但她忍住本能,在一旁細心地指揮。菜成之後,母子倆相互鼓勵咽下了這道夾雜著蛋殼的西紅柿炒雞蛋。

等智開的廚藝日漸長進,他每天都承包了煮飯燒菜的任務。

下班之後,在家忙活晚餐的智開

哪怕是獨自外出的智開打電話稱迷路了,智開媽媽也沒有趕過去接他,而是讓他問路人。她說,以後還要上班呢,必須要讓他自己學會獨立出行。況且,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幫他掃清障礙。

雖然放棄了應試教育路線,但開開卻意外入讀了廣州市荔灣區外語職業高級中學的啟能班。當時母子倆是為了陪同朋友參加考試,不料開開也通過了筆試,還憑著面試中不錯的表現,獲得進入該校學習生活技能和基礎知識的機會。

智開在慧靈的表現也讓機構老師印象深刻。智開今年正處於大三實習期,老師主動推薦他去麥子烘焙實習。這是一份無薪的工作,但對母子而言,是用三年努力換來的肯定。

更多的是普通的自閉症青年

當聽到智開表現不佳,實習被迫中斷的消息 ,智開媽媽又急又慌, 完了,這次機會丟了,智開以後還能找到工作嗎?

但轉念一想,她又將這次危機化作成長的機會,亂發脾氣的後果就會失去工作。智開也後悔,讓媽媽懇求麥子烘焙,再給他上班的機會。

返家「修理」的半個月里,智開媽媽沒有苛責孩子,反而從理解出發,語重心長地向他解釋工作的來之不易,不斷帶著他外出活動打開心扉。11月中旬,智開又重新回到麥子烘焙上班。

在沒有人吩咐的情況下,智開會主動把數百個烤盤擦乾淨,細微的邊角都會被他擦得光亮。現在的他,更加珍惜眼前的這份工作,踏實幹活,也願意聽師傅的指令。麵包師傅說,智開在情緒穩定的情況下,不會喊苦,也不嫌累,沒有摸魚的心思。

比起搞衛生工作,智開更喜歡搓麵粉,擀條,包裝小點心,他喜歡和大家一起幹活。有時候師傅還會開開玩笑,其樂融融。

麥子烘焙實行的是支持性就業,有能力和條件的孩子可以另謀高就。智開媽媽意識到,麥子烘焙會向更多有能力心智障礙人士開放實習名額,智開必須找到更多的出路。

作為孩子母親,她內心也有不少的愧疚。智開上二年級之前,她並沒有辭去工作,為保證給孩子的干預和家教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她咬牙接受「007」的工作強度,擔心孩子跟不上的她,還會在時間的夾縫裡教孩子閱讀。她坦言,有些對不起孩子,要是多給他一些陪伴和教育,他也許能上個大學。

即便是正常的成年人,從穩定的校園環境跳到充滿競爭的社會,也需要經歷適應期。在講究學歷,要求技能甚至資源的競爭型就業環境中,自閉症人士就業往往更殘酷。

2016年出版的《中國孤獨症家庭需求藍皮書》顯示,中國成年自閉症人士的就業率不到10%。然而這10%,卻是無數家長和孩子費盡心血努力得來的結果。

自閉症青年羽飛,擁有大專學歷和剪輯技能,成為大米和小米的視頻編輯。

二十多年來,森友奶奶不離不棄,悉心培養有自閉症的孫子,他們的故事打動了一家服裝企業的老闆娘,了解森友的能力之後,她主動向森友提供就業崗位。

在浙江溫州,兩位自閉症孩子的爸爸胡溫中,不惜重金砸數百萬元開烘焙店,讓兒子們有了謀生的工作。

還有不少自閉症孩子靠著天賦,在各行各業大放光彩。

他們有讓普通自閉症家庭艷羨的學歷,資源和天賦,但現實中更多的是像智開一樣,拼盡全力向普通人靠攏的自閉症人士。

森友雖然有了工作,但奶奶沒有放鬆。12月1日,她告訴大米和小米,聽指令和管理情緒是自閉症人士工作的必備素養。為了排解工作的壓力,她會讓森友健身放鬆。

胡溫中的烘焙坊會給自閉症員工開展3個月的培訓,涉及禮儀,規則和工作任務,還能趁此期間讓員工們相互觀察,熟悉彼此,再根據他們的表現適配工作崗位。

從2008年就開始支持心智障礙者就業的慧靈,10多年來,培養了超過55名心智障礙者在外從事服務員、麵包師、廚工和保潔員等工作。

慧靈負責人盧衛霞結合大量案例建議廣大家長,自閉症孩子要就業,必須提高社交溝通能力,做能與上司、同事和顧客的處理關係的準備。另外,「我們要給孩子做能力評估,清楚短板和長處,看他們最適合什麼崗位。」

-END-



采寫| 麵包 編輯| 噹噹 主編| 秦餘